摘要:对外经贸大学教授、保险学院院长助理王国军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在监管层“回归保障”的要求下,保险公司此前靠投资拉动发展的模式难以为继,“但在保障型产品中,消费者对养老产品不太‘感冒’,投保意识淡漠,只有健康险仍保持高速增长,众多保险公司因此纷纷涌入该领域。”“在技术加速发展的当下,这一趋势变得更加急迫和可行,如基于5G技术的远程诊疗可更好地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带来的困境,更便捷地把优质的医疗服务提供给更广的人群,也是险企大力发展健康险业务的机遇所在。

近年来,国内健康险市场持续升温,“健康险产品+服务”成为不少险企的“标配”。专家表示,“健康+服务”将成为健康险发展的大趋势。在科技加速发展的当下,二者结合不仅能把优质的医疗服务提供给更广的人群,也是险企发展健康险业务的机遇所在。

特别策划|跑步入场,险企竞拼健康险;痛点多多,制胜须凭“差异化”

供图 今日头条

险企“跑步入场”

太平人寿推出以医疗、疾病、护理“三重健康守护”为核心的多款健康险产品;太保寿险、中国太保旗下专业子公司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妙健康、华为发布首款基于可穿戴设备及体征数据的健康互动保险计划;君康人寿拟出资4900万元,与北京忠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共同设立君康大健康产业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泰康保险集团与武汉市政府共同发起设立的200亿元规模的“武汉大健康产业基金”4月初宣告落地……近段时间,险企在健康险领域动作不断,纷纷“跑步入场”。

“最近几年,中国健康险市场快速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参与者越来越多。”招商信诺人寿健康险事业部总裁周晞烨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财富传承、保险保障与健康管理是招商信诺人寿发展的三个重要方向。十年前,我们刚把高端医疗险引入国内市场,当时我为一个健康管理论坛做主题演讲,听者不多,且兴趣寥寥。而如今举办一场医疗健康管理研讨会的话,或有几百家行业公司和医疗机构蜂拥而至,说明社会、行业看好该市场的发展价值。”

在周晞烨看来,上述变化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国家政策的重视和推动,激发了社会对健康产业的高度关注和认同。其次,中国的社会公共医疗保险属于‘全覆盖、低保障’,是托底式的,无论在保障力度还是丰富程度上,都急需商业健康险补充。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医疗服务升级的渴望推动了市场快速发展。”周晞烨表示,“此外,医疗险是市场上为数不多可以体现差异化优势的保险产品,如果运营得好,能带来很好的品牌效应和口碑,客户黏性也会很高。举例而言,重疾险是定额给付型产品,要想体现差异,只能在重轻症多次赔付、保障杠杆等方面想办法;医疗险则内容丰富,服务流程怎么设计、有没有全球医疗网络、客户海外就诊能否直付……均能够体现险企差异化特色。”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保险学院院长助理王国军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在监管层“回归保障”的要求下,保险公司此前靠投资拉动发展的模式难以为继,“但在保障型产品中,消费者对养老产品不太‘感冒’,投保意识淡漠,只有健康险仍保持高速增长,众多保险公司因此纷纷涌入该领域。”

“控费难”痛点待解

虽然发展迅猛,但整体来看,大部分公司在健康险领域并没有实现盈利。

“健康险盈利难的原因很复杂,简单地说,在健康管理这个大生态圈里,保险公司并不占据主导权,未能掌握核心的数据和技术,对客户选择、风险定价和成本费用控制等核心环节的把控能力不够。加之社会诚信体系不完善、保险欺诈成本低,客户逆选择多,导致险企的经营和管控很被动。”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

王国军指出,道德风险是健康险很难迈过的一道坎。“相对而言,重疾险理赔的金额确定,但医疗险赔付的控费很难,因为保险公司无法对医院进行约束。如果病患有保险,医院、医生、患者都会有过度医疗的倾向。为了预防这种情况,以前保险公司会将健康险费率尽量定得高一些,但如今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产品同质化导致‘价格战’激烈。在此背景下,有些经营能力不强的险企会在健康险合同里‘设机关’,消费者看着价格便宜,但很多情况无法理赔。不过,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有时还会给消费者留下不好的印象。”王国军称。

“控费最重要的是控制供方与需方的费用,从国外经验看,收购医院是健康险公司扭亏为盈的有效途径,国内部分大型险企正在尝试这种方式。保险公司收购医疗机构后,大处方、医患合谋、小病大治、短病长治等行业顽疾基本可以杜绝。此外,保险公司也可与医疗机构合作,通过一些机制设计来提升控制力。”王国军进一步指出,“除在事后赔付上想办法,另一个可能的办法就是事先预防,即通过健康风险管理,尽可能让投保客户‘少得病、不得病’,从而减少赔付。”

“健康+服务”考验险企成色

基于上述行业痛点,近年来,深耕健康险市场的险企不约而同地将经营重点放在“保险+健康服务”上。那么,在意识到健康服务的重要性后,险企到底该如何交出一份令客户满意的答卷呢?

周瑾表示,对险企来说,“健康+服务”是发展趋势。“通过‘产品+服务’提供综合的风险解决方案,在给客户提供财务风险补偿的同时,更帮助客户降低和预防风险。因此,这里的‘服务’不仅是出险后的救援、诊疗和理赔等,也包括事前的健康管理与风险干预,以达到降低患病概率和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周瑾进一步解释称,“这种服务的前置,也是风控的前置,能带来双赢。同时,保险公司在产品基础上嫁接特色服务,也能获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在技术加速发展的当下,这一趋势变得更加急迫和可行,如基于5G技术的远程诊疗可更好地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带来的困境,更便捷地把优质的医疗服务提供给更广的人群,也是险企大力发展健康险业务的机遇所在。”周瑾指出。

“整合全球医疗资源,打造一套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流程十分重要。”周晞烨表示,“例如,我们的医疗险客户能享受24小时在线电话咨询服务,公司在部分顶级公立医院还有驻点工作人员,帮助客户完成‘一条龙’的就诊流程。同时,客户可在国内大部分公立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享受医疗费用直付。”

“不要小看险企的直付能力,这是保险公司与医院通力合作的结果。”周晞烨强调,“专业的健康险公司若要经营有方,一支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团队至关重要。通过与医疗机构双方后台结算的直付合作,不仅可为客户提供更高效便捷的就医体验,还可构建管理型医疗保障服务闭环,在保障医疗健康服务质量及效果的同时,控制医疗健康的支出成本。”

事实上,健康险尤其是报销型医疗险,背后有大量细节工作要做,“客户因报销型医疗险与保险公司平均一年接触6次,这种频率已接近银行,但比银行更复杂。险企不仅要有让客户感到‘宾至如归’的服务,还要有专业的医疗技能,要做到这些既需要多年摸索的经验,也要在人才、供应链等方面持续大量的投入,考验的是险企的‘真本事’。”周晞烨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健康险领域,互联网渠道“异军突起”,在行业整体保费规模下滑的背景下,2018年互联网健康险累计实现规模保费收入122.9亿元,同比增长108.3%。

不过,尽管看上去“物美价廉”,但网上健康险尤其是医疗险的理赔却纠纷不断。“近年来‘互联网+健康险’的火爆是保险和互联网结合的一种尝试,也是全民保险意识觉醒的体现。对中小保险公司而言,通过互联网渠道跟进销售爆款产品,是一种基于市场反应和趋势判断的合理行为。但过于单一的短期健康险产品和依靠价格和噱头的竞争模式注定不可持续,险企还需深挖客户需求,利用科技手段,通过‘保险+服务’的模式,提供健康风险管理的综合解决方案,差异化竞争才是制胜之道。”周晞烨指出。

记者 李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