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与笔,砚的发明几乎同时发端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

第一,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知道利用黑色作为美术装饰了。从国内先后发现的几百处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来看,这一时期已出现了陶器,并有红灰黑彩之分,其中黑陶和彩陶更为优美。

第二:从殷墟发掘的甲骨中,有墨书甲骨一类,一般都写在正面的。可见,殷代已掌握了用墨书于甲骨,还用墨与朱砂涂甲骨上所刻文字,以示清晰。

第三,最早有墨的记载的古文献是<尚书>和<仪礼>,前者记载了墨刑,后者记录了黑绳。后汉李尤《墨面铭》说:“书契既造,墨面乃陈。”可见墨的出现是很早的。

墨色浓淡之变化,可表现书法之韵味,如此书法之美遂多彩多姿。墨如绘画之颜色,作用很大,种类有石墨与松烟之别,分述于下:

石墨

石墨乃自然之物,是一种「悉如墨」之山石。上古无松烟墨,要写书法唯有使用石墨,以石墨做书之证亦有不少。但石墨做书自魏晋以后无闻,石墨之用于做书,乃在魏晋之前,后则为松烟所取代,书法遂转入另一新境。

松烟至魏晋之后取代石墨之地位。松烟起源甚早,至汉代已有名贵松烟。历代制墨名家中,享名最盛者为南唐李廷珪,相传其质地之坚硬,不亚于石墨,且「其墨能削木,误坠沟中,数月不坏」。后世之制墨名家尚有北宋潘谷、元吴国良、明程君房、方于鲁,及清以来曹素功、胡开文等,皆堪称巨擘。

按照制墨的原料划分,可分为松烟墨、桐烟墨、漆烟墨等。

一、普通墨:一般人用来书写的墨,形式简朴,墨品名称与墨家字号直接用金蓝色书写。

二、贡墨:古代封疆大吏请墨家制造进呈皇帝或按旧制征贡的墨,都署有进呈者的名款,有的也署墨家的名款。大多为墨中珍品。

三、御墨:皇帝用墨。唐以后设墨务官,专制御墨。清代御用墨分两类:,内务府墨作所制和徽州墨家所制;前者外流很少,但价值不高。

四、自制墨:按照制墨者意愿制造的墨。始自东魏韦诞。《歙县志》将明清自制墨分为“文人自怡”型和“精鉴好事”型两类,都属上品。

五、珍玩墨:不为使用而为欣赏珍玩制作的墨,形状大多小巧玲珑,大小盈寸,烟料,作工都属上乘,艺术性极高。是墨中珍品。

六、礼品墨:作为礼物馈赠的墨。有寿礼墨、婚礼墨、和赠送学生墨三种。多注重外表形式,一般装潢精美,但烟料稍差。

七、药墨:当作药物治病的墨,一般是松烟墨,有些署墨家名款,有些直接署药店名款。

早在商代或更早,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天然石墨及矿物颜料在甲骨文上书写文字。秦代有了人工制造的烟墨。东汉时发明了墨模,使墨的样式趋于规整。三国时魏国的墨非常精致,被誉为"仲将法墨"、"百年如石、一点如漆"。

唐代,我国的制墨业空前兴盛。当时制墨的技法、造型、题识、墨模雕刻都颇讲究,著名墨工不断出现,如祖敏、奚超、奚超珪(超之子)等。奚氏父子创造了捣松和胶等技术,大大提高了墨的质量;他们制的墨"坚如玉,纹如犀"、"丰肌腻理,光泽如漆"。

汉唐多为松烟墨,宋时发明了油烟墨。著名墨工张遇、梁杲、叶茂实等制的墨"清墨不凝滞"。元代墨模雕刻风格浑朴雄健。

明代,我国制墨业更加发达,代表人物有罗小华、汪中山、程君房、方于鲁等,他们争奇斗胜、名墨纷呈。这时期油烟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罗小光发扬光大桐油烟墨法,色黑有光,藏之越久越黑。汪中山创造了集锦墨,艺术性极强。方于鲁善用名贵药料配和油烟制墨,清雅芬芳,久不变质。程君房创造"漆烟"制墨法,所制的墨更为精美,色泽夺目,有"坚而有光,黝而能润,添笔不胶,入纸不晕"之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物部门在考古发掘中,先后出土了多件古墨珍品,今国际文物界和收藏界震惊。如1958年,在山西大同元代冯道真墓出土的"中书墨",墨呈牛舌形,长24厘米,宽5.5厘米,厚0.7厘米;一面阳文篆书"中书省"三字,一面隐起一龙,在奔腾中做回首戏珠状;虽埋于地下700余年,仍色泽沉穆,绮丽可爱;字体和饰纹十分清晰,洵称绝品。传世作品中也不乏佳作,如故宫博物馆收藏的明代程君房"归马放牛图墨"等。

经过数千的持续发展,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刻,历代文人的使用和品赏,墨已成为一种具有超自然力的富有博大文化内涵的文品。

当今,名墨的收藏更是成为一项高雅的艺术投资行为,一些名墨以其特有的风格和艺术魅力受到国内乃至国际收藏者的青睐。甚至,成为一些国家博物馆和社会名流竞相收藏的珍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