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

有这样一群人

她们戴着一顶白帽

整日在一间间大厂房内与棉花“打交道”

看着一团团棉花变成一块块彩色布匹

仿佛劳动强度再大

也磨灭不了工作的热情

然而

随着时代的变迁

她们不得不互相道别

与熟悉的车间、机器说再见

如果再选择一次

她们说

依然会选择这样一个职业

当别人问起年轻时是做什么的

他们会不假思索并自豪地说

“我是老纺织工人”

从1921年到2014年,从破旧的厂房到崭新的楼宇,从传统的工业到新型的创意产业,从单一的经营模式到“智慧互联”,如今,棉纺三厂以“棉3创意街区”的全新姿态走进人们的视线。

40年前,海河边上机器轰鸣声是时代产业动脉的跳动声,彰显着当时一个产业的最高水平。40年后,“旧貌换新颜”,“棉3创意街区”成为天津市首个比邻海河的集创意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产品展示、人才培养等为一体的新型创意产业聚集区,成为天津极具影响力的创意产业街区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棉三厂房见证着时代的更迭,老纺织人目睹着历史的变迁,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抚摸着老厂房的砖墙,细听老纺织工人讲述“春天的故事”。

“骄傲”的棉纺女工

走进河东区棉3创意产业街区,69岁的刘桂莲依然能明确地指出,哪个位置是当时的哪个车间。“我在老棉纺厂工作了30年,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深深刻在脑海中。这些年来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厂区都成了商业区、住宅楼。”提起40年来的变化,刘桂莲打开了话匣子。

刘桂莲是天津第三棉纺厂的老纺织工人,1966年在棉纺五厂技校学习,1969年正式进入天津第三棉纺厂工作。说起当年的棉纺厂,她告诉记者,据老人们说,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棉纺厂还有码头。“那阵儿汽车少,河北、河南的棉花从南运河直接运进天津来,还有上海到天津的轮船呢!新中国成立以后,慢慢有了车队,运棉花、布匹逐渐就不走水路了”。她说。

原棉三厂的前身是始建于1921年的裕大纱厂,由著名设计师设计建造,八小时工作制概念也从这里率先引向国内。1958年该厂正式更名为天津第三棉纺厂,简称“棉三”,并迅速成为了天津纺织行业的主力军,为天津纺织业长期位列全国三甲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天津轻纺工业的重要遗迹。

“结婚之前,我就住在工厂的单身宿舍。那个时候工作忙啊,过年过节也不歇,完不成任务就加班。当时棉纺厂织布用的是有梭机器,工作环境差,车间噪音太大了,高的时候有100分贝,八九十分贝是正常现象。后来改成了汽梭,噪音基本就没有了。那个时候的车间热!温度高,湿度大,为了让线‘不回捻’,三伏天都得开暖气,冬天穿着背心干活,厂房里面的棉花毛儿也多。”虽然工作条件很艰苦,但是刘桂莲说起当年的棉纺厂,仍充满了自豪,“当年的棉纺工业为国家带回了很多外汇!一个棉纺厂一年的利润就能建一个新厂。”回忆起那时的红火日子刘桂莲仍很激动,她说,当时工人都以自己是“棉纺人”而自豪。

“改革”是大势所趋

随着20世纪90年代的到来,市场经济的大潮在祖国大地涌起,全国各地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天津棉纺行业也随之迎来一场大风暴。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原有国营企业“一统天下”的工业格局被打破。在与个体私营企业激烈竞争中,在市场经济冲击下,计划经济下的棉纺厂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由于资金匮乏、设备更新缓慢、生产效率低下,棉纺厂一步步走向衰落。

20世纪末,刘桂莲与厂里的姐妹一起成为下岗工人,办理了退休。在她看来,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老厂从体制、设备到人员配置都无法适应新环境,改制、转型是历史必然。面对转型经受的阵痛、焦虑乃至挫折,大家心怀对未来美好的期许和生活信念,一直走到今天的新时代。

刘桂莲说,虽然我们的老棉纺厂已经消失了,但是人们没有忘记它。尤其老工人那种“视岗为家,无私奉献”的精神会延续下去。海河边这片旧址也成为改革转型的一个缩影。

昔日棉纺厂焕发“创意”之美

历经将近一个世纪的洗礼,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破败的厂房早已不适应市区的整体氛围,2014年这里开始改造为棉3创意街区,以新的存在方式亮相在大家眼前。

棉3创意街区地处天津市海河经济发展黄金走廊,总建筑面积22.4万平方米,共分两期开发:一期为临河新建的城市综合体,集商业、办公、酒店、酒店式公寓及住宅于一体;二期为老厂房提升改造,充分利用老厂房原有的空间格局,采用新与旧、古朴和现代、传承和创新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营造富于创意和变化的灵动空间以及低密度花园式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满足了现代办公、商务活动的需求。

记者手记:

“勇敢、蜕变、乘风而行”,在采访和书写过程中,这些关键词不断在脑海中出现。“改革”是大势所趋,是民心所向,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逆之举动。面对改革,只有把握规律,着眼长远,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老厂房还在,工人精神永存。

祝福纺织老工人们!祝福创意创业新人!我们有理由相信,“棉三明天会更好”。

记者 马斯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