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在哈尔滨举行。“神州九号”宇航员穿的舱内宇航服、神州十号返回舱、东方红一号助推火箭的残骸现身主会场。宇航员刘伯明向中小学生讲述太空生活。市民坐进“天宫二号”“见证”小卫星的发射及飞船的对接。一些既高大上又接地气的活动,搅热了冰城哈尔滨。

航天实物首次来哈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二校区主会场,有一个航天展厅。展厅里不但有各种模拟模型,还有珍贵的航天实物。神州十号返回舱就是其中之一。一些参观者对着返回舱拍照。当他们听说这么小的返回舱里面要坐3名航天员时,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返回舱旁边的宇航服也是实物,是当初神州九号与天宫一号交汇对接时宇航员穿的舱内宇航服。

宇航服后面是一个巨大的红白相间的降落伞,是神州九号降落时的备用伞。讲解员说,返回舱穿过大气层后会以每秒200米的速度下降,这时就要启用降落伞来减速。一个飞船有主伞和副伞两个伞,而展出的是神九的主伞。

东方红一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卫星,这样的卫星当时造了五颗,第一颗就发射成功了,其余的四颗便被拆分送进博物馆和实验室。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实物天线以及助推火箭的残骸当天也以实物的形式进行了展出。讲解员哈工大人文学院大一学生谢苗苗告诉记者,除了这些实物还有一些仿制品,比如助推神五上天的神州2F捆绑式火箭、天宫二号模型、嫦娥三号探测器、火星探测器、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北斗导航卫星,很多展品都是首次来到哈尔滨。展览深受大家喜爱,仅一上午就有2000人参观。

刘伯明答中小学生问

上午10时30分,英雄航天员刘伯明来到活动现场,与中小学生互动。一个孩子问刘伯明在太空怎么喝水?刘伯明讲,在太空喝水要用到吸管。另一个孩子问:“在太空也使用北京时间吗?”刘伯明说,我们在地球习惯白天工作,夜晚睡觉。可是到了太空“看天行事”已经不可能。飞行器绕地球一圈是90分钟,60分钟是白天,30分钟是夜晚,如果我们还是白天工作夜晚睡觉,就会很“忙碌”,所以,在太空也使用北京时间,这样好区分工作和休息。

一名初中生问:“难度最大的一次训练是什么?”刘伯明说,最难的是他们第一次模拟出仓训练。当时,他和翟志刚穿着200多公斤的宇航服下到10米深的水槽里,水压以及宇航服额外加的大气压,让人即使不动也在消耗体能,一动消耗就更大。由于水的折射,一些物体看起来就在眼前,可等你伸手去取,却够不到。那种感觉就好像你的身体不能胜任一样。

他们在水下训练了3个小时,出来时一拧衬衫水都哗哗的,都是汗。一名太原的学生问,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时,怎样避免撞到太空的垃圾。刘伯明讲,宇宙飞船从发射到入轨,地面会精确地算出他周围的每一片垃圾,首先在设计轨道时会避开这些垃圾。其次,如果有太空突发的垃圾,与飞船相撞,飞船会被撞出一个漏洞,如果漏洞小就马上堵上,如果漏洞太大,堵不上了,泄压了,那么就必须要在9分钟之内穿好压力服,充上氧气,然后把返回舱和其他舱体分离开来,乘自己的飞船返回地面。

在“天宫二号”看航天器对接

上午9时30分,在工大二学区活动中心的楼前已经排了很多人。那里放着按1:1的比例制作的“天宫二号”和“神州十一”号飞船模型。它们已经完成了对接。它们是怎样对接的?进入“天宫二号”戴上VR眼镜便可以一目了然。长长的队伍都是等着看对接的。

记者戴上VR眼镜坐到飞船里,再一抬头已是深蓝色的太空。舱门打开,记者飘出舱外,以第三视角看飞船对接。一艘飞船缓慢飞向空间站,它在寻找并逐渐接近目标。找到之后机械臂自动打开,像磁铁相吸一样,飞船与空间站紧紧连在了一起。紧接着,空间站的一个舱门打开,一个机械臂伸出大手抓出一颗小卫星准备发射。小卫星就像坐上了一个弹簧座,突然一下被弹起,升向太空。

来参会的李女士排了十分钟队“去了一次太空”,她讲,那种感觉太奇妙了,好像随时都会掉进无边无际的宇宙。明天,她要带孩子再来体验一次,这样的科普方式比只看文字鲜活多了。

记者 宫玉范 文摄

编辑:牟研

审核:张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