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本文为粉丝叶帆创作的散文,[茶余饭后]为“学公文”专为粉丝开创的原创作品栏目,欢迎大家通过“私信”功能投稿哦!

故乡,儿时的乐园

(作者:叶帆)

记叙童年乐趣的散文,我尤爱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每每读起来都会引人入胜、浮想联翩。儿时,我家屋后既没有充满无限趣味的大园子,也没有会讲故事的佣人长妈妈。三面环山的故乡,就是我孩童时期的百草园,记忆深处的乐园。

且不说挽起篮子去大山里采摘那簇拥着盛开如丝绸般的石竹花药材,地堰墙根不顾蒺藜刺痛撕扯一把甘甜的野果山枣,在田野里撒着欢儿捡拾生产队割麦后丢弃了的零碎麦穗;也不说轻手轻脚上瓦房掏麻雀窝鸟蛋,一群孩子玩摔泥巴填窟窿比赛,农村孩子自己发明的最喜欢的“打尖”游戏。单是秋天时节在田地里“野炊”,至今想起来仍是回味无穷,唇齿留香。苞米长结实了,花生也熟了,尤其是山里的蚂蚱、螳螂、豆虫们也吃肥了的时候,在地里挖一坑放入柴草点上火,就可以把生的还嫩的苞米架起来烤,花生和野虫们是必须要埋到柴草里的,用不了多久就会闻到熟的香且夹杂糊的味道,不放任何佐料就那样原滋原味吃起来,常常是啃完苞米,一个个就变成了“黑嘴猫”,渴了就跑到林涧掬一捧山泉饮下,一下子凉透到心底,好甜!

最喜欢的还是夏天,生产队的打麦场成为孩子们玩耍的好去处。大集体年代,每个生产队都有一处五六个篮球场那么大的场园,按人头每家分一块地方用来堆粮晒粮。白天是没有什么好玩的,太阳高挂晒得孩子们没了人影,树荫下玩蛐蛐,自制工具粘知了,坟地里摘桑椹,也不失为一种乐趣;还是最盼望夜的黑到来,打麦场中间高擎的汽油灯亮起来,脱麦机也轰鸣着响起来,大人们满脸汗水忙碌起来,这里就成了我们快活的乐园。

夜间,在各家盛满麦粮的麻袋间奔跑追逐的喜悦是不必说了的,仅是在麦桔垛里“躲猫猫”就让我们乐疯了。三五孩子聚约分帮,一帮躲一帮找,全部找到了才算赢。经常是刚刚码好的麦桔垛,一会儿的功夫就被我们扑腾倒了,气得负责看场园的老大爷追着骂、打着赶。老头年龄大又腿脚不好,我们是不怕他的,心里还很是气不愤,又不是你自家场园凭什么要追撵我们呢?有一次,看见他拿着木叉追过来,我一下子就钻进麦桔垛里不见了,只听见他在外面骂着喊着,突然一把木叉贴着脸叉下来,差一点就叉到我头上,真是好险呐!去年回乡看望老妈,我与儿时玩伴们小聚,席间还与看场园老头的孙子聊起童年往事,他说爷爷早已去逝多年了,是一个性格耿直的好老头。夏日的夜、麦香的场园、看园子的老人…… ,这一切都是我们儿时快乐的源泉,现在只剩下回忆,也只有回忆了!

天气再炎热些,故乡的河道、池塘就成为了孩子们欢乐的海洋。故乡的河起源于海阳孙家夼——驮母山脚下,绵延流淌数十里,那时候雨水充足,河水清澈,水草丛生,鱼儿翔底,鸭子戏水,好似也确是一幅自然乡村水墨画;常常是农家妇女在上游洗衣淘米,孩子们在下游捉鱼捞虾,圈起一个不大的湾,用黑泥粘土筑起坝,舀干了水就可以尽情捉鱼了,鱼虾可是家禽鹅鸭们的美味。

最开心的还是去河道的深水处洗澡,农村孩子个个是游泳高手,天天泡在水里用不了多久就能学会,散养的孩子适应大自然的本领就是比较快。当浅浅的河水也满足不了孩子们的兴趣和欲望时,家乡河边左右两个大池塘可是跳水深潜的天然泳池,有的从三四米高处蹦下来溅起好大水花,有的可以从这岸一口气深潜到对岸,还有的能够踩着水双手举着衣服一边到另一边。我们几个小伙伴,经常在池塘里玩“水中捞石”的游戏,把一块小的白色石块抛进水里,看谁能最快捞上来,需要憋住一口气下潜到四五米深的水底,睁大眼睛在水中寻找,这真是需要极强的戏水本领。后来长大了走进学堂、当兵在外,离开故乡久了也远了,那条带给我们无限乐趣的河也干涸了很多年。今年夏季,雨水多了起来,又见清清溪水,真是难得一见的风景。

每次回家乡,除了与儿时伙伴们相聚聊天,在回忆中寻找童年的乐趣,我还常常把儿时的趣事讲给孩子们听,他们也只当成是听起来既遥远又陌生的故事,远不如眼前的电脑、手中的IPAD有兴趣;但那时故乡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乐园。

从故乡返回城市,心中总会失落一阵子,还有一缕淡淡的忧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