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的商业兴盛期当属明万历年间至清末民初,300年间长盛不衰,尤属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达到鼎盛。

丰富的水资源,实现了“三河四水相围”的富饶景观。特殊地理位置, 加上小镇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明清时期引来大批山陕二西的商人来此经商,开埠立市,形成了繁华的商业码头。

作为明清时期时首屈一指的商业码头,小镇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茶马古道的重要中转站和水陆两路的交通要道。明清商人从南方采购来的茶叶,形成批量后,由水路运抵汉口,再由汉水北上运达小镇,从小镇改陆路,用马匹驮运至洛阳,入太行,再经山西分别到张家口,然后穿越戈壁大漠最终到达俄罗斯等国。

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相谐,赊店镇成就了商业重镇之地位,在历史上和四大名镇景德镇、佛山镇、朱仙镇齐名。

在辉煌的时期,这个码头船连船,帆接帆,白天千帆过,晚上万盏灯,是辐射南北方圆数百里的一个重要的集散地。

而当年镇上的繁华也是人们难以想象的,要不怎么会有按照皇城规模设计的七十二条古街道?怎么会有气势恢弘,辉煌壮丽,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精华,被誉为“天下第一会馆”的山陕会馆呢?怎么可以被慈禧“老佛爷”作为第七行宫呢?

我的祖上就是山西商人来此创业而落户在此,自小就听老人讲了很多关于生意间的传说。可是为什么后来码头就没了呢?

传说的故事是这样的:小镇和相邻城市间的商人因为生意展开激烈竞争,都想断了对方的财路。最后镇上商会一生气就做了一口特大的铁锅,找到临县出水口的一处泉眼,就扣了下去。谁料这口泉眼是双方河流的发源地,缺少了源源不断的水源,河水就逐渐变小了,无法再担任水路的重任。

这个故事从一方面也体现了商场上激烈竞争下的尔虞我诈,最终两败俱伤的道理。

其实真实的情况是武汉铁路通车,交通要道东移,水运渐次萧条,小镇最终失去了贸易中心的地位。

而和码头靠得最近的就是古城墙,镇上人都称作寨墙。现代的寨墙虽早已没有了当时的完整和气派,甚至有些冷清,但也是小镇风景秀丽的所在。站在高高的土墙之上,视野就宽阔起来,面前是缎带一样飘过的护城河,一切美景尽收眼底。

城墙的护坡上长着各色野草野花,还有护墙的植物斑茅和一种藤萝样的低矮灌木。斑茅到了秋天抽出长长的穗,颜色是抢眼的紫。一根根紫色的长穗高高飘扬着,整个护坡变成了紫色的海洋。

那种低矮的灌木有着结实柔软的枝条,是人们制作箩筐的主要材料。

河岸两边是大片的芦苇,引来各种水鸟在这里繁衍生息。到了夏天城墙上常刮着舒适的风,小镇上的人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摇着蒲扇、说着古今,是乘凉避暑的良好去处。

历史记载,寨墙原是环城十六里,高三丈六 ,还有九座城门楼巍然耸立,而且城墙上有马道、烽火台,传说是王莽撵刘秀时小镇帮助刘秀立下奇功,刘秀坐拥天下后封赏小镇,按照皇城标准修建的,后来只剩下了一个邑爽门。

每年到了端午节,天不亮,人们就早早翻过城墙,来到河边,跳进水里,洗澡、洗头。还有端了河里的水泡了枣树叶、核桃叶、艾叶洗脸,这样洗过之后一个夏天就不会生病了。期望健康的人们遵循着祖宗留下的规矩,河道上挤满了虔诚的人,倒也为落寞的城墙增添了些许的热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