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论语》,还是《礼记》,对丧事记载都颇为详细。相传,古代丧葬之礼繁复异常,鲜有人懂,慢慢产生一个专门帮人办丧事的职业,此类人地位低下,养成了柔柔弱弱的性格,这个“柔”字,后来就成了儒家的“儒”,未经考证,不知真假。

不过,孔子于治丧一事的重视程度,是确凿无疑的。

他的弟子也很重视,只是在某些观点上,常常挑战老师的权威,搞得孔子也无可奈何。

一、宰我:不服三年之期

宰我:“老师,给父母守丧三年,俺觉得期限有点长哎。”

孔子:“那你小子觉得多长合适呢?”

宰我:“一年。”

孔子:“一年你就开始吃好的、穿好的,对得起爹娘吗?心安吗?”

宰我:“安。”

孔子:“安就做吧。”

二、颜路:求车买椁(guǒ)

颜回死,他父亲颜路(孔子的早期弟子)来找孔子。

颜路:“家里太穷,买得起棺,买不起椁呀。”

孔子:“按礼制,颜回不是大夫,不必有椁。”

颜路:“夫子您把您的马车卖了,给颜回买个椁呗?”

孔子:“我儿子孔鲤当时下葬也有棺无椁,我一向拿颜回当亲儿子。何况我身为大夫以来,不可以违反礼制徒步上朝,必须有车代步呀。”

三、门人:厚葬颜回

接上文。其他弟子又来找孔子,说:“颜回可是您最心爱的弟子呀,咱必须厚葬他。”

孔子回答就一个字:“不行!”

门人无奈,只好“顶风作案”,硬是把颜回厚葬了。

孔子知道后,叹道:“颜回视我如父,我却不能视他如子。唉,并非我做不到,实在是你们这几个小子乱搞呀。”

四、子贡:守丧六年

孔子死后,一众弟子又犯难了。咱给孔子守丧吧,好像不合规矩(一般只给自己亲人守丧);不守吧,又实在不忍。子贡,你最厉害,你说该咋办?

子贡:“当初颜回、子路死的时候,老师都拿他们当儿子,也没有服丧。老师死都死了,咱就别忤逆老师生前遗愿了。”

于是,众弟子不着丧服,守心丧三年,三年期满后,才洒泪别去。

独子贡一人,结庐于孔子墓旁,守丧六年,方始离去。

五、孔子:墓而不坟

于丧一事,这帮弟子为啥屡屡忤逆孔子呢?后来看了《礼记》才明白,可能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当时孔子安葬他的母亲,竟然也没守规矩。

按周朝规矩,一直都崇尚“墓而不坟”,也就是只有墓穴,并不堆土成坟。讲求的是入土为安,也有说是为了节约耕地。上至君王高官,下至黎民百姓,都是如此。挖个坑一埋,地面一平,一死百了。

孔子因为自己常常天南海北奔波,怕回来找不到父母的墓地,不得已堆了个四尺高的小土堆。

就因为这,孔子痛哭流涕,反复念叨着:“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

六、真是孔子带的坏头吗?

那么,真是孔子带头破坏丧葬礼制的吗?不是的,俺只是开个玩笑。

《论语·八佾第三》早就说了,孔子曾经曰过:“丧,与其易也,宁戚。”

也就是说,于丧一事,孔子真正重视的是“戚”,也就是“悲哀”。

所以宰我说守丧一年则“心安”,孔子也不再说啥,你都不悲哀了,还守三年干嘛。

而门人欲厚葬颜回,虽然不允,也没有过于批评他们,毕竟这也是“悲哀”的一种体现。

而孔子自己给母亲修墓,也不是为了显摆自己多么有权势,仅仅是怕找不到母亲的墓地而已。

倘若为了攀比,把墓地搞得富丽堂皇,奢侈无双,那就失去“宁戚”的原意了。子若闻之,必曰:“是可忍,孰不可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