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见小”与“守成”,讲的是不同类型的两种人,有本质上的差异。看看历史上的帝王录,大都是前两代人打天下,大概从三代以后就转入“守成”,接下去就要败家了。

古训 | 为什么贪小会吃大亏,这才是正解!

五代、北宋之间,有个著名的道教学者陈希夷,就是传说中的“陈抟老祖”,他留下一篇传世之作,名《心相篇》,取“相由心生”之意,与那些江湖流传的相面术不可同日而语,比曾国藩的《冰鉴》更为大气,颇有止恶扬善之功,读之耐人寻味。下文为部分章节:
古训 | 为什么贪小会吃大亏,这才是正解!

“见小”与“守成”,讲的是不同类型的两种人,有本质上的差异。“见小”,是见识浅薄,只顾眼前的小利益,这种人往往都贪小、爱沾小便宜。究其本质,犯了一个贪字,所以只见铒而未见钩,只见蹄而未见荃,只见利没想到祸,其结果,自然是“惹祸破家难免”了。

人为什么会有祸?因为积恶,是小恶的不断积累。为什么会有福?因为积善。所以“福将至,观其善必先知之;祸将至,观其恶必先知之”。善恶的积累过程,就是事物的量变阶段,这个阶段还可以自己控制。一旦到了祸福临头的质变阶段,就非人力所能控制了。所以古人告诫说:“毋以恶小而为之,毋以善小而不为”。

古训 | 为什么贪小会吃大亏,这才是正解!

“守成”,是守把着祖宗开创的基业,这种人虽然自己没有本领继续开拓,但却能够保证祖宗的基业不败在自己手里,留待有开拓能力的后代子孙出现,所以能守成的人也非常难得。耀祖光宗的开拓者毕竟是少数,能守住家业不衰败,已经要烧高香了。看看历史上的帝王录,大都是前两代人打天下,大概从三代以后就转入“守成”,接下去就要败家了。

以二百七十六年的清史为例,如果抛开民族情绪公正而论,有清一代是既汉唐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三大盛朝。其间,国家的疆域最广、人口最多、物资最丰厚,国民生产总值排在世界最前列。康雍之后,进入守成阶段,从道光朝开始就败家了。以后割地赔款,不一而足,这实在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天命气数已尽。

但要说哪一位帝王卖国,实在也是冤枉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个时代的国家是皇权的私产,不同于现在的公有制,可以让你不负责任地“摸着石头过河”。割地赔款等于割肉卖血,但有一线生机,有哪一位皇帝愿意干呢?可见,能守成的已经很不易了。

“惜福”与“悭吝”,也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两种人。表面上看起来,二者都有抠门小气与“舍不得”的特点,但二者有本质上的不同。惜福是爱惜东西,不浪费物力;悭吝是对什么都舍不得。悭吝的人多吝人宽己,是自私;惜福的人多吝己宽人,属无私是中国文化推崇的行为准则之一。

古训 | 为什么贪小会吃大亏,这才是正解!

古人说:“一丝一缕,当思来处不易”。佛门的饭堂叫做斋堂,又叫五观堂,僧众进食前要施食,进食后要回向,进食中还必须心存“五观”(五种观想),第一观就是“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要带着感恩的心情受食,不能计较食物的好坏,不能作贱饭粒,当思粒米维艰,来处不易,应该想到农夫的辛苦。

惜福的人,每每珍惜一粒米、一滴水,自己甘愿生活节俭,过苦日子,却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倾囊而出去救济世人,这是菩萨的事业,是每一个行菩萨道的人要走的必由之路。

天津有一位叫白芳礼的老人,七十四岁以后还靠蹬三轮车、摆地摊,挣下三十五万元人民币。老人家自己一贫如洗,却将积攒的钱全数用来资助贫困的学生,共有三百多个学生,包括藏族学生,受到过老人的救济。直到他九十三岁逝世,人们才发现老人家自己的存款余额是零,而那几十万块钱,是老人一滴汗、一滴血靠体力赚来的。

另一位五十二岁的姚姓老人,在海南靠捡破烂、打杂工为生,却在十七年时间里,收养了十七名被人遗弃的女婴。请问这样的行为不是菩萨行是什么?这样的行者不是菩萨又是什么呢?

古训 | 为什么贪小会吃大亏,这才是正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