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译文】

子张问:“十世以后的事,可以预知吗?”孔子回答:“殷代沿袭夏代的礼制,有损有益,现在仍能知道;周代沿袭殷代的礼制,有损有益,现在也能知道。将来有继周而起者,即使是百世以后,也应该可以预知啊。”

【注释】

(1)钱穆《论语新解》(下简称《钱解》):“一世为一代,古称三十年为一世,十世当三百年。或说王朝易姓为一代,十世即十代。疑子张所问,当属前一说。”“因,因袭义。损益犹言加减,乃变通义。”

(2)《朱注》引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所损益,谓文质三统。”

并解释说:“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谓仁、义、礼、智、信。文质,谓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三统,谓夏正建寅为人统,商正建丑为地统,周正建子为天统。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见。则自今以往,或有继周而王者,虽百世之远,所因所革亦不过此,岂但十世而已乎?”

【解读】

此章孔子和子张讨论三代礼制之沿革,不同于前述多从个人道德修养来谈“为政”,故康有为盛赞之。这里的“礼”,当然不单纯是指“礼仪”,而是兼指一切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在内的政治体制性的东西,这就将“为政”的内容从单纯个人道德修养的角度拓展开来了。李泽厚说:“子张关注的是社会、政治的体制问题,而非个体道德修养,确乎不同于颜、曾。”(《论语今读》)这就充分说明,孔学虽然非常强调“修身”“成己”等“内圣”功夫,但因其“外王”需要而对社会制度及其沿革也是非常关注的。而在这个方面,孔子以其对三代礼制之“损益”的强调,又一次表明了他作为“圣之时者”的巨大开放意识。我们知道,《周易》有著名的损、益二卦,并在损卦《彖传》中明确提出了“损益盈虚,与时偕行”的口号,对包括社会制度在内的一切改革都是持肯定态度的。此章讲的“损益”之事,和《周易》的损益二卦实在有着莫大的联系。

「特稿」《论语易解》2.23 “十世可知也?”

「特稿」《论语易解》2.23 “十世可知也?”

损卦 + 益卦

《淮南子》《说苑》和《孔子家语》三书,都曾记载了孔子读《易》至于损、益二卦喟然而叹的故事,比如《淮南子》这样记载:“孔子读《易》至损、益,未尝不愤然而叹曰:‘损益者,其王者之事与?事或以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祸福之门户,不可不察也。’”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有个《要》篇,同样记载了这个故事,但内容更加丰富,其中提到:“孔子籀《易》,至于损、益二卦,未尚(尝)不废书而叹,戒门弟子曰:‘二三子,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门]也。”接着他还将损益二卦和四时运行、天道人道地道等结合起来,并最后总结说:“《易》之为书也,一类不足以亟之,变以备其请(情)者也,故胃(谓)之《易》……而《诗》《书》《礼》《乐》不[止]百扁(篇),难以致之……能者繇(由)一求之,所胃(谓)得一而君(群)毕者,此之胃(谓)也。损、益之道,足以观得失矣。”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这里孔子阐述了损、益之间的互相转变,有时自损其身反而是有利的,而一味地自益其身反而是有害的;二是孔子由损益之道上升到了易道,认为《周易》反映了事物最普遍的道理,其作用似乎远超《诗》《书》《礼》《乐》等典籍,可以“得一而群毕”。这些内容,完全可以和此章对夏、商、周三代礼制损益的阐述结合起来思考,或可由此生发新的认识。比如朱子对三代以及后代礼制之“损益”内容的观点,现在看来,并不符合《周易》有关损、益二卦之论述,其格局未免显得太小了。


《论语易解》作者,孙福万教授,1964年生于山东省临清市,现为国家开放大学教授,中国成人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1986年山东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89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哲学、教育学及远程教育研究及教学工作,曾在英国、比利时、马来西亚等国及台湾地区的多所大学或机构访问或学习,并在本校负责哲学引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管理学、教育学等课程教学。著有《远程教育哲学导论》、《敝帚集》,《远程教育百词辨析》、《远程教育概论》和学术论文多篇。

「特稿」《论语易解》2.23 “十世可知也?”

孙·教授的《论语易解》是他潜心十年的力作,以《周易》精神逐章解读《论语》,是一部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以《易》解《语》,以《语》证《易》的学术性著作。书中提出了诸多新见解和新认识,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书的重点在于对《论语》的解读部分,书中大量汇集引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于研究者来说是一部很好的学术性参考资料。同时,对《周易》和《论语》的爱好者来说,也是一部很好的普及性读物。好,我就说到这,隆重向您推荐孙福万教授的《论语易解》。

《论语易解》学而 第一篇(索引)

「特稿」《论语易解》2.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特稿」《论语易解》2.2 “思无邪”

「特稿」《论语易解》2.3“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特稿」《论语易解》2.4“……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特稿」《论语易解》2.5 孟懿子问孝……

「特稿」《论语易解》2.6“父母唯其疾之忧”

「特稿」《论语易解》2.7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特稿」《论语易解》2.8 “色难!”

「特稿」《论语易解》2.9 “回也不愚”

「特稿」《论语易解》2.10“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特稿」《论语易解》2.11“温故而知新”

「特稿」《论语易解》2.12“君子不器”

「特稿」《论语易解》2.13“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特稿」《论语易解》2.14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特稿」《论语易解》2.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特稿」《论语易解》2.16“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特稿」《论语易解》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特稿」《论语易解》2.18 子张学干禄......

「特稿」《论语易解》2.19“举直错枉”VS."举枉措直"

「特稿」《论语易解》2.20“临之以庄,则敬”

「特稿」《论语易解》2.21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特稿」《论语易解》2.2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