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古代创业哪家强 吕不韦上位靠娇娘?

当下的富豪,主要分布在房地产、IT、网媒、家电、医药等行业,那么古代能够创富的行业主要有哪些呢?

一是盐铁等垄断行业

此类行业指的是生存必须品且存在垄断的行业。比如,盐、酒、铁以及矿产资源类。古代对盐、酒、铁等民生必备的资源,有的时候是国家垄断经营或授权经营,不允许民营资本自由进入(比如汉武帝、唐德宗、宋仁、神宗时期等),但也有的时候是放开让民营资本家自由投入经营,实行什么样的政策,完全依赖皇帝和桑弘羊、刘晏、王安石、张居正等治国宰相们的治国之道,也就是在这收、放中,一些商业眼光敏锐的商人,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或靠政策宽松和勤劳智慧,或靠朝廷赋予垄断经营权(晋商、徽商和广州十三行)等,成为千万富豪。

秦国攻破赵国的时候,赵国卓氏夫妻被流放到蜀郡。被一同流放的犯人们,都拿着自己的积蓄贿赂管事的官吏,请求他们把自己迁徙到近一点、条件好一点的县城居住。只有卓氏一家打听到一个情况,某个偏僻的县城里面,地方狭小、土地贫瘠,但那里富藏铁矿。于是卓氏夫妻要求流放到这个很远的地方,他们在那里的山上开矿炼铁,铸造铁器,还与滇、蜀地区的人们做买卖。经过卓氏夫妻的苦心经营,他们变得很富有,家里雇得起八百个奴仆。

无独有偶,从山东流放到西南地区的俘虏程郑,也在流放地经营冶炼锻造业,把铁器卖给当地的少数民族,和卓氏夫妻的富有程度不相上下。卓氏夫妻和程郑属于技术型人才,他们依靠自己的一技之长,做生产加工,然后出售,颇有前店后厂的范儿。卓氏夫妻和程郑都进入了“蓝海市场”,以此致富。

江春,扬州人,22岁那年,江春参加乡试考举人落选,从此弃文从商,协助父亲经营盐业,之后江春接任两淮总商,乾隆年间两淮盐商领袖,时人称其“身系两淮盛衰垂五十年”。其财富数量虽已不可考,但据《两淮盐法志》记载:乾隆十六年(1751),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江春与他人“急公报效”、“输将巨款”达白银1120万两之多,由此可窥一斑。此外,当时两淮盐商家产均在千万两以上,而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财政总收入为4854万两。

二是紧缺资源行业

此行业虽然不属于国家垄断,但可能在某个时期需求量很大,如果您未雨绸缪能进入此行业,那么赚个盆满钵满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秦国巴蜀地区有一个叫‘清’的寡妇”,靠开发经营“丹砂”矿产而发家致富、扬名青史。为什么开采“丹砂”矿石能赚钱,因为这个东西不仅可以用来提炼水银,也是炼“不死之药”的重要原料,还可以作为颜料或妇女的化妆品,用途相当广泛。当时从皇帝到平民,对这个原料需求量很大,于是寡妇清很快赚了盘满钵满,当嬴政建立秦朝时,她已是国内首富,还受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秦始皇嬴政的亲切接见。

三是土地经营行业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农民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绝对主体。古代最大的地主就是皇帝。历朝皇帝大多重视农桑。秦帝国以来,土地属于私有,于是拥有土地的多少,是衡量财富的重要标准。

除了少数贪官运用权力攫取土地财富外,一些普通老百姓靠着勤劳智慧,辛勤耕耘,从土地上获取收益后,又通过不断购买土地积累了大量财富,有的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地主、大富翁。一些通过其他行业的赚钱的商人,也通过购买土地保值增值。

中国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在古代尖锐的对立并非常态。往往农民阶级希望通过努力成为地主,这便是致富。在古代各类小说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而地主阶级随时可能再次变为农民阶级。土地不断的轮换主人,这个平衡可以制约了农民阶层的反抗,也制约了地主阶级的非为。正因为这个平衡,使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数千年。

沈万三,元末明初江南巨富。他就是以垦殖为根本,通过勤奋努力成为大地主而成为富豪的。曾助朱元璋修南京城,个人承包三分之一工程费用。历史上通过个人努力经营土地成为富豪的不胜枚举。

四是金融钱庄行业

猗顿,山西省临猗县人。原是春秋时代的鲁国的贫寒书生,在生计艰难时,听到范蠡弃官经商很快致富的消息,于是,“往而问术”。范蠡告诉他:“子欲速富,当畜五(母畜)。猗顿千里迢迢来到西河(今晋南一带),定居于猗氏王寮,大畜牛羊,后又兼营盐业,十年之间,成为与陶公齐名的巨富。

钱庄,也就是古代银行,是古代名副其实的新经济,也是最容易诞生富豪的领域。四川成都的“交子行”就是著名的古代银行。

乔致庸是乔家经商第三代人,他经商既有雄才大略,又多谋善断,是位商场高手。光绪十年(1884),他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创立了汇通天下的大德通、大德恒票号。在他的经营下,乔氏商业遍及全国各大商埠及水陆码头,业务繁荣,财多势旺,成为商场巨贾。

在中国资本主义兴起时,投巨资于银行票据汇兑行业,以昆明“同庆丰”钱庄为龙头,在当时全国22个行省中的15个行省及香港、越南、马来西亚设立分行……被誉为“执全国商界牛耳”之云南金融业的开山鼻祖。晚清名臣李鸿章曾称其为“犹如清廷之国库也”。

五是红顶商人行业

邓通,汉文帝男宠,凭借与汉文帝的亲密关系,将邓通家乡附近的大小铜山都赏赐给他,准许他铸钱。依靠当时铸钱业,广开铜矿,富甲天下。邓通个性温和、谨慎,不喜欢张扬,更不善于交际,是史上比较早的红顶商人。

胡雪岩幼时家境贫寒,为了养家糊口,进钱庄学徒,从扫地、倒尿壶等杂役干起,三年师满后,因勤劳、踏实成了钱庄正式的伙计。

道光年间,王有龄捐了浙江盐运使,但无钱进京。胡雪岩感觉这个人有潜力,可以结交,便资助了王五百两银子。王有龄发迹后不忘当年胡雪岩知遇之恩,用公款资助20万两白银,帮助胡雪岩开办了“阜康钱庄”。

钱庄生意对胡雪岩有着重要意义,它提供了胡雪岩和官场贵人结识的机会。他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成为左宗棠的“钱袋子”。左宗棠因此打赢了和俄国人的战争,慈禧太后还因为他功劳卓著,赏给他一件黄马褂,成为当时红得发紫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也借机大发战争财。

六是国内商业

王元宝,唐朝开元间人,靠贩运琉璃发家。唐玄宗曾问王元宝家有多少钱,王元宝很文艺的回答道:“臣愿意把绢帛系在终南山的树上,树上挂满了,我的绢帛还有多余的。唐玄宗听了叹羡不已。

七是国际贸易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一个“广东十三行”,今天几乎不为人知。但就是这个被忽视的商人群体,曾经营了大清王朝全盛时期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一度活跃在中西贸易的舞台上。当时,这些中国商人被西方世界认为是18世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所谓的“十三行”,实际只是一个统称,并非是13家,多时可达几十家,少时则只有4家。但由于它享有垄断清朝海上对外贸易的特权,凡是外商购买茶叶、丝绸等国货,或销售洋货进入内地,都必须经过这一特殊的组织,故“广东十三行”逐渐成为与两淮的盐商、山西的晋商并立的行商集团。

在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广东十三行”中也涌现出了一批豪商巨富,如潘振承、潘有度、卢文锦、伍秉鉴、叶上林等,以至于当时就流传有“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说法。在现在看来,这些行商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还有一种富豪,就是投资最高权力,此项投资风险极大,机会少,属于“玩火自焚”型行业,但利润超过了马克思说的300%。史上靠此发财的为数真是不多,但吕不韦是此行佼佼者。

据说吕不韦回家和自己的父亲进行了这样的一场对话。吕不韦问父亲:“耕田能获几倍的利?”

父亲答:“十倍的利。”吕不韦又问:“经营珠玉能赢几倍的利?”父亲答:“百倍的利。”吕不韦再问:“帮助立一国之主,能赢几倍的利?”父亲答:“无数的利。”

吕不韦一生最得意的大买卖就是:结识秦流亡公子赢异人并资助其回国即位,自己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着名的《吕氏春秋》,从而以投资得到几乎是最高权力的巨额收益。

选对了致富行业,只能说是成功的第一步,毕竟选对致富行业的人太多太多,真要做到出类拔萃、富甲一方,没有相当的胆识和智慧,是不可能做到的,那么,古人究竟积累了哪些商业智慧呢?请看《古代商慧:祈愿能照亮当下的“双创”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