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般形容一个人有学问都会说“独自里有点墨水”,而这个墨水就是形容的这个人有文采、有文化,我们今天说的可不是有文采有文化的人,而是说的是这墨,雇人有说“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

说的便是这墨的重要性,这墨最数哪里的出名呢?那就要说这徽墨了,徽墨因为产于徽州而得名,这是一项古老的手艺,而徽州还有谁在做徽墨呢?那就不是很多了,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就是徽州徽墨的传承人项德胜,而且不光是自己传承,也影响了自己的孩子传承。

如今儿子项颂一个90后也已经成为了市级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之一。说起项德胜的经历那是有说不完的话,项德胜说自己也是子承父业,老父亲也是做得制墨行当,在胡开文墨厂学徒,后来退休后,项德胜16岁也就顶替了父亲的班,知道在那个时代1979年找到一份工作是有多难,没有一技之长是很难生活下去的。

他抡8斤大锤学制墨,手磨起水泡想放弃,却“偷艺”成为厂里名人

而项德胜把握住这样的的机会是非常的难得,不过项德胜说自己刚进厂子了,什么也不会也没有师傅带,自己虽然在儿时看见父亲做制墨,但是这里边的门道还是一点都不懂,进厂后被分到锤墨车间,什么都不懂得项德胜整天轮着七八斤的大锤不停地砸墨,手上被磨起了好多水泡。

他抡8斤大锤学制墨,手磨起水泡想放弃,却“偷艺”成为厂里名人

刚开始新鲜还行,没想到一个月过去了,项德胜的信心被磨灭,有了想换工种的念头,自己想锤墨没有一点技术含量只要有把力气就行,不是和长远的打算,自己还是想学点东西,于是就看上了制墨车间。

他抡8斤大锤学制墨,手磨起水泡想放弃,却“偷艺”成为厂里名人

三番五次的去制墨车间和师傅交流,但是制墨师傅很不愿意教他,当时那种人们的老年想法都是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所以好多老师傅都不愿意传学,这让项德胜有点为难了,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每天早早就去锤墨车间先把自己的工作量完成,然后就去制墨车间找同时聊天,但是目的并不是聊天,而是像老师傅“偷艺”。

他抡8斤大锤学制墨,手磨起水泡想放弃,却“偷艺”成为厂里名人

把老师傅们的手法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还好自己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学起来并不是很难,就这样项德胜不断地慢慢琢磨雕墨,没有多久就用车间的一些废料墨雕出了一个“金鸡独立”的作品,就这一幅作品被厂里的同事发现后,传到了厂长的耳朵了。

他抡8斤大锤学制墨,手磨起水泡想放弃,却“偷艺”成为厂里名人

厂长看着项德胜的作品,连连夸赞,像这样的人才怎么能在锤墨车间呢,于是项德胜就顺利的被调到了制墨车间,如愿以偿的项德胜终于放下的大锤头,真正的开始学艺了。

他抡8斤大锤学制墨,手磨起水泡想放弃,却“偷艺”成为厂里名人

年轻好些的项德胜没几个月的时间就把制墨的功底熟练了,年复一年项德胜的手艺已经超过了当时的老师傅们。在项德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的时候,项德胜考虑到了这门手艺发展的问题,因为他看见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使用圆珠笔钢笔了。

他抡8斤大锤学制墨,手磨起水泡想放弃,却“偷艺”成为厂里名人

自己想制墨如果不创新就很有可能被淘汰。于是项德胜做了一个大胆地决定,辞去工作自己创业,就这样一个想法项德胜在自家附近租了一间10平米左右的房子,自己做起了制墨,在不断地创新下,项德胜墨雕刻成了两艺术品,千奇百怪的形状,广受人们的好评,逐渐有了声誉,慢慢扩大规模,年复一年。

他抡8斤大锤学制墨,手磨起水泡想放弃,却“偷艺”成为厂里名人

2007年在县城占用10亩地办起了厂子起名“紫墨轩”,就这样项德胜的生意日益提升,并且连续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的金奖,而自己的紫墨轩在2015年被誉为成了非遗传习基地。

他抡8斤大锤学制墨,手磨起水泡想放弃,却“偷艺”成为厂里名人

就这样一位徽墨传承人把人们现在已经淡出视线的徽墨发挥到了最为欣荣的阶段,那么人们熟背与口中的文房四书笔、墨、纸、砚,又了解多少呢?为这样的非遗传承人称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