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color: #f85959。”此后,周昕又被王朗任用,在江东之战中与孙策交锋,最终在会稽之战中被孙策所杀。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发生在江东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王朗、太史慈和孙策。原文如下:


此人名气不大,却率先掀起汉末的腥风血雨,最终被孙策所杀


两阵对圆,孙策出马,谓王朗曰:“吾兴仁义之兵,来安浙江,汝何故助贼?”朗骂曰:“汝童心不足!既得吴郡,而又强并吾界!今日特与严氏雪仇!”孙策大怒,正待交战,太史慈早出。王朗拍马舞刀,与慈战不数合,朗将周昕,杀出助战;孙策阵中黄盖,飞马接住周昕交锋。两下鼓声大震,互相鏖战。忽王朗阵后先乱,一彪军从背后抄来。朗大惊,急回马来迎:原来是周瑜与程普引军刺斜杀来,前后夹攻,王朗寡不敌众,与白虎、周昕杀条血路,走入城中,拽起吊桥,坚闭城门。


孙策大军乘势赶到城下。分布众军,四门攻打。王朗在城中见孙策攻城甚急,欲再出兵决一死战。严白虎曰:“孙策兵势甚大,足下只宜深沟高垒,坚壁勿出。不消一月,彼军粮尽。自然退走。那时乘虚掩之,可不战而破也。”朗依其议,乃固守会稽城而不出。孙策一连攻了数日,不能成功,乃与众将计议。孙静曰:“王朗负固守城,难可卒拔。会稽钱粮,大半屯于查渎;其地离此数十里,莫若以兵先据其内: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


此人名气不大,却率先掀起汉末的腥风血雨,最终被孙策所杀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孙策收降太史慈后,率部向王朗把守的会稽发动进攻。王朗出城迎敌,与太史慈单挑,周瑜与程普引军突袭,王朗只得退守城中固守。经过数日围攻,孙策未能拿下该城。部将孙静提出建议,袭击王朗的粮草囤积地查渎,引诱王朗出城增援,再一举将其歼灭。孙策依计而行,最终击败王朗并攻克会稽。


此人名气不大,却率先掀起汉末的腥风血雨,最终被孙策所杀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寡不敌众”, 意为人少的抵挡不住人多的。 形容在战争中敌对双方的(人员)实力悬殊太大(孤军奋战不可以力敌)。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寡固不可以敌众”。


此人名气不大,却率先掀起汉末的腥风血雨,最终被孙策所杀


小说中提到的王朗与孙策在会稽的战斗,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据《三国志•王朗传》载:“孙策渡江略地,朗功曹虞翻以为力不能拒,不如避之。朗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遂举兵与策战,败绩。”《三国志•宗室传》亦称:“是时太守王朗拒策于固陵,策数度水战,不能克。静说策曰:‘朗负阻城守,难可卒拔。查渎南去此数十里,而道之要径也,宜从彼据其内,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者也。吾当自帅众为军前队,破之必矣。’策曰:‘善。’乃诈令军中曰:“顷连雨水浊,兵饮之多腹痛,令促具罂缶数百口澄水。”至昏暮,罗以然火诳朗,便分军夜投查渎道,袭高迁屯。”


此人名气不大,却率先掀起汉末的腥风血雨,最终被孙策所杀


不过,小说中提到的王朗与太史慈之间的单挑却并非是历史的真实。众所周知,王朗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没有武功,如果真的与太史慈这样的猛将单挑,就不可能出现小说所言的尚能支撑几个回合的场面了。估计双方一照面,太史慈就能将王朗斩于马下。


此人名气不大,却率先掀起汉末的腥风血雨,最终被孙策所杀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王朗部将周昕,不仅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还在汉末诸侯纷争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周昕的所作所为,引发了袁绍集团与袁术集团的首次武装冲突。


此人名气不大,却率先掀起汉末的腥风血雨,最终被孙策所杀


据《三国志•宗室传》注引《会稽典录》记载,周昕字大明,扬州会稽郡人氏,早年到京城洛阳游学,拜太傅陈蕃为师,此后担任了丹杨太守。讨董之战爆发后,周昕先后派遣了一万多人协助曹操作战,也因此与袁绍、曹操等人关系密切。


此人名气不大,却率先掀起汉末的腥风血雨,最终被孙策所杀


讨董之战期间,孙坚投靠袁术,控制了豫州地区,此举令袁绍、曹操非常不满。据《后汉书•袁术传》载:“(袁)术从兄(袁)绍,因(孙)坚讨(董)卓未返,远,遣其将会稽周昕夺坚豫州。术怒,击听走之。”周昕在豫州与孙坚之间的较量,也是袁术集团与袁绍集团之间爆发的第一次武装冲突。至此,袁绍集团与袁术集团的矛盾公开化。尽管这场战争以孙坚的胜利而告终,但两大集团的矛盾却愈演愈烈。


此人名气不大,却率先掀起汉末的腥风血雨,最终被孙策所杀


豫州之战结束后,周昕被迫退回丹杨,很快又遭到了袁术的报复。《三国志•宗室传》注引《献帝春秋》载:“袁术遣吴景攻昕,未拔,景乃募百姓敢从周昕者死不赦。昕曰:‘我则不德,百姓何罪?’遂散兵,还本郡。”此后,周昕又被王朗任用,在江东之战中与孙策交锋,最终在会稽之战中被孙策所杀。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