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安顺经开区围绕“大扶贫”战略,充分发挥“文军”优势,开展“文军扶贫行动”,为全区后发赶超、脱贫攻坚、决胜小康提供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实施理论社科扶贫大行动,激发内生动力

编撰书籍展示脱贫攻坚工作成果。为充分挖掘经开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特色和亮点,编写了《脱贫攻坚随感文集》《石公黄齐生》《将军山纪事》等书籍。积极开展扶志扶智宣讲活动。截至目前,组织“科学理论上讲堂”宣讲800余场,开展“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600余场次,实现区、镇(办)及新型社区、村(居)宣讲全覆盖。深入开展“社科理论走基层 精准扶贫献计策”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社科专家、智库人才等,深入镇(办)及贫困乡进行调研并提出对策建议。

实施文化扶贫大行动,提升文化自信

全力推进“广电云”村村通工程,完成了17个行政村光缆干线建设;深挖明朝布政使娄九德勤政为民故事,打造娄湖生态公园,使“东虹西娄”形成共推安顺城市发展的强大合力;挖掘抗战历史成功打造幺铺特色小镇;神骏生态文旅小镇与三合苗寨、糖果乐园大幅提升城市休闲旅游娱乐功能。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推进文化进村入户。2017年以来,策划组织 “描绘新蓝图•喜迎十九大”书画摄影展、“旗袍古韵秀小镇•民国风情现幺铺”活动、“不忘初心 墨香抒情”现场创作百米书法长卷活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2018多彩贵州歌唱活动经开区赛区海选等大型文化活动30余场;认真开展“喜迎新春唱扶贫 齐心协力奔小康”“屯堡文化汇”等主题文化下乡活动40余场次;组织开展“弘扬我们的价值观•家家户户贴春联”系列活动,向群众发放春联、窗花4万余对(幅)。扎实抓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2017年以来共放映1018场。

实施外宣网络扶贫大行动,增强脱贫合力

加强外宣报道。充分利用区级各类媒体解读扶贫政策和报道脱贫工作,2017年以来,电视、两微一端开设扶贫专栏10余个,刊播相关新闻200余条,在《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国网、新华网、贵州新闻联播、《贵州日报》、多彩贵州网、《安顺日报》等各级媒体发稿160余条,同时,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孙涛在网络上为聚福菌香菇电商销售代言,全面展示经开区脱贫攻坚工作。

讲好脱贫故事。打造了全市首部数字电影《扶贫主任》,得到了中央、省、市媒体的高度关注;将三合苗寨从国家一类贫困村到“美丽乡村”的蜕变制作成宣传片《醉美苗寨 三合人家》;拍摄了综合反映全区脱贫攻坚工作成果的专题片——《贫困在此终结》《决战脱贫攻坚》《“春风”吹响冲锋号》、脱贫攻坚主题MV《为老乡奔小康》;创作了《我们的时代》《奋进的开发区》等歌曲。坚定了全区人民不懈奋斗奔向美好生活的信念,在全区营造了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实施文化产业扶贫大行动,增强发展信心

积极培育扶持文化产业。新建神骏大剧院,提升打造大型演艺剧《大明屯堡》;积极申报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共有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及4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培育壮大非遗产业。配套在三合苗寨建设蒙多彩苗族蜡染文化创意园;积极支持多彩万象旅游城、焕彩蜡染等申报文化产业专项资金;邀请非遗专家、非遗传承人、蜡染大师等对农村妇女开展蜡染技能培训,进一步解决本地就业。

挖掘特色文化,打造美丽乡村。发掘了“屯堡文化”“三线文化”“民国文化”“藤甲文化”“苗族文化”等文化品牌,打造出以苗族蜡染文化为主的三合苗寨、田园生态为主的“十里荷廊”、彰显红色主题的黄齐生故居、具有屯堡古风的马厂村,打造了安澜广场、娄湖生态公园、神骏生态文旅小镇等。其中,三合苗寨成为省文联“文军扶贫”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会议观摩点,受到了省、市领导的一致好评。

实施精神文明扶贫大行动,增强脱贫信心

开展各类学雷锋主题志愿服务月活动40余次。利用节庆慰问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志愿者,传递蓬勃向上的正能量。

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多部门联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组织各类检查50余次。统筹安排好“祖国好•家乡美”“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等主题活动,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积极开展道德讲堂走基层“十百千”工程,指导开展道德讲堂活动走基层20余场次。

加强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以乡村振兴为重点,狠抓村庄“八乱”整治工作,实现城乡垃圾收运系统全覆盖。借“春风行动”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发展食用菌、莲藕、精品水果等特色产业达8万余亩,羊场村水淹地变荷花池、莲藕田,农文旅融合的十里荷廊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来源:中共安顺经开区工委宣传部 胡宇 任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