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有些年轻父母,有了孩子后,因为生活的高压,忙于工作,很多时候都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无暇顾及,有的父母会认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还有的父母,就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管着,自己对孩子却不管。尤其是不少家庭的父亲作为一家的顶梁柱,更是没时间管孩子,孩子交由母亲管理,这还算好的,对于一些双薪父母来说,因为紧张忙碌的工作,两人都无法参与对孩子的教育,全权交给学校或者家中老人。

文/好爸爸陶功财

现在有些年轻父母,有了孩子后,因为生活的高压,忙于工作,很多时候都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无暇顾及,有的父母会认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还有的父母,就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管着,自己对孩子却不管。

他们觉得孩子有学校的教育就一定会健康成长的,其实不然,因为缺失父母的参与,没有父母的教育,这样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问题,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究其原因,大多数家长都说由于工作关系太忙,没时间陪孩子,没时间管孩子。尤其是不少家庭的父亲作为一家的顶梁柱,更是没时间管孩子,孩子交由母亲管理,这还算好的,对于一些双薪父母来说,因为紧张忙碌的工作,两人都无法参与对孩子的教育,全权交给学校或者家中老人。

有远见的父母,再忙再累也要参与孩子的成长

现在,很多人也都用“丧偶式育儿”来形容这样的家庭状态,听起来有些危言耸听,可却恰恰一语道出了现在我们很多家庭的现状。在很多家庭中,父亲这个角色是习惯性的缺失,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父亲都是工作忙,因为工作、出差等客观原因,经常不在家,没有足够的时间陪孩子,另一种情况就是即使父亲在家,大多数都是在玩手机、打游戏等,很少陪孩子,忽略了孩子的存在。而最严重的情况是父母双方角色的通通缺失。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双方都各自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对于孩子的成长发展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都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双方缺失更是对孩子有着严重的不利影响。

现实生活中,老人养育孩子的情况占很大比例,还有就是母亲承担着养育责任,父亲能参与进来的都是少之又少,甚至一部分家庭是父母亲都不参与孩子的教育。

作为父母,不懂孩子,不懂爱,不懂陪伴,不学习,不自我成长,甚至在不经意间做了孩子的坏榜样,不管孩子,不参与孩子的教育,这都是失败的家庭教育。

从孩子出生第一天起,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必须重视孩子的教育。

有些家长,早早的把孩子送到早教机构或托儿所,希望赢在起跑线上,为孩子选最好的学校,给孩子最好的衣食住行,只为了给孩子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

可是,有时候并没能如他们所愿,孩子并没有赢在起跑线,也不见得多优秀,并非父母理想中的那个样子。因为他们不知道,再好的物资条件、再优越的生活环境、再好的学校、再好的老师,都远不如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孩子的人生课堂。孩子呱呱坠地,就已经进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那就是家庭,而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从此开始了,家庭教育是对孩子教育的根基。作为父母,一定要重视家庭教育,在家庭生活中去正确引导孩子,教育孩子,这才是成就孩子的教育之道。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绝不能缺少,对孩子的教育不问不顾,因为父母这个角色对孩子的教育起着很大的作用,经常在网络上看到不少孩子因为心理问题走向极端的例子,令人惋惜的同时究其原因,其实这很大程度上跟其所受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但是家长也不能过多的参与孩子的教育,有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那么家长该如何参与孩子的教育呢?

有远见的父母,再忙再累也要参与孩子的成长

1、沟通

不少父母都是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不管了,跟老师也没有联系,除了一学期开个家长会出席一下,有的父母甚至是老师都不认识,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根本不了解。父母一定多和老师沟通,多问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孩子出现的问题,有问题要及时纠正,引导孩子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另外一方面也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每天问问孩子在学校发生的事以及孩子学到了什么,倾听孩子的故事,从他的讲述中发现他的进步或者问题,有进步时表扬,有错误就指出并予以改正,这样既能增加与孩子之前的亲情,也能锻炼到孩子与人分享的习惯,如果孩子有不愉快的事情也能够及时了解并帮助其解决,防止事情进一步恶化。作为父母,一定要多和孩子沟通,学会倾听孩子,与孩子做朋友,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2、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每一个孩子来到世界上,汲取的养分最好的就是来自父母的温暖,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的教育永远不能重来,如果孩子缺失了父母的陪伴,永远也无法弥补,最好的老师是父母,而最好的教育是陪伴。有这么一段话:人生,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 陪伴是温暖人心的力量;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我能给你最好的礼物。而我们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最好的教育也就是陪伴,也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3、不要溺宠孩子

孩子是每位家长的心头肉,掌上明珠,不爱是不可能的,但有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亏,一味地宠着自己的孩子,有时候也不管对错都会偏袒自己的孩子,有点是非不分,这就有点溺爱过分了,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孩子目中无人,嚣张跋扈,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无理取闹,变成熊孩子。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但绝不能过分溺爱孩子,否则孩子会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

父母参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守护。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相守、指导,才能健康成长,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模式就是亲子共同成长。

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差别很大,有的父母忙于工作忙于赚钱,更多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以为这是为了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却不曾发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缺乏父母的爱,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轻一点的就是成绩不好,严重的话就是影响孩子一生的性格。这些父母甚至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孩子成绩不好,只是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而根本没想到别人家的父母付出是自己的多少倍。

在网上曾经看到过对一位高考状元的采访,问及对儿子教育又什么秘诀时,状元妈妈说:儿子小时候还能辅导他学习,等上了初中高中以后,由于自己水平有限,也辅导不了了,他们能做的就是每天陪着孩子,孩子学习辛苦,不想让他太孤单了。儿子写作业的时候,我们就陪着他,在一边看书,我们能做的也只有陪着他。

多么简单的陪伴,孩子终究是孩子,孩子需要成长,成长就离不开父母,那些总是有很多借口无法参与孩子成长的人,最终失去的会比想象多得多。

还读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爸爸上班很忙,经常是深夜才回家,每次爸爸回来儿子都睡了。

有一天儿子等爸爸到很晚,然后问了爸爸一个问题:“爸爸,你每天可以赚多少钱,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

爸爸觉得这问题有点莫名其妙,不耐烦的告诉了儿子说每小时可以赚20元。

“那你可以借我10元吗?”儿子又说。

爸爸有点生气了,觉得这大晚上的儿子还在搞什么名堂啊,自己工作一天辛苦了没时间理他。他责备了儿子几句,叫儿子赶紧回去睡觉。

儿子默默的回房间了,有点不高兴。

过了会,爸爸想了想,觉得可能儿子真的需要10元钱,他来到儿子房间,孩子还没睡,爸爸把10元钱给了孩子说:“爸爸刚才对你有点凶,这是你要的10元钱”。

“谢谢你,爸爸”,孩子开心的笑了起来,然后从枕头底下拿出一些皱巴巴的零钞。

“你不是有钱吗?怎么还跟我要?”爸爸又有点不开心了。

儿子把钱递给爸爸,说:“因为我的钱不够,我现在有了10元,爸爸,我可以买你一个小时的时间吗?你明天早点回来好吗?我想你陪陪我。”

有远见的父母,再忙再累也要参与孩子的成长

很短的一个故事,却震撼到了我,也值得深思,有时候能不能参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从来都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选择的问题。工作忙碌没时间,也是因为我们把工作看得更重要一些。钱是赚不完的,也没有尽头,而孩子的成长却是稍纵即逝,工作可以再找,孩子的教育却不能重来。不能为了钱耽误了孩子的前程,不能为了钱让孩子在精神上成为孤儿,想想我们在外打拼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孩子。所以,为了孩子,我们做家长的要懂得取舍,该放弃就得放弃,孩子的教育才是天大的事!因为一旦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工作没了可以再找,孩子的学业、成长和教育是不可逆的!

现在很多父母实在是太忙了,忙着赚钱,却没有时间留给孩子,就像李嘉诚说的:一个人事业上有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

合格的父母不是给孩子留下多少财富,而是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成长和生活中,成为孩子的精神老师、心理支柱,请记住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现在更多的是留守儿童的问题。父母迫于生活的无奈或者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相隔千里外出工作,放弃了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时间,把孩子留给家中老人教育,钱是赚到了,固然孩子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可是孩子的性格和其他方面呢?很多的留守儿童性格变得孤僻、内向,这都是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陪伴造成的。

金钱只能给孩子带来物质上的满足,只有父母在身边才能给孩子心灵上的满足,孩子的世界都是单纯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是简单的智力和分数,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健康。而如果你想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人格,那就必须真正融入到孩子的生命中,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中来。

所以,无论父母多么忙,都要抽出时间来参与孩子的教育。这就是家长因为你的教育影响着孩子的一生,你是孩子的终身老师。

真正参与到孩子成长中的家长,必然能体会到孩子的进步和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快乐,同样,因为父母的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也会更加完整和健康!

(作者系著名作家、家庭教育专家,著有《好爸爸缔造孩子一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