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关长城始建于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最早的明代内长城,也是国内保留较完整的现存唯一可考的石砌内长城,比秦始皇修建的万里长城还早155年,固关长城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在国内实在罕见。

固关自古以来就是明朝京西四大名关之一,与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齐名,地理位置险要,是守护国土的重要边防。在明代嘉靖年间,蒙古游牧虏寇经常窜到内地扰乱,率军攻打故关(今固关)。因故关地形险要不足,易攻难守,险被虏寇攻破,为加强防御,嘉靖皇帝下诏移关设城,正定直隶巡抚征用八县民夫,近两千多人,将故关西迁十里筑隘口,改故为固,即今固关。

在迁城的同时,还对固关进行了大规模改建。建设关城,由嘉靖皇帝四叔“庄懿王”率兵镇守关口,并请旨皇上要求允许固关将士随军带家眷,并规定在关内生男孩者报衙门注册登记,即可享受军饷待遇,年满十八周岁从军守关,直至明清结束后,守关将士们在固关安家落户,目前固关有200多户,近800口人,多为明代守关将士的后裔。

固关长城位于太行山西侧的山西省平定县西关村,北起娘子关嘉峪沟,南至白灰村村口,全长20公里,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固关长城年代久远,历经数百年战火摧毁,经明代修复的长城遗迹一直完好保存到清朝末年。

清末,固关旧貌仍完好,古迹也未曾毁坏,后来,屡遭战乱,无人看管,倒塌失修。特别是文革期间,损坏严重,城墙炮台等古建筑被随意拆毁,现在曾经的炮台仅有一个完整,三个半存,其余只有低矮的台基,城楼倾圮,衙门、庙宇全部被拆,后来的固关城,基本成了一片废墟。

后又因修建公路时多条公路都是横穿古长城而过,这是给本就重创的古长城又一记重击。之后,新关村村民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长城遗迹,靠投义务工和自愿捐款的方式,修复了固关南北两端数千米古长城和哨台,堞楼、药楼、关门等古建筑,才使固关长城重现当日风采。

如今,经过政府对固关长城的修复工作,固关长城将以新面貌屹立太行之巅,成为中国历史上建造最早的长城。嘉靖年间建造的固关古城,有正城一座,北门一座,重门一座,水门一座,翁城墙一道,瓮城建在正城之西。

瓮城由固关城楼(又称西门),翁巷和驿道城楼组成,瓮城即建在正城外的月城。瓮城上的城墙和道路分别由清一色的石灰石砌筑而成。固关城楼坐西面东,南临护城河,北依悬崖峭壁。西门城墙高10米,长20米,宽7米,雄伟高大。城楼面阔五间,是柱梁结构的重檐歇山瓦顶建筑,从木梯爬楼通向顶层,可俯瞰关前胜景。

瓮城内的翁道是保存完好的古代栈道,全部由巨大的青石铺成,在石面上有两道清楚的车辙沟槽,宽10—15厘米,深5—10厘米,是千百年来无数过往车轮碾压而成的,这也是固关古城历史悠久的见证。

驿道城楼坐西面东,城墙高10米,宽8.5米,与南、北两翼长城相连,是古时来往固关的必经之道。固关长城历经千百年风雨,见证了在此地发生过很多知名事件,更是被长城专家罗哲文称为“有小八达岭之风韵”,作为古时的军事要塞,虽被战争破坏,但残存遗迹仍能展示当时固关城的巍峨壮观。

​如今古道无言,马蹄声远,但还是想去固关长城走走,看看能否感受到固关长城昔日的战火和喧嚣。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