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和“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指引下,为了提升我国西部光资源利用和荒漠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综合水平,推动先进微纳光电科学及辐射制冷技术与光资源产业和环境治理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发展,现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联合武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共同建设“中国西部光资源与地球环境研究中心”,高水平打造基于先进微纳光电科学技术的“产学研”互相结合的交叉创新示范基地和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在一流科研平台的支撑下,理化研究院以提升源头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深度融合为己任,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要务,面向多学科共性基础关键问题,从原子、分子、纳米等多个微观尺度研究物质不同层次结构、相互作用、精准合成和性能操控,揭示新规律和新效应,发展相关核心变革理论技术,迅速实现理工医交融、产学研结合、科学与文化互促、国际共赢并进的发展势头,全方位、立体式地提升基础学科自主创新能力,多角度、多层次地促进基础、技术和应用科学的深度融合,牵引带动相关学科,在蓄势已久的重要基础和前沿领域催生更多的原创突破。

5月18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理化研究院正式成立,升帆启航!

三位中科院院士来到创新港,只为这件事......

它是首批成立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研究院之一

依托于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

响应国家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号召,

夯实创新源头建设

探索理工医交叉融合新模式

三位中科院院士来到创新港,只为这件事......

5月18日下午,理化研究院入驻创新港暨中国西部光资源与地球环境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举行。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兰新哲,西咸新区管委会主任康军,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徐红星、侯洵,省科协秘书长张俊华,西安市科技局局长李志军,沣西新城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宇斌,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张迈曾,校长王树国,在校所有校领导,省、市政府领导,相关合作院校及企业负责任等出席仪式。

一、全力建设

三位中科院院士来到创新港,只为这件事......

张迈曾书记、王树国校长、康军主任、兰新哲副厅长、王铁军副校长、徐红星院士、高宏院长共同为理化研究院揭牌

三位中科院院士来到创新港,只为这件事......

与会嘉宾先后为中国西部光资源与地球环境研究中心、西安交大-全球新能源汽车动力研究院、西安交大-华显新材料研究中心进行揭牌。

三位中科院院士来到创新港,只为这件事......

三位中科院院士来到创新港,只为这件事......

三位中科院院士来到创新港,只为这件事......

二、多方合作

三位中科院院士来到创新港,只为这件事......

西安交大相关单位负责人与全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化蓝天集团有限公司、宁夏希能生物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进行签约。

三位中科院院士来到创新港,只为这件事......

西安交大理学院负责人与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中化蓝天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就人才培养进行签约。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张迈曾

三位中科院院士来到创新港,只为这件事......

理化研究院与中国西部光资源和地球环境研究中心的成立,一定会瞄准世界一流的目标疾速奔跑,争取早日做出世界一流的成绩。全体师生要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在未来的科研攻坚之路中,既要有甘坐冷板凳的那份耐心,还要有敢于破解所有问题的那种决心,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王树国

三位中科院院士来到创新港,只为这件事......

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我们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去思考未来,方能引领世界未来发展潮流。希望理化研究院能够汇聚起更多的企业和人才资源,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加强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共赢发展,共同为民族复兴伟业增砖添瓦

王树国为徐红星院士、王恩哥院士颁发聘书

三位中科院院士来到创新港,只为这件事......

左一为徐红星院士,左二为王恩哥院士

理化研究院荣誉院长 徐红星院士

三位中科院院士来到创新港,只为这件事......

徐红星院士从科学研究和社会责任两方面解读了中国西部光资源与地球环境研究中心成立的意义。他表示,理化研究院有着强大的科研力量和良好的环境平台,将联合武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院校,一定能够研发出世界一流的成果,造福社会和人民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恩哥院士

三位中科院院士来到创新港,只为这件事......

王恩哥指出,物理学作为最基础的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全面加强基础学科的研究至关重要。理化研究院特别是中国西部光资源与地球环境研究中心的揭牌成立,将会是物理学和化学研究的一个节点。以此为新起点,希望西安交大能够培养出更多对国家、人类世界进步的有用之才

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 兰新哲

三位中科院院士来到创新港,只为这件事......

西安交大诞生至今,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勇于探索创新之路,正致力于把创新港建成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和成果转化的高地。他表示,省科技厅将会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西安交大和创新港的发展,希望西安交大进一步落实好和产学研单位的合作,深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融合,为陕西、西部和国家做出新的贡献

全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行远

三位中科院院士来到创新港,只为这件事......

与理化研究院联合成立新能源汽车动力研究院,将加快研发成果的转化,不断优化完善新能源汽车电池标准体系。希望通过双方合作,能够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与深度融合,共同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面发展,加速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的前进步伐

三位中科院院士来到创新港,只为这件事......

汇聚磅礴伟力 扬帆起航

三位中科院院士来到创新港,只为这件事......

2019年5月17日,《陕西日报》刊发专题整版报道

凝聚理化优势力量,打造一流科研平台

理化研究院建设强调基础与应用创新共融,科学与文化建设并举,定位以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世界一流物理与化学科教创新高地,面向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学问题布局未来发展方向。打通学科建设壁垒,联动已有基地,组建了光学与粒子束科学技术、物质结构与功能调控、前沿理论物理、新能源材料化学、有机与高分子化学、分子科学与应用化学等6个研究所和16个研究平台,并建设了院士工作站、国内外联合前沿研究中心等10个交叉实践中心,力求实现理化基础学科的“院—所—中心三级骨架、联合交叉高效脉络、精准高效创新发力”的科技源头战略建设,全力加强“硬实力”。

理化研究院以领军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为核心,紧密围绕创新港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以“人才工程”引领一流学科建设,全力打造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的“3+x”团队建设模式,制定“点线面”综合评价体系,开展“物理和化学双一流”建设,已初步打造出一支规模、结构、素质与实现一流学科目标要求相适应的多层次科研人才队伍和优秀创新团队。

提升源头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融合

在一流科研平台的支撑下,理化研究院以提升源头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深度融合为己任,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要务,面向多学科共性基础关键问题,从原子、分子、纳米等多个微观尺度研究物质不同层次结构、相互作用、精准合成和性能操控,揭示新规律和新效应,发展相关核心变革理论技术,迅速实现理工医交融、产学研结合、科学与文化互促、国际共赢并进的发展势头,全方位、立体式地提升基础学科自主创新能力,多角度、多层次地促进基础、技术和应用科学的深度融合,牵引带动相关学科,在蓄势已久的重要基础和前沿领域催生更多的原创突破。

聚焦时代发展要求,实现育人模式创新

在具有优势和坚实基础的教学育人方面, 继续深化“导师组”指导模式,增强重实践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设定专项研究生基金,实行创造性成果评价制,继续探索研究生培养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

着力在科研实践一线培养出具有爱国情怀、开拓精神、国际视野的一流人才,造就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紧缺人才和引领社会未来发展的高端人才,从而担负起党和国家在新时代育人培才的重大使命,为当前科技进步保驾护航,为下一代革命和变革积蓄战略力量。

中国西部光资源与地球环境研究中心

在“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和“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指引下,为了提升我国西部光资源利用和荒漠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综合水平,推动先进微纳光电科学及辐射制冷技术与光资源产业和环境治理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发展,现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联合武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共同建设“中国西部光资源与地球环境研究中心”,高水平打造基于先进微纳光电科学技术的“产学研”互相结合的交叉创新示范基地和高端人才培养基地。

中心将坚持“三个面向”,依托创新港,建设基于微纳光电科学和辐射制冷技术的产学研交叉创新示范基地和高端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打造交大前沿学术品牌和高新产业品牌;发展和建立一支该领域创新性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新生研究力量,大幅度提升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科的发展水平。

拓展阅读——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起源于1930年的交通大学科学学院,现有物理学和化学两个一级学科以及材料物理与化学一个二级学科。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曾汇聚和造就了以裘维裕、赵富鑫、殷大钧、胡刚复、叶蕴理、周同庆、方俊鑫、吴有训、程守诛、吴百诗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教育家,设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60%的本科毕业生进入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大学继续深造,研究生培养效果卓越,育才成果丰硕。

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30余人,其中30余名获得省部级以上人才项目支持,建设有教育部物质非平衡合成与调控重点实验室、科技部新材料国际研发中心、国家工科大学物理教学基地、国家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10个国家和省部级教研平台,在光场及其量子态调控、分子与微尺度结构调控及其功能化、表界面原子分子工程、软物质动态结构功能与调控等方面已形成鲜明科研特色,出色完成了国家和省部级百余项重点任务,解决了我国高性能真空触头、遥感成像光谱仪等重大需求,多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等重要奖项,为国家尤其是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位中科院院士来到创新港,只为这件事......

「出品 / 党委宣传部」

文字 / 问炀 陕西日报

摄影 / 郭小龙

航拍 / 邢鹏

值班编辑 / X工作室 张令

责任编辑 / 崔可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