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观之塑激发“两不怕”精神

“我是王杰部队的一员,如果上战场,我会像老班长那样奋不顾身……”前不久,下士王佳峰把刚写好的家信寄回家。该旅开展“假如明天上战场,留给亲人一封信”活动两年来,他已经写了5封这样的信。

“其实,我们都是当成遗书写。”王佳峰表示。这封信,从旅领导到刚下连的新兵,人人都写,“当你能坦然写完这封信时,才真正像一名军人。”

走上战场时的那份遗书原来有这么多作用?很多军人都不知道

这类家信的诞生缘于两年前的一次思想情况调研。作为王杰“两不怕”精神的发祥地,“随时准备上战场、随时准备洒热血、随时准备打胜仗”是该旅培养合格军人的标准。但调研中,近四分之一的官兵坦言“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真的要上战场”。

走上战场时的那份遗书原来有这么多作用?很多军人都不知道

忘战必危,如何让“两不怕”精神走进新时代官兵的心中,成为摆在旅党委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在完成战斗精神培育现状和官兵心理现状两项评估后,旅党委一班人决定将生死观教育作为突破口。

走上战场时的那份遗书原来有这么多作用?很多军人都不知道

为此,他们开展《假如明天上战场、留给亲人一封信》活动,从旅长、政委开始人人写信,原件寄回家里,誊抄的一份放在后留包中,每半年修改一次。

“如果一名军人不敢直面战场、直面生死,结果不是被和平打败,就是被自己打败。”旅领导告诉记者,“让官兵的思想先进入战场,强化官兵备战打仗和不怕牺牲意识,完成思想上的自我升华,才能做到平时训练不怕苦、上了战场不怕死。”

走上战场时的那份遗书原来有这么多作用?很多军人都不知道

“遗书难以书写,但军人必须敢写;生死难以启齿,但军人必须敢说。”每个写过信的官兵都经历了一次直面生死的体验。坦克五连四级军士长周亮把信寄回家后,很快收到妻子的回信。看到信中的一句“放心去为祖国战斗,你要真牺牲了,照顾孩子和爸妈还有我”,这名坦克特级驾驶员泪流满面。从此,周亮训练更加刻苦。他说:“为了爱我的人,我必须练强本领,在战场上打赢敌人,让自己活着回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