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如今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中法海的形象深入人心,那么金山真的有法海吗?

有人肯定义正言辞地回答,有,当然有,金山上不是有一个古法海洞,里面还供奉着一尊法海的石像。

那么法海的俗名叫什么呢,裴头陀呗。头陀是梵文dhūta的译音。意为''抖擞'',即去掉尘垢烦恼。用来称作僧人。

那法海就是位姓裴的和尚吗?

一、法海和裴头陀是同一人吗?

宋《元丰九域志》记载:''唐时有头陀挂锡于此,因名头陀岩。后断手以建伽蓝,忽一日于江际获金数镒,寻以表闻,因赐名金山。''

《润州类集》记载:''南唐僧应之头陀岩记云,贞元二十一年(805),因李锜奏,易名金山。''那这位头陀究竟是何许人也?有人说他姓裴,即裴头陀,唐代名相裴休的儿子。下面就来看看史书上的这几位人物。

裴休,唐代名相,出身官宦之家。他对佛教相当虔诚,与禅宗有着深厚因缘。《新唐书》记载,大中六年 (852),''裴休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秉政凡五岁(857),罢为宣武军节度使,封河东县子。''''卒,年七十四,赠太尉。''

李琦,唐朝宗室,唐宪宗时任镇海节度使。《旧唐书》记载,贞元十五年,799)。''以常州刺史李锜为润州刺史、浙西观察 使及诸道盐铁转运使。''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锜在润州叛乱。

由此可见,805年,李锜确实在润州,但唐书上并未记载其与金山的事迹。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学生的算术题。假设裴休被罢黜后,郁郁寡终,在857年去世,857减去74得783,可知裴休生于783年。江际获金为805年,805减去783得22,可知裴休此年为22岁。古人结婚也有规矩,男子年满20岁,即''弱冠之年'',由家族长辈、德高望重者为其戴''冠''表示其已长大成年,可以婚取了。此时裴休的儿子最大才不过2岁。怎么可能到金山?

《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二》记载, 唐懿宗年间(833-873),''中书舍人裴坦主持选拔进士'',录取了三十个人。其中''裴弘余,故相休之子''。目前只知裴休的儿子叫裴弘余,中进士的时候与''江际获金''的贞元二十一年(805)相隔了好几十年。

由此可以看出,法海和裴头陀不是同一个人,《元丰九域志》《润州类集》中的头陀应该也不姓裴。可以这么假设,裴宰相精通佛理,后人想沾沾宰相的光,给头陀加了个裴姓。然而当年的那位头陀是何方神圣,在下是不得而知的。

二、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法海

据史书记载,唐代中期有位法海,广东曲江人氏,是禅宗六祖惠能的弟子,由于六祖不识字,这位法海将六祖的佛理及出世因缘记录并加以整理,这便是后世的《六祖坛经》。

《润州鹤林寺径山大师碑铭》中记载有一法海,俗名张文允,丹阳人,是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的一个高僧,年少时出家于润州鹤林寺,精通佛理,擅长修建佛寺。''修佛寺''与《元丰九域志》里的''建伽蓝''倒有点交集,然而并没有其在金山相关活动的记载。

或许广东的法海当年在金山住持过,普度众生;亦或是鹤林的法海在金山修过庙宇,民间传颂。明代的冯梦龙说不定是听得民间传闻,首次将金山的法海这一角色添加到白蛇的传说故事中,写出了《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

当然了,窃以为''法海''、''法海'',不就是说佛法广大如大海,无边无际,也只有此法号与白蛇斗法才最响亮,最大气,说不定当时冯梦龙还真就这么想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