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并且,在这些新知识的影响下,明朝人开始真正的了解世界,出现了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这其中就是大名鼎鼎的明末科学家徐光启。两千年来,中国只会读孔孟、写文章,章句小楷能写到极致,可是在科学领域,中国已经落后人家了,而明末无数个徐光启一样的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已经在这个领域奋起直追了。

我们都知道,清朝统治中国近300年的时间里,是文化与科技在世界潮流大趋势里倒退的300年。乾隆年间,中国就已经完全落后于西方工业文明。当时的乾隆皇帝盲目自大,闭关锁国,以天朝上国自居,不屑于同海外诸国建立邦交关系,互通有无。这一举措使得清朝完全与当时的世界隔绝开来,看不到外面的发展。而且乾隆皇帝还视西洋的机械器械为奇淫巧技,不屑于学习。而同时期的英国,正如火如荼地发展工业革命,进入蒸汽时代。

因此,闭关锁国被看成是中国落后于西方文明的首要原因。研究明清史的朋友,应该都会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抱有疑问,那就是,如果明朝能挺过1644年而没有灭亡,没有清朝入关,中国还会发生这样的落后吗?

我们不妨看一下明朝末年是如何对待西方科学的。熟悉明末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一个词,叫"西学东渐"。它指的是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并且带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新知识,并且在中土广泛传播这样一个史实。利玛窦于万历十年(1582年)来到澳门,一年之后入居广东肇庆,并且当地官员还为他修建了传教驻地。

利玛窦从西方带来了许多用品:圣母像、世界地图、星盘和可以折射太阳光三棱镜等等。其中还有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这些都是中国饱读孔孟儒家经典的士大夫们完全不曾了解过的新事物,吸引了众多好奇的明朝人。特别是他带来的地图,令中国人眼界大开。也正式打破了中国人自古"天圆地方"的概念,中国人第一次认知到,地球是圆的,而大明朝的国土不过只是地球上的一小部分。这极大震慑了中国人的世界观。

利玛窦传播的新知识,使得明朝的士大夫看到了欧洲先进的天文历算、数学、物理学、农田水利、机械制造等众多领域的先进技术。并且,在这些新知识的影响下,明朝人开始真正的了解世界,出现了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这其中就是大名鼎鼎的明末科学家徐光启。

崇祯四年(1631年),徐光启编成《崇祯历书》,它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指导农业生产节气的历书,而是一部集欧洲数学和天文学知识之大成的天文学著作。书书中大量引进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为明朝人阐述地球是如何运行的,太阳和其它天体又是如何运行,并且是第一次给中国人引入了"地球"这个概念。而且根据书中的数学知识,又制造出了大量的无比精密的天文学仪器,如果你是一个明朝人,读过这本书你会感觉到自己置身于两个时代一样。

崇祯五年(1632年),浙江宁波的西学东渐传播者朱宗元把中国的知识和欧洲相比较,感概系之:天载之义,格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自呜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这说明,明末的士大夫们已经看到了中国与欧洲在新知识方面的差距。两千年来,中国只会读孔孟、写文章,章句小楷能写到极致,可是在科学领域,中国已经落后人家了,而明末无数个徐光启一样的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已经在这个领域奋起直追了。

但是可惜的是,西学东渐没能赶上一个太平年代。明末动荡不安,流民四起,内忧外患,大明朝积弊重生,没能给这一股开放的科学知识传播风气提供一个和平的环境。1644年明朝灭亡,而后满清入关,清朝的高压统治葬送了原本西学东渐知识传播的风气。而闭关锁国的执行,更是让清朝彻底落后于西方世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