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支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要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集体资产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为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伊川县近期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发展现状

近年,伊川县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强化党建引领、产业支撑、政策扶持、制度保障,引导基层因地制宜、大胆探索,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进一步提升了基层组织的自我保障能力和服务群众能力。

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结合村“两委”换届,按照“三有三带”标准,着力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在全县当选的村“两委”干部中,45岁以下的占37.4%、高中以上学历的占71.7%。特别是选出了一批年轻化、知识化支部书记和返乡创业致富型支部书记,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扶持力度持续加大。2017年以来,伊川县不断加大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和本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着力解决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第一桶金”问题。累计争取省、市资金1300万元,县级财政安排扶持资金5507万元,引导各乡镇、各行政村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加大土地、金融、技术支持和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为村集体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县财政安排2000万元科技三项经费,支持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与科研院所共建产业发展研究院,先后与中科院、西北农大等共建了肉牛产业发展研究院、中法生猪产业发展研究院、食用菌研发中心、红薯科创产业园、谷子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全力推动肉牛、生猪、谷子、红薯等扶贫产业和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

考核评比日益严格。从2016年开始,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为“五星支部”(农村党建星、经济发展星、乡风文明星、社会治理星、生态文明星)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求努力实现到2020年村级收入10万元的集体经济发展目标。

发展效果越来越好。在全县369个行政村中,2018年有集体经济收入的241个,占65%。2019年,将实现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清零。

各乡镇、各行政村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形成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多种实现形式,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增收。

发展专业合作社增收。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合作社给予所在村50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引导资金,物化为种养大棚等基础设施,作为村集体资产入股合作社,每年分红6%~7%,贫困户每户给予5万元~10万元扶贫贷款参股合作社;选择能人领办合作社,每人解决40万元创业贷款。发展带贫合作社110个,带动贫困户2700余户,实现村集体和贫困群众共同分红,每村增收5万元以上。

与龙头企业合作增收。新大牧业与中法合作养猪研究院技术联姻,建设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每个农场发动4户或8户贫困户,每户贷款10万元或5万元。贷款资金由村集体负责基础设施配套,新大牧业接手管理经营,村集体和贫困户参与收入分配,贫困户分红5000元,村集体收益1万元。4年还完本息后,设施全部归村集体所有,1个农场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全县共发展新大牧业养殖合作社28个、养殖单元214个,累计带动贫困户853户,带动36个行政村通过此渠道增加集体收入5万元~15万元。

建设集体物业增收。在城镇开发程度高和产业园区周边的23个村,通过筹建集体物业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对财政投资和强企强村捐建的225个扶贫车间、种养大棚,通过自主经营和对外出租,增强持续“造血”功能,有134个村靠此渠道增加收入5万元以上。城关街道南府店村社区发挥地处全县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大力发展房地产、商业租赁、餐饮服务、娱乐休闲等三产服务业。目前,社区集体固定资产40亿元。

盘活闲置资源增收。58个村利用集体“四荒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使长期“沉睡”的土地资源变成开发性资产;123个村整理边角闲散地6300亩,31个村把规模土地流转给企业,通过发展特色种养业拓展增收空间。比如,平等乡姜沟村通过土地平整,整理出集体土地近300亩,统一流转、集中经营,租给洛阳纷呈苗木花卉有限公司进行花卉种植。村集体每年因此获得土地收益20余万元。

发展服务项目增收。113个村利用贴近园区、毗邻企业的优势,成立劳务、服务平台,提供建筑施工、土地流转、农村环卫、企业后勤等服务,既拓宽了村民就业渠道,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水寨镇乐志沟村、上天院村发挥毗邻洛阳豫港电力开发有限公司的优势,组织村民成立煤炭运输队,提供铲车、卸煤、管理等相关服务,乐志沟村每年可收入80万元左右,上天院村每年可收入120万元左右。

建设光伏电站增收。县财政列支21140万元,在58个贫困村、产业集聚区和贫困人口多的非贫困村,利用荒坡、闲置土地等建设91个光伏电站,带动5566户贫困户户均收益不低于3000元,连续收益20年,覆盖90个村,每村每年增加收入15万元。

存在问题

带动能力不强。部分村干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缺乏足够的认识,发展动力不足,缺乏勇于创新、大胆尝试的魄力,缺乏“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担当。

发展不平衡。一方面,扶贫资金重点向贫困村倾斜,贫困村加快形成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增长较快、非贫困村发展相对较慢。另一方面,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而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资源缺乏的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增收后劲不足。经济积累较好的村往往都与“能人治村”紧密相连,对合作社和企业的依赖度较高,村集体收入起伏较大。

保障机制不完善。一方面,项目规划、资金扶持、土地保障、技术指导等方面还需要出台更加系统完善的配套政策;另一方面,部分村的集体资产产权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不到位。

工作建议

选优、建强村级班子。吸引更多的致富能手、返乡人员、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等进入村干部行列,大胆选用思想解放、事业心强、思路清晰、群众公认的“能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村级班子任期目标考核和年度目标考核的主要指标,让村级组织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集体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上来。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资金扶持。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给予贷款扶持。加强人才支持。采取多种措施,壮大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力量,提升专业技术人员服务村集体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能力。强化要素保障。研究出台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对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村集体项目,从土地、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

因地制宜拓宽渠道。创新发展模式。探索成立土地流转平台或土地信托机构,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强村带弱村。通过合办企业、共建种养基地、兴建标准厂房、农贸市场等方式,实现联动发展。发展特色产业。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发展,支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管好用活集体资产。清算集体资产。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进一步明晰集体产权,通过“四议两公开”,将其出租给企业、种养大户等,从而获取合理租金收益。盘活土地资源。将“四荒地”进行平整,增加村集体土地面积,土地统一流转、集中经营,增加集体收益。强化资产监管。严格执行“村财乡管”,严防公款私存、挪用、私分、挥霍等问题发生;大力开展廉政教育,全面实施村居巡察,探索成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委员会,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系中共伊川县委书记李新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