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法空袭叙利亚后,国际社会对俄与西方国家爆发战争的担忧直线上升——

俄与北约“掰手腕”,各有啥本钱

■海 镜

当地时间4月14日,美英法三个军力最强的北约国家空袭叙利亚后,国际社会对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爆发战争的担忧直线上升。透过叙利亚弥漫的硝烟,不妨冷眼看一下,俄与以北约成员国为主的西方国家“掰手腕”,在军力方面究竟各有什么本钱?

北约的“全面攻势”

数据虽然枯燥,却很会“说话”。据美国海军学院研究人员估算,整个冷战时期,苏联GDP最多不过美国的40%,军费总开支却与美国大体相同,其他北约盟国的军费总和约为苏联的一半,华约东欧盟国的军费则几乎可忽略不计,故北约的军费额度只是苏东集团的约1.5倍。

与此同时,优越的地缘战略态势也堪抵雄兵百万。华约与北约对峙的“中欧前线”,距苏联本土近900公里,距大西洋沿岸600多公里,这就使得苏联进可攻、退可守。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令上述一切都变成“过眼云烟”。近年来,俄罗斯经济深受国际石油价格暴跌、西方经济制裁加剧等因素困扰。北约却以乌克兰危机为借口,2015至2017年共增加了260亿美元军费预算。目前,北约的GDP和军费总量分别约为俄罗斯的30倍和18倍。

俄官方虽屡次誓言“重振军备”,但军费预算缩水导致俄军主战装备采购量多年在低位徘徊,现代化换装规划一再被迟滞,军事科研人才“断档”则令俄军工创新能力不足。近年来,俄军虽通过“新面貌”军事改革重构和优化了编制体系,但在无人机、电子元件、雷达、侦察卫星等多个关键领域都相对落后,战场侦察、控制与评估能力远弱于打击能力。

冷战后北约的一再东扩,已令原华约东欧盟国全数“改换门庭”,更大幅压缩了俄罗斯的防御纵深,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已身处前线,距离最近的北约国家分别只有400多公里和100多公里。

俄罗斯的“边线优势”

尽管综合实力有差距,但在东欧对峙前沿,军力对比却是另一番景象。

目前,波罗的海地区是北约与俄罗斯双方地面力量实际接触的仅有地段。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楔入波兰和立陶宛之间,把该地段分割成南北两段。北段是波罗的海三国,南段的波兰—立陶宛走廊以东则是一片适合重装突击的平坦地区。在这两个地段,北约虽在乌克兰危机后派驻了“前沿增援战斗群”,但目前也不过部署了约3.2万人的地面部队和约130辆坦克。

在他们对面的俄罗斯本土,则是实力优势显著的7.8万人的俄军地面部队和约750辆坦克。俄罗斯陆军建设重回“重型化”和“大编制化”的趋势,有利于其在常规的高烈度战争条件下实施重装大兵团突击。据美欧一些防务专家估计,在波罗的海地区,俄军能在数周内动员起至少15万人的后备兵力,包括装甲、炮兵、空中和海上力量。

相比之下,近年来着眼于“反恐战争”的北约军队已大面积轻装化,战备重点也从“大打”转向了非对称的低烈度作战。美国陆军的重装旅和装甲骑兵团已从2000年的19个裁减到目前的9个,且2014年已将冷战时代配属驻欧部队的5000辆坦克全部裁撤,日前才重新开始在欧洲轮驻一个装甲旅。冷战时代中欧战线的中坚力量、拥有数千辆坦克的德国国防军,2017年已只剩244辆“豹2”,其中能立即投入战斗的还不到100辆。

“空地一体战”是北约自冷战后期就在欧洲地区着力演练的针对性战法。美国及北约欧洲盟国目前能迅速集结约5000架先进战机支援东欧以及波罗的海战场,近4倍于俄军在该地区的可用三代机数量。不过,俄军在该地区密集布置的约350部先进中远程防空导弹发射器,也将极大压缩北约空中力量的安全行动空间。

俄罗斯的“重点倚仗”

俄罗斯要抵消北约常规军力的巨大优势,还要仰仗战略核力量这一重要筹码。尽管近年来俄军声称要强化“非核遏制”力量,但其核威慑能力的重要性仍被抬升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度。

今年3月1日,普京发表国情咨文时集中曝光了俄最新的6款“奇迹武器”,首先亮相的就是“萨尔马特”洲际弹道导弹。它是最令西方不寒而栗的SS-18“撒旦”洲际导弹的换代产品,因尺寸和重量太大,只能从地下井发射。这与现代洲际导弹转向机动发射的潮流背道而驰。公路机动的洲际导弹本来就是苏联首创,其强项在于遭敌核打击后实施核报复;“萨尔马特”则更加适合先发制人打击,最低限度也是探测到敌人发射后,不等导弹落地就立刻发射,以“相互确保摧毁”。

俄罗斯如此“反常规”发展核力量之举,折射出深刻的战略考量。

首先,俄罗斯这种放弃弹性、追求最强威力与最大毁伤的做法,为的不是寻求胜利,而是确保不致失败。核力量是用来捍卫生存的,常规力量才是用来保障利益拓展的。战略核武器更是“用来看”而不是“拿来用”的,高调宣传它的目的,不是“好战”,而恰恰是“不战”。这是“冷战”留下的一大宝贵经验。常规军力一时难以赶超北约的俄罗斯,发展核遏制力量,无疑能震慑北约无节制的蚕食进逼。

其次,这是俄罗斯牵制美国的有力杠杆。美国也十分清楚,战略核武器“中看不中用”、威慑作用远大于实际军事效用。然而,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已深陷“军事优势强迫症”,正在进入新一轮扩军备战期。为保证“绝对安全”,美国既要与一些进行军事现代化的地区大国比拼常规军力,也要重振核军备防范俄罗斯发威,不仅难以承受投入规模之大,也无法对俄全力施压。

有一种强势叫“反客为主”

■冯元科 海 镜

美英法军事打击叙利亚引发的波澜再一次表明,外部势力才是影响叙战局走向的关键。目前,在叙投入军事资源最多、发言权最大的,要数美国、俄罗斯和伊朗三国。

2015年美军开始在叙投放地面部队,与以库尔德人武装为主力的“叙利亚民主军”联手,夺回大片被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占领的地区。随着“伊斯兰国”大势已去,美军丧失了继续存在的理由,随后便不断减少驻军。美国防部称,目前滞留在叙的美军只有约500人,主要是特种部队,还有少量常规部队。尽管美国防部长马蒂斯日前表示,美国不会从叙“一走了之”,但由于反对派地盘大幅缩小,叙境内可供美军部署地面部队的地方并不多。

俄罗斯方面,叙利亚塔尔图斯港作为俄海军在独联体地区以外的唯一军事基地,早已被俄军扩建升格,可停泊巡洋舰与航母等大型战舰。俄军位于叙利亚拉塔基亚的空军基地,也与伊朗允许俄军“无限期使用”的哈马丹空军基地构成两线夹击之势。在叙部署的4000多名俄军事人员,充分利用上述战略支撑点,发挥了极高的作战效能。

伊朗是叙利亚重要的地区盟友。叙内战爆发后,伊朗应叙政府邀请向叙派遣军事顾问,同时支持黎巴嫩真主党派出武装人员与叙政府军共同作战。另外,据伊朗媒体今年2月报道,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还曾向叙利亚和伊拉克派遣医护人员,救治在打击极端组织行动中受伤的人员。

此外,越境打击叙库尔德武装的土耳其、空袭叙政府军的以色列,也都是不容忽视的地区角色。在叙利亚这一“棋盘”上,这些“棋手”彼此制衡,无疑将使叙局势短期内难言乐观。

有一种衰弱叫“主随客便”

■海 镜

叙危机演进至今,叙本土势力在互相消磨以及外部力量裹挟下,逐渐丧失独立性,越发变得“身不由己”。

叙现政权权威大减。2015年9月底,叙利亚政府实控区仅占叙国土总面积的约12%,危而将倒。在俄罗斯等国力挺下,巴沙尔政权目前控制了叙六成以上国土,占据着人口最密集的各大城市和交通要道。然而,叙人口主体毕竟是逊尼派,作为政权基本盘的什叶派分支阿拉维派过于形单影只。“钱粮”捉襟见肘的叙政府,对俄罗斯、伊朗等国的依赖性不断上升。

叙反对派空前脆弱。叙反对派组织最多时超过6000个,且分别有西方大国、土耳其、海湾阿拉伯国家或明或暗的支持。“大浪淘沙”之下,多数反对派组织已作鸟兽散。反对派继2016年底丢掉大本营阿勒颇后,其长期占据的重镇东古塔也被拔除。由逊尼派武装“叙自由军”与少数“圣战分子”组成的松散反对派联盟,除在叙腹地有零星据点外,已基本退缩到叙西北部伊德利卜一隅之地,占国土总面积不过一成,可谓大势已去。

叙库尔德人在战火泥淖中越陷越深。被美国大加扶持的库尔德武装,作为“叙民主军”主力,一面配合美军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于2017年10月夺取占领拉卡;一面又被美军裹挟,占领了叙阿拉伯人聚居区。如今,库尔德武装控制了石油资源较丰富的叙东北部和幼发拉底河谷的可耕地,盘踞着叙近三成的国土,招致多方忌恨,几乎失去了“下船”的机会。

历经战争劫难的叙利亚,已然从复兴党独掌大权的地区强国,跌落为不同教派和族群以“铁血”手段分权的虚弱国度。其命运,将随着各方争斗而更加多舛。

叙利亚冲突——

透视代理人战争的“棱镜”

■陈航辉 陈昱臣

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曾把代理人战争比作“最便宜的保单”。由于可避免大国直接对抗,代理人战争曾是美苏全球争霸的首选方式。冷战结束后,美国一超独霸,代理人战争逐渐淡出视野。新世纪以来,随着美国霸权日渐式微、地区性强国集体性崛起以及大国竞争加剧,代理人战争重新粉墨登场,其中尤以叙利亚冲突最具代表性。作为本世纪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代理人战争,叙利亚冲突的复杂性、多维性值得关注。

——战争性质更加多样。冷战时期的代理人战争,主要表现为东西方两种意识形态的交锋,如越南战争、古巴内战等。冷战结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意识形态斗争逐渐被宗教纷争和地缘政治博弈取代。过去7年,叙利亚冲突之所以愈演愈烈,关键在于它不仅是一场内战,更是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教派对决,同时也是美俄等世界性大国之间的地缘战略之争。更糟糕的是,由于“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基地”组织叙利亚分支等恐怖势力浑水摸鱼,叙利亚冲突还打上了反恐战争的烙印。战争性质的多样化意味着新型代理人战争是一种“并发症”,难以用一种“药物”治愈。

——代理关系趋于复杂。冷战时期,代理人战争的幕后“操盘手”通常只有美苏两家,如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70年代的安哥拉内战以及80年代的尼加拉瓜内战。而今,随着代理人战争的性质更加多样,涉及的“玩家”明显增多,代理关系趋于复杂。今天的叙利亚,既是巴沙尔政府与反对派武装之间的主战场,也是伊朗与沙特之间的角斗场,还是美俄之间的博弈场。过去两年,随着以色列和土耳其直接介入叙利亚冲突,各方之间的明争暗斗更趋激烈。据统计,目前已有12个国家参与叙利亚冲突博弈,利益关系盘根错节、非常复杂。代理关系的复杂化,意味着冲突各方达成妥协的难度大增,结束冲突的希望越发渺茫。

——地区性强国作用上升。近来,美俄围绕叙化武疑案斗法不断。当地时间4月14日,美英法对叙境内目标实施了精确打击,俄罗斯明确表态不会坐视不理。尽管美俄叫板的嗓门很高,但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美俄都不愿介入叙利亚冲突太深。

相比之下,伊朗、沙特等地区强国在叙利亚冲突中的角色凸显。叙冲突爆发以来,沙特和伊朗一直处于风暴中心:沙特一直在向反对派武装提供资金和武器,美国的武器大多通过沙特流入反对派武装之手;伊朗则向巴沙尔政府提供了全方位支持,支持的力度毫不逊于俄罗斯。与此同时,以色列自2012年以来一直在打击叙境内的真主党和伊朗军事目标,且打击的力度不断加大;土耳其则在今年1月发动了“橄榄枝行动”,派兵进入叙北部地区打击库尔德武装。如果说叙利亚冲突是一场拳击赛,那么伊朗、沙特等地区性强国无疑是主要拳手,美俄更像是教练,负责在关键时候支招。地区性强国在代理人战争中的作用上升与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相一致,将成为未来代理人战争的一个显著特征。

他们本是天使 奈何生在地狱

■解放军报记者 庞清杰

“我们做错了什么?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

这是一名叙利亚男孩的追问。镜头前的他,双眼噙满泪水,悲愤得几近失控。

是啊,战火肆虐,孩子何辜?

叙利亚战争一打就是七年。七年战火,夺去了多少孩子的生命,又埋葬了多少孩子的童年?

3岁的小艾兰“睡着了”。土耳其南部海滩上,他柔弱孤寂的背影,让这个世界辗转难眠;

4岁的小胡迪“投降了”。看到“瞄准”自己的长焦镜头,她举起双手,用天真控诉残酷。

叙利亚人权瞭望台组织的统计数据触目惊心:2011年3月至今,近2万儿童在叙利亚内战中丧生。

花一样的年纪,花一样的生命。他们本是天使,奈何生在地狱。

以维护人权的名义践踏人权,有的人理应感到羞耻。很想知道,美英法14日空袭大马士革后,在宣布“大功告成”时,可曾想过巨大爆炸声中瑟瑟发抖的孩子,又能否告诉孩子“他们到底做错了什么”?

孩子是什么?他们是未来,是希望。孩子眼中的世界就是未来世界的模样。不要再让孩子透过弹孔看这个世界。

“在废墟和战火中,我们的伤口很深。我们想要大声说出来,但我们的声音很弱。我们也许还是孩子,但我们的哭泣来自心灵……”

请听听叙利亚孩子们的呼喊吧,把亏欠的童年还给他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