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懂行 | 赵畅

好东西就恍如自己待嫁的“女儿”,转手让给一个不懂行之人,岂不是在糟蹋孩子?

“藏书家大都是老人,有自己的傲气和脾气,要敲开他们的门并不容易。”

拍卖界的专门家拓晓堂在一次访谈中如是说。古籍拍卖是为书的后半生寻找好的归宿,但征集藏品并不容易。他第一次去黄裳家拜访,黄裳便从屋里拿出一本书翻看,不言不语。拓晓堂问:“黄先生,您看的是万历的书吧?”黄裳一惊,笑着说:“好眼力,拿去看吧!”1988年,黄裳拿出一批明代藏书家澹生堂的旧藏,交予拓拍卖。

无独有偶,罗寄梅曾是民国时期《中央日报》社摄影部主任,1943年4月,他与太太追随张大千到敦煌,拍下近3000幅敦煌照片。2009年前后,拓晓堂寻得罗太太在美国的地址,前去拜访。一进门,罗太太就将旁边小屋墙上挂着的夹有20余片敦煌写经残片的镜框让他看,并说:“其中有一张是假的,你能指出来吗?”拓晓堂仔细看了一番,指出一张,罗太太当即对周遭人说:“今天来(对)人了!”这是一句行话,就是说遇到懂行的人了。

拓晓堂

暂且不论古籍善本和与敦煌有关的文物征集拍卖的意义,单从拓晓堂先生的征集经历看,其之所以屡有斩获,只是因为他懂行。如果他上得门去征集收藏,却不识货,不懂行,充其量只是一个“三脚猫”,那么,人家岂敢轻易把“高大上”的藏品转让?是的,上门者如若不懂行,不仅难以征集到好东西,也很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忽悠。事实上,这样的事总是经常发生。

时至今日,在文物古董数量有限的前提下,真正的好东西大多已被有眼光、有实力的藏家收入囊中,即便因种种原因,有藏家想出手转让,也定然会选择给予懂行的人。为什么?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好东西就恍如自己待嫁的“女儿”,转手让给一个不懂行之人,岂不是在糟蹋孩子?只有懂行之人才会怜之、惜之、善待之,而这才能让藏家放心、宽慰地转让。

面对有人贸然上门征集,老藏家大凡是不会给好脸色看的。在他们看来,与其让人看走眼而亵渎藏品,倒不如“丑态摆在前,丑话说在先”,以免对方最后下不来台。于是,也就不难理解拓晓堂去黄裳家拜访,黄裳竟自顾看书、不言不语,晾他一边;去罗寄梅家,则遭到识“假”之考问。这些举动,明摆是对征集收藏者的眼光抱怀疑态度。好在此一方成竹在胸,对方始化怀疑为信任。“好眼力,拿去看吧!”“今天来人了!”这是藏家对征集者眼力的最好奖赏。

读报看到一则收藏新闻:一名美国古董爱好者,将两年前花20美元购得的一件19世纪于北美生产的茶壶,出售给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博物馆除支付52万美元给卖方,还将支付拍卖行近30万美元佣金。人们不禁要问:一把高不过9厘米、直径13厘米,有明显裂纹又缺失茶盖的茶壶,博物馆何以出此高价收购?博物馆看上的,正是这把不起眼的茶壶背后满当当的历史价值。专家推断,茶壶制作者是约翰·巴特拉姆,1863年从英国移居英属南卡殖民地后,因在当地发现适合烧瓷的泥土而开设一家瓷器厂,开创了北美生产瓷器的先河。诚如博物馆代理人罗德·杰利科所言:“美国独立战争前,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达成协议,停止从英国进口任何商品。当然,如果殖民者可以自主生产瓷器,就不需要从英国进口,所以(这把茶壶)象征美国从英国的独立。”作为与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齐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大都会博物馆能独具慧眼、以小见大,花大价钱拍一把残损的茶壶,这究竟是茶壶之幸,还是大都会博物馆之幸,抑或美国的历史文化之幸呢?

当下,总能听到一些藏家的哀叹,说好藏品难觅。好物稀缺,这或许是事实,但不知他们是否扪心自问过:何以收藏不到心仪的藏品,以至有时还常常上当受骗。说白了,除了经济实力问题,“收不到”或“收错货”更多还是源于眼力太过孱弱。只要你还缺乏足够的收藏素养,藏事上你还不够优秀,有时即便有好藏品“近在咫尺”,但因不懂,它与你形同陌路,便仍然“远在天涯”。

毕竟,藏品尤其是其中更值得收藏的珍品,永远只向懂行的人敞开大门。

(刊于2018年4月26日解放日报朝花周刊·品艺版)

这是“朝花时文”第1547期。请直接点右下角“写评论”发表对这篇文章的高见。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投稿类型:散文随笔,尤喜有思想有观点有干货不无病呻吟;当下热点文化现象、热门影视剧评论、热门舞台演出评论、热门长篇小说评论,尤喜针对热点、切中时弊、抓住创作倾向趋势者;请特别注意:不接受诗歌投稿。也许你可以在这里见到有你自己出现的一期,特优者也有可能被选入全新上线的上海观察“朝花时文”栏目或解放日报“朝花”版。来稿请务必注明地址邮编身份证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