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被刺案:微信拉黑你的人,永远不要主动加回来

受害者谢雕

一、背景

2019年5月24日,中科院研究生谢雕被中学同学刺杀案在京开庭审理,该案没有当庭宣判。

2018年6月,谢雕邀请来京的中学同学周凯旋共进晚餐。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谢雕被对方连刺八刀,不幸身亡。

周凯旋自述2016年读大学期间,在一次中学同学聚会上,被谢雕讽刺和羞辱,从此种下仇恨的种子。

据媒体调查,当日聚会的实情出现了罗生门的现象。大部分参与聚会的同学都表示不记得当时曾发生过冲突。

仅某个同学曾表示对此有所印象,但也不像周凯旋讲的那么严重。

据谢雕母亲所述,她记得谢雕在同学聚会后曾回家说,他批评了自己的同学,希望对方迷途知返。

因此谢雕应是出于对周凯旋的关心,对其在大学不认真学习、打游戏、挂科等表现感到不满,本着朋友之间的直截了当,对此进行了批评和规劝。

谢雕是否采取了类似激将法的方式促使对方警醒,只能推测,不能定论。

两三个月后,谢雕主动联系周凯旋,把他加回好友,拉回群里。

于是他们继续看似正常地交往着,直到两年后,凶案发生。

研究生被刺案:微信拉黑你的人,永远不要主动加回来

电影大河恋

二、无效的劝说

无论谢雕采取的是温和的还是激进的方式,谢雕的做法在本质上无可厚非,他的本意是好的。如果他把话说过了头,也应该是基于对双方关系的足够信赖。

他这样想,然而对方却不这样想。这就是悲剧的根源。

一个人的改变是很难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事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质,每个人的言行都有其独特的心理根源。

这些根源就是个体自身的经验和识见、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信念和观念是个体长期生活的结果。

同一座山,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色不一样。即使在同一个位置上,每个人的心境和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

对一个人在某个方面的批评,本质上是对他的整个价值系统和思维方式的质疑,这是他一切行为的基石。

心理有一种本能的自我防御机制,目的在于保护心理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所以它会拒斥跟自身以往的经验和识见、信念和观念不一致的事物,包括他人善意的批评。

面对批评的时候,人们会下意识地进行自我辩护,先给自己找理由。这是一种正常的非理性反应,它具有自我保护的意义。

没有这种防御机制,个体就会陷入不停的自责和懊悔之中,持续的自我否定,最终会导致自我的碎裂和毁灭。

人类是生活在“错误”之中的,所以才会去寻找“正确”来为自己指路,甚至把寻求“真理”作为自己高尚的目标和情操。

人的意识,存在很多自动化思维,知觉偏差是具有一定适应意义的本能习惯。个体的言行受到这些天性的局限,同时得到复杂的价值系统和认知体系的支撑,最终还受到防御机制的约束。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变难,难于上青天。都知道写日记是个好习惯,持之以恒的很少。都知道锻炼身体是有益的,坚持不懈的也不多。

就以我们日常所见而言,不随手乱丢垃圾并非很难做到,过马路不闯红灯也等不了多少秒,但是有很多人做不到。一些简单的小事的改变,都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

有时候,即使温和的劝说通常也难以奏效。在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下,甚至会产生逆反的效果。所以看着别人犯错误不加提醒,心里有想法不表露,并非虚伪或世俗。

在社会心理学上,把劝说和说服称之为态度的改变。态度的改变源自两种思想的差异,差异导致压力和冲突。

听从或拒斥,受到信息源、目标靶、沟通方式和情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父母有时候批评孩子某件事:怎么说了一百遍还是不听。很多夫妻之间,彼此都想改变对方某些自己看不惯的毛病,很可能过了半辈子,还是改不了。

这种情况不止发生在别人身上,也会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如果我们从小很容易听从父母和老师的忠告,在学习上更勤奋一些,我们最终的学习成绩肯定会比事实上好得多。

托马斯·曼说:“不要由于别人不能成为你所希望的人而愤怒,因为你自己也不能成为自己所希望的人。”

如果我们跟对方关系特别好,并且我们了解对方是个乐于听取建议而非固执己见的人,那么我们主动给对方提一些批评建议,也未尝不可。

但是场合、方式和态度都应当把握好,在对方的人格特质以及双方的关系深度方面,应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否则,沉默是金。

正如影片《大河恋》所揭示的那样:我们所付出的,未必就是对方所需要的。

在封建帝王时代,敢于谏言,很多时候要冒着杀头的危险。

其实每个人都是他自己那个世界里的皇帝。

研究生被刺案:微信拉黑你的人,永远不要主动加回来

凶手周凯旋

三、无情的拉黑

无效的劝说之后,是无情的拉黑。周凯旋拉黑了谢雕,甚至拉黑了其它同学。但是单纯的谢雕却又主动把周凯旋加回好友,拉回群里。

谢雕这么做,应是他的善良使然。但是羊遇到狼,后果可能就是被吃掉。

人和人之间,虽然在本质上有很多共通之处,但是本质的具体表现存在着千差万别。

有时候,这种差别意味着难以逾越的鸿沟,甚至是不可跨越的禁忌。

虽然都是大活人,但在心理上犹如阴阳两隔。

任何人际关系,都建立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对于已经建立的关系而言,存异的重要性远大于求同。

在微信上删除不熟悉的陌生人,这种操作很正常。但是如果要删除或拉黑一个熟悉的人,这种操作很诡异。

当对方删除我们,而我们还一脸懵逼的时候,就意味着有些差异已经超出我们正常的理解范围了。

之前的关系越是亲密,我们越是疑惑对方为何删除或拉黑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越是应该警惕。

我们认为不应该、不至于,但是对方却这样做了。我们没当回事的事儿,对方却极其在意,以至于从此不相往来。

这就说明我们和对方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甚至没在一个时空中。

这种情况下,主动联系对方加回好友,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加回好友,惹来杀身之祸,这是概率极小的事件。但这背后显露出的深意却值得深思。

有些缘是姻缘,有些缘是孽缘。

人们在一段关系破裂的时候,可能会感到自身价值感的迷失。爱情中如此,友情中有时候也会这样。被对方抛弃,会给人带来自身价值量的下降。

这时候,有的人会陷入抑郁和痛苦之中,希望通过修复关系来重建自信。

我那么爱他,他为什么不爱我了呢?我对他那么好,他竟然不领情!这些想法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一个杀人狂爱上我们,难道我们也必须爱他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进一步说,己所欲,也要勿施于人。

道不同,不相为谋。

研究生被刺案:微信拉黑你的人,永远不要主动加回来

电影霸王别姬

四、结语

周凯旋的不听劝说,谢雕的一厢情愿。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他们两个人的影子。只是阴影或大或小的区别。

无效的劝说,也是在提醒我们自己要常思己过。自我防御是必需的本能,只有理性才能克服它的负面效应。

乔治·索罗斯说:“我富有,只是因为我知道我什么时候错了。”

无效的劝说,也是在提醒我们,无论亲子、夫妻还是朋友之间,少讲道理,多谈感情。

理是明辨是非,爱是求同存异。对错明了、界限分明,最终结果就是水火不容、分道扬镳。只有求同存异,才能天长地久。所谓爱屋及乌,关键在于一个爱字,不在于理。

无情的删除和拉黑,说明强扭的瓜不甜。有些人,有些事,必须由他去吧。

对于那些在微信上删除和拉黑我们的人,永远不要问为什么,也永远都不要主动加回来。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世界,有各自的轨迹。

曾经有位来访者委屈地诉说着:分手了,我一点也没缠着他,他为什么就把我微信都删了……

我用了电影《霸王别姬》中的一句话来回应她: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

© 2019 心理咨询师程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