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爱新觉罗家族全书》第2册卷二第38-40页记载,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夹温(金)氏(可能就是金朝记载的夹谷氏的又一个译音),曾汉姓佟(夹谷氏的一支就是今天佟佳氏,就是姓佟),是元末的万户,居于牡丹江下游的斡朵里城,与胡里改部的阿哈初(即阿哈出、於虚出)、托儿温部的卜儿瘀合称“依兰豆漫”,一语道破了所谓“三姓”实际上应该是指这三个机构——三个万户。但也有的专家认为满洲开基之地是在黑龙江流域,类似三仙女沐浴的传说是记载于天聪九年的《满文老档》中,在后金举行了出征虎尔哈部将领的庆功仪式上,归降的人当中有一位名叫穆克什克的人报告说:“我的父祖世代生活在布库里山旁边的布尔和里湖畔,我们那里没有记事的档子。


满洲开基之地在什么地?


满洲开基之地在什么地?

《满洲实录》、《清实录》等大清国官方正史都记载恩固伦、正固伦、佛库伦三仙女到长白山之东北布库里山下一泊,名布勒瑚里处沐浴,因佛库伦吞食朱果,而生下一子,以爱新觉罗为姓,以布库里雍顺为名。后到长白山东南鄂谟辉地名鄂多理城,内有三姓互相内战争雄,布库里雍顺平息三姓之乱,被奉为国主贝勒。以百里为后,以鄂多理城为首都,开创满洲之基业。那么这个满洲开基之地的鄂多理城在什么地方呢?

满洲开基之地在什么地?

一种说法就是在曾做过渤海国首都的敖东城,并曾得到大清政府官方历史记录的认可。敖东城在今天的吉林省延边地区的敦化。

《清史稿》在“敦化”一条中有这样的记述:“敦化,清始祖居鄂多哩城,即此。“民国魏声龢 《吉林地志》:“敦化县,土名敖东城,又名阿克敦城。敖东,满语本音作鄂多哩,又称阿克敦。设治时语言附会,因名敦化。”

我们知道,延边是朝鲜族自治州,所以延边的朝鲜族的民族风格很浓,但延边有两个地方的满族风格也很浓,一个是珲春,那里是满族聚集地,另一个就是敦化,那里即是满洲先人建立渤海国最初的首都,又是传说中的满洲始祖布库里雍顺开基立业的地方。

满洲开基之地在什么地?

2011年的时候,这里建成了清祖祠,并曾举办盛大的落成和祭祖典礼,我当时也参加了此次活动,如今还记得当时的很多盛景。

但也有的专家认为满洲开基之地是在黑龙江流域,类似三仙女沐浴的传说是记载于天聪九年的《满文老档》中,在后金举行了出征虎尔哈部将领的庆功仪式上,归降的人当中有一位名叫穆克什克的人报告说:“我的父祖世代生活在布库里山旁边的布尔和里湖畔,我们那里没有记事的档子。古来传说,在布尔和里池,有天上的三个女子,名叫恩古伦、正古伦、佛古伦,她们到这里来沐浴。最小的女子获得了神鹊送来的果实,含在嘴里进入咽喉,因而受了孕,生下了布库里雍顺。那个布尔和里湖周围大约百里,距黑龙江一百二十里。生了两个儿子后,从布尔和里湖搬走,住到了黑龙江的纳尔浑。”

依据这记载,一些专家认为这或许是大清官方记载满洲始祖传说的原始版,那么这个鄂多哩城可能就是在黑龙江流域地区。

满洲开基之地在什么地?

在清朝吉林将军下辖地区,确实就有三姓副都统辖区内的三姓之地。根据历史记载,清初称此地为和屯噶珊(汉语称古城屯),后因克宜克勒、努雅勒、祜什哈哩三姓赫哲居此,改称依兰哈喇。满语依兰为三,哈喇为姓,故称三姓。也就说,三姓之说,是后改的,那么与满洲开基之地的鄂多哩城有关系吗?

三姓,清代前期东北地区重镇之一。故址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地当牡丹江与松花江合流处。濒松花江南岸,东临倭肯河,城三面江流环绕,为水陆交通要地。辽为五国城部之越里吉部地,金属胡里改路(今依兰),元于此地设胡里改万户府、斡朵怜万户府(今依兰附近)。建州女真曾居此地。后舒穆鲁氏赫哲人又迁来此地。清康熙帝五十三年(1714),于四姓赫哲中挑放披甲两百名,编为四旗,自吉林乌拉(今吉林省吉林市)拣派协领一员统辖。次年筑城驻守,为清代前期东北地区一重镇。雍正帝五年(1727)置副都统。光绪帝三十三年(1907),建行省,改将军为总督。三姓亦裁副都统,改设依兰府,隶属东北路兵备道。1913年,改依兰县。今为黑龙江省依兰县治所在地。

当地的文史专家研究认为,大清官方记载的敦化城,就应是在今天的黑龙江省依兰县。

满洲开基之地在什么地?

他们认为,敖东城是太祖努尔哈赤的六世祖清肇祖猛哥帖木儿迁到斡木河后的住地原来的名称,应该是第三个因爱新觉罗家族在此住过20余年,因而得名“俄朵里城”所在地,因被视为清朝的发祥地,从康熙二十年(1681年)开始被封禁200多年。敖东城位于金代海兰路之西北境,上京会宁府之南境,属宁江州地。元朝属开元路斡朵里万户府古州千户所。明朝属海西女真扈伦族境。清朝初年,置额穆索罗佐领驻阿克敦城,又称鄂多里城、鄂东城、敖东城等,皆指今敦化。敖东城原貌全失,遗迹只有252米长的外城南墙残段和190米长的外城西墙残段。城垣土筑,有内、外城,内城方形,外城长方形。向西有通往扶余府(今农安一带)的道路,向东有联结东京城的衢道。合称“依兰豆漫”。

据《爱新觉罗家族全书》第2册卷二第38-40页记载,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夹温(金)氏(可能就是金朝记载的夹谷氏的又一个译音),曾汉姓佟(夹谷氏的一支就是今天佟佳氏,就是姓佟),是元末的万户,居于牡丹江下游的斡朵里城,与胡里改部的阿哈初(即阿哈出、於虚出)、托儿温部的卜儿瘀合称“依兰豆漫”,一语道破了所谓“三姓”实际上应该是指这三个机构——三个万户。

满洲开基之地在什么地?

所以认为“三姓”并非是赫哲族三姓过去居住后起的名字,而是更为早期的名字。

“依兰”(在1447年李氏朝鲜成书的《龙飞御天歌》中写作“ 移阑”),满语、赫哲语均为汉语“三”的意思,“豆漫”则是满语官职名即“万户”,这里就是指这三万户。

俄朵里城应该是正好处于三个万户的交界处,而不论是江北登陆处的俄朵里城,还是后来迁居的牡丹江下游的俄朵里城,都符合“交界处”这一特点。依兰当时是水路交通的枢纽,有牡丹江、倭肯河、松花江“依兰毕拉”航运之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三个万户都想得到此处的控制权,所以才出现在神话中所说“当时在长白山东南鄂谟辉鄂多理城,住有三姓首领,互争雄长,整日杀斗”的现象,需要有人进行调解。布库里雍顺到此进行协调,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也是必然之选择。到此一下子就掌控了三个万户府的势力范围,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俄朵里”是城名,也是部名,“俄朵里部”与“胡里改部”、“托儿温部”合称三部,每部各有其姓,如《李朝实录》中就有这样一则记载:

“如女真则斡朵里豆漫夹温猛哥帖木儿、火儿阿豆漫古伦阿哈出。”

“斡朵里”与“火儿阿”都是部名,而“夹温”与“古伦”则分别是猛哥帖木儿与阿哈出的姓。因此三个部也就可以称为“三姓”。“依兰”就是这么奇巧,三条大河“依兰毕拉”,三个万户“依兰豆漫”,三个姓“依兰哈拉”。

故认为从建立政权当国主角度看,传说中的“三姓”应为“依兰豆漫”更为精准。三万户“共同推举布库里雍顺为国主,并给他娶了百里的女儿为妻。自此三姓地方的战乱平息,社会安定”,江南江北的赫哲先人与满洲先人和平相处了一段宝贵的时光。

于是黑龙江省依兰县当地文史专家们研究后的结论是:

布库里雍顺登陆地点是在今依兰县江北旧俄朵里城,猛哥帖木儿南迁城址的地点是在七姓人退守山音毕拉后的今牡丹江下游的新俄朵里城。期间可能因战乱、洪水等多种原因,由北岸迁往南岸,占据了七姓人原占住处,为进一步南迁打通了道路,但为此也与七姓人结了仇。敖东城则是猛哥帖木儿迁往斡木河时住了20余年的地方,故也被称作“俄朵里城”。其后,“斡朵里女真”即“海西女真”之名于1405年被“建州女真”所取代。


作者富察春兵

满族文化网编写出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