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觉罗姓氏

以前看一档电视节目采访相声演员金岩,屏幕上打出了“爱新觉罗•金岩”,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称呼。爱新觉罗是姓氏,“爱新”就是汉语中金子的称呼,爱新觉罗家族人一般汉姓金,金岩可以写作爱新觉罗•岩。

满族民间还有三大觉罗和八大姓之说。满族八大姓以前说过多次,本文就不在过多解说。三大觉罗为爱新觉罗氏、阿哈觉罗氏、伊尔根觉罗氏。实际上,觉罗姓氏远远不仅这三个,还有很多觉罗姓氏。

而爱新觉罗又是觉罗姓氏中最著名的,因为曾是大清朝的皇族。

下边就具体说说觉罗姓氏。

这是一个神秘的氏族。《清朝通志》载:“宗室、觉罗之外,有民觉罗氏。其族属之众者,冠以地名,如伊尔根、舒舒、西林、通颜之类;散处者,上加民字以不同于国姓也。”《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说:觉罗为满洲著姓。内有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阿颜觉罗、呼伦觉罗、阿哈觉罗、察喇觉罗、嘉穆瑚觉罗、格伦觉罗等氏。其氏族繁衍,各散处于穆溪、叶赫、雅尔湖、乌喇、瓦尔喀、松花江、阿库里、佛阿喇、哈达、汪秦等地方。另外,锡伯族也有觉罗氏,备考。

众所周知,在清朝,宗室的姓氏全称“爱新觉罗”,与宗室有血缘关系的远枝,只能称“觉罗”。《 清朝通志》和《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均出版于清朝,后者为“文字狱”最厉害的雍正朝。因此,两本书有可信的一面,也有作者有意或不得不掩饰的问题。特别是对国姓爱新觉罗氏的阐述,就显得语焉非详。《皇朝通志》说:“国语以金为‘爱新’,觉罗乃姓也。”这句话影响了整个后世,并成为学术界基本认同的定论。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错误。首先,“觉罗乃姓也”在满语中解释不通。《简明满汉辞典》“Gioro”条下,只注有[名]觉罗,而“Hala”(哈拉)条下,则明确注着[名]姓。比如,满族伊尔根觉罗家谱称自己为“伊尔根觉罗哈拉”,纳拉家谱则称自己为“纳拉哈拉”,而不称“纳拉觉罗哈拉”。就是《清朝通志》在表述各姓氏时,也证明了这一点,如对当时的国姓,翻译汉字为“爱新觉罗氏”,满洲八大姓也分别翻译为“瓜尔佳氏”、“纳拉氏”等。其次,“觉罗乃姓也”的定论,无法解释其他觉罗的姓氏,比如:伊尔根觉罗,伊尔根是满语“民”,假如“觉罗乃姓也”,这个姓氏就该翻译为“民”,舒舒觉罗就直译为“故乡”,他们之间看不到任何的联系。因此,“觉罗”决不是一般意义的“姓”,它包含着极其特殊的意义。

然而,我们忽略了这个问题。历史上,有两位学者与这个问题擦肩而过。一位是流放到黑龙江省宁安的清代汉族文人张缙彦,他在自己著的《宁古塔山水记》里说:“交(觉)罗,满音赵也。”显然,很不确切。另一位是著名的俄国学者史禄国,他在《满族的社会组织》一书里认为,觉罗与满语“觉和托”接近,觉和托的含义是“乞丐”。他还说,满族人解释说,在很早的时候,他们一贫如洗,只得向人乞讨面饼过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可惜,史禄国没有沿着这条线索查下去。

满族的觉罗姓氏

那么,觉罗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个庞大而神秘的哈拉是怎样形成的呢?

在满族中间流行这样一个神话,说当初天降三位仙女,长女名恩古伦,次女名正古伦,三女名佛库伦。她们在长白山东北布库里山下的布尔瑚里池沐浴,有一神鹊衔一颗红果吐落在三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她吞下后,遂有身孕。一人留在人间,生下一个男孩,即爱新觉罗的始祖布库里雍顺。布库里雍顺长大后,佛库伦命他以爱新觉罗为氏,并告诉他:“天生汝,实令汝为夷国主。可往彼处,将所生缘由一一详说。”说罢,仙女“忽不见”。布库里雍顺折柳编筏,顺松花江而下,漂流到鳌莫惠地方鄂多哩城。时逢城内三姓酋长为争城主,正终日械斗。布库里雍顺被一个到江边取水的人发现了,感到非常奇异,报告了三酋长。三酋长立刻停止了战斗,率领部众到江边观看。布库里雍顺对他们说:“我乃天女佛库伦所生,姓爱新觉罗,名布库里雍顺。天降我,定汝等之乱。”当地人更加惊异,插手为舆,拥奉而归,共立为主,建国号“满洲”。这个说法,被纳入《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但这个被神化的人物,显然不能成为爱新觉罗氏族源头的论据。

对此,学术界进行了长期的探讨,发现爱新觉罗家族在史籍上出现的第一人,名叫猛哥帖木儿——清太祖的六世祖,所谓“肇祖原皇帝”。他曾为元朝斡朵里世袭万户、还接受过朝鲜政府的上将军职。永乐七年(公元1405年),猛哥帖木儿被明朝授予建州卫都指挥使,后来,改为建州左卫指挥使,旋即提升为都督佥事、右都督。他完全顺服于明朝,多次朝贡,还把女儿嫁给了永乐皇帝。公元1433年,他在协助明军作战时牺牲。当代著名明清史学家孟森在他的《满洲开国史》中考证,神话人物布库里雍顺,应是猛哥帖木儿的先人。

既然如此,猛哥帖木儿一定姓爱新觉罗了。然而,无论元朝、明朝还是朝鲜的史书,都没有这样的记载。相反,《明实录》和《朝鲜李朝太祖实录》都说,猛哥帖木儿姓“童”(或“佟”、“董”)。明末,明朝人依旧称清太祖为“佟努尔哈赤”。

对于这件事,清朝没有作任何解释,史学家孟森认为“童”是建州女真的公姓。笔者认为,“童”不是姓氏,而是“Tondo”(托恩多)的快读,“Tondo”是满语:公、正、忠、直。满族人的习惯,喜欢使用美名,比如金朝有“勇石鲁”、“贤石鲁”,就是例证。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朝鲜李朝的《龙飞御天歌》称猛哥帖木儿为“夹温猛哥帖木儿”,并明确说“夹温”是姓。这就使问题更复杂了,因为在女真老姓和满族姓氏中没有“夹温”这个姓。孟森把“夹温”和同一书中出现的另一个姓“古伦”,解释为满语“爱新”的“互异其翻音之字”,就是说同词异译。但稍了解满语的都知道,金初,金太祖曾建立勃极烈官制,其中就有国论勃极烈一职。满语古伦“Gurun”为国家、部落之意,它同时也是满族姓氏“郭罗氏”,其汉字姓为“国”。“夹温”一词与满语鹰“Giyahun”有关,是不是觉罗“Gioro”的异译或误译尚有待考证。

总之,“觉罗”被清朝人搞得歧之又歧。近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小萌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说:觉罗是建州女真长期形成的庞大哈拉——觉罗哈拉。这个哈拉不同于满族的其他哈拉,各觉罗间没有血亲关系或血亲关系非常疏远。因此,出现了哈拉间通婚关系,如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诸妻中,有伊尔根觉罗氏二人、嘉穆瑚觉罗氏一人、西林觉罗氏一人,嘉穆瑚寨主伊尔根觉罗噶哈善,是太祖的亲妹夫,等等。

刘小萌的观点值得重视,但是一个人口众多、散处各个地方的“觉罗哈拉”,为什么看不到他们的金代女真姓氏承传?他们当初从哪里来?最初的姓氏叫什么?为什么宣称自己与女真无关?等等。这都是未解之迷。

笔者认为,“觉罗哈拉”的形成,不是建州女真可以完成的,应更广泛些。我们应特别重视俄国学者史禄国从满族人收集的那个悲凉的传说。我们不妨沿着这个传说做一个设想:

在很早的时候,即元灭金的时期,一贫如洗的金朝遗民,踉踉跄跄地从中原逃回祖先的故乡,一路上向人乞讨,形成一个具有相当的文化底蕴的“丐帮”。他们为了纪念国耻和自己的遭遇,抛弃了自己的本姓,以“Giohoto”(乞丐)为姓,形成了一个女真复国主义的特殊哈拉,散处在东北各地,经过数百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建立的大清王朝。“Giohoto”也随着岁月的流失,而转为“Gioro”(觉罗),历史就这样模糊了。

刘小萌发现,清朝的《钦定满洲祭祀条例》卷首说:“我爱新觉罗姓之祭神”一语,相对应的满文为“Meni gioro hala wecengge”,它的正确译文应该是:“我们觉罗姓所祭祀的”。这更加证明了清朝皇室在主观上掩饰爱新觉罗与各个觉罗之间的特殊联系。

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最近发表的金启琮先生的一篇著述中,他发现乾隆皇帝的《盛京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爱新”是“徽称”,“觉罗”是姓。这就更证明了天下觉罗是一家的推论。

我相信,这种联系早晚会破译出来的。

爱新觉罗氏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爱新,满语“金”,为清朝第一尊贵国姓。道光末年,这个家族有3万之众,其中宗室人口有8000人。

清朝皇室为什么在觉罗前冠以“爱新”呢?没有别的解释,就是源于对金朝的崇拜。太祖曾把国号确定为“大金”,太宗皇太极也对金太宗的丰功伟绩尊崇备至。到了入关前后,皇太极发现汉族人对金朝的蔑视,这才改弦更张,矢口否定满族与女真人的历史承传,但无法改变自己的新姓氏。

满族的觉罗姓氏

关于爱新觉罗姓氏存在两个误区:

一个误区是,满族人许多姓赵的家族,都有老姓爱新觉罗的传说。其实,多数是以讹传讹。

作为皇族国姓,清王朝对自己的姓氏是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的。并设立宗人府,专门负责管理爱新觉罗子孙的户籍。清代的制度规定,凡太祖之父塔克世的直系子孙,都为宗室,有子女报宗人府,入“黄册”(用黄绫裱背的档册),男子系金黄色的带子,故称“黄带子”;太祖之父的叔伯兄弟及其子孙和肇祖以后诸祖子孙,止称觉罗,有子女亦报宗人府,入红册(用红绫裱背的档册),男子系红带子。此外,被革退的宗室子弟系红带子,被革退的觉罗系紫带子。其各系家谱皆入《玉牒》,由清朝宗人府掌管。清朝时,只有他们享受朝廷的特殊津贴。爱新觉罗子孙,分置八旗,世次井然。据《光绪会典事例》统计,宗室佐领为15个,觉罗佐领28个,分布于八旗之中。另外,宗室与人私生子,赐姓觉罗禅,不入玉牒。

另一个误区是:许多人认为正黄旗是皇族,其实,在满洲八旗中,每个旗都有“觉罗佐领”,除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外,其他各旗都有“宗室佐领”,其中以正蓝旗为最多,共有12个,正黄旗才7个。辛亥革命后,其家族从天上走到民间,所冠汉字姓多为肇、金,还有赵、罗、德、洪、海、依、艾、华、公、黄、宝、熙、庄、焦、溥、高、马、新、杨、陈、沙、汤、英、武、祝、荣、万、成、凤、恒、铁、毓、岂等。

在这个伟大的家族中涌现过许多杰出的帝王将相、文人逸士,其中最杰出的有:

[努尔哈赤] 满族最伟大的民族英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清朝的开国皇帝。出生于建州左卫一个满族贵族家庭。初被明朝授予都督佥事.龙虎将军。万历十一年,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创建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历三十多年统一了女真各部。公元1616年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大金。两年后,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取得萨尔浒大捷后,接连攻占了开原、铁岭,以及辽东重镇沈阳和辽阳,并迁都沈阳,史称清太祖高皇帝。

[皇太极] 即清太宗文皇帝,清太祖第八子。即位后继承父志,统一了整个东北,并征服了朝鲜、蒙古,天聪九年定族名为满州,称帝,改国号为“清”。他还巧施反间计,使崇祯帝自毁长城,处死袁崇焕。诱明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先后来降,终使明朝在山海关外仅存宁远一孤城,为夺取全中国铺平了道路。皇太极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积极吸收汉族文化,使满族进入封建社会。史称其为“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的创业之君。

[福临] 即顺治皇帝,六岁即位,在叔父多尔衮辅佐下,在明将吴三桂指引下,乘明败乱之际进入山海关,击败了李自成,迁都北京,成为清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他倚重汉官,重视整饬吏治,推行与民生息的政策,为巩固清王朝作出了重大贡献。

[玄烨] 清朝最伟大、中国在位最长的皇帝,八岁登基,十六岁成功铲除了鳌拜及其党羽,成为一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和英略之主,在位期间,重视农业生产,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废除圈地,减少农民赋税,蠲免赋税达五百多次,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一个繁盛、统一的封建强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百年盛世。在用人方面,他健全科举制度,笼络团结汉族文人,还组织编纂了《康熙字典》等书籍。唐熙十分注重自然科学,完成《皇朝全览图》的绘制。他还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了台湾,驱逐了入侵黑龙江的沙俄军队,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部边界线,又进兵新疆和西藏,平定了回疆、准噶尔等叛乱,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疆域,为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去世后,庙号为圣祖仁皇帝,史称康熙皇帝。

[胤禛] 即雍正皇帝,在康熙晚年,他掌管户部,以国家利益为第一,政绩卓越,任劳任怨。继位后,严厉整饬吏治,甚至实行特务统治。为了巩固清政权,他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以武力平定了青海叛乱,击溃了准葛尔部的骚扰,与沙俄划定了中俄中段边界。同时严厉镇压知识分子中的反清思想。雍正一生励精图治,呕心沥血,为康乾百年盛世起到了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弘历] 即乾隆皇帝,最杰出的政治家,文治武功,使清朝走上了鼎盛时期。他在位期间,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使社会上出現一片繁荣的景象。他还平定了准噶尔部,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奠定了今天中国版图,严厉拒绝了英国的侵略性要求。乾隆帝还是个风雅之君,他六次下江南,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喜欢收藏,完成了《四库全书》。晚年,自称“十全老人”。

[代善] 正红旗和硕礼亲王,清太祖第二子,清初猛将,战功卓著,列四大贝勒之首。太祖驾崩,他与其子岳托,萨哈廉,推举太宗即位,并主动放弃与皇帝同座,分理政事的权利。崇德元年被封为和硕礼亲王。皇太极死后,代善的儿子硕托,孙子阿达礼密谋立多尔衮为帝,代善大义灭亲,表现了对国家的一片赤诚。

[济尔哈朗] 镶蓝旗和硕郑亲王,太祖弟舒尔哈齐之子。自幼为太祖收养,初封贝勒,其兄镶蓝旗主阿敏获罪,代之为八和硕亲王,掌刑部,顺治朝,多尔衮挟嫌罢其辅政,降为郡王,顺治九年恢复亲王。

[豪格] 镶白旗和硕肃亲王,太宗长子。英毅多智略,屡立军功,为正蓝旗主,封和硕亲王兼管户部。太宗驾崩,争皇位与多尔衮结怨,以“图谋不轨”削爵。不久,以军功复爵,往四川镇压张献忠,凯旋后,被多尔衮下狱冤死。顺治八年,昭雪。

[阿巴泰] 正蓝旗和硕饶余亲王,太祖第七子。初封贝勒,掌管工部,征明,为奉命大将军,康熙三年追封和硕饶余亲王。

[尼堪] 镶红旗和硕敬谨亲王,太祖长子之子。从征李自成,封贝勒,追剿张献忠,晋郡王,授定西大将军,,封亲王,掌管宗人府,后以定远大将军南征阵亡。

[福全] 镶白旗和硕裕亲王,顺治帝长子。康熙二十九年,以亲王奉命为抚远大将军,征讨噶尔丹,凯旋,以罪舵爵,罢议政。

[多尔衮] 正白旗和硕睿亲王,清太祖第十四子。以勇猛智谋深得皇太极赏识,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给了他。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与其他众王共立福临即位。之后,他逐鹿中原,在吴三桂的协助下,大败农民军,占领北京城,迅速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为清朝最后的定鼎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死后曾被尊为皇帝,又由于被告叛逆而被削爵,乾隆时重新被称为和硕睿亲王,配享太庙。

[岳乐] 安亲王,太祖第七子阿巴泰之子。顺治朝,以击斩张献忠晋升贝勒,之后被擢升为安亲王。他全力支持顺治改革,大胆启用汉人,厉行停止圈地,因此受到保守势力的打击。康熙铲除鳌拜后,他被重新启用,封为定远平寇大将军,率师讨伐吴三 桂,占领了江西后,乘胜直捣湖南,康熙亲自赴卢沟桥迎接其凯旋。岳乐是亲王中集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于一身的人物,对清朝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杰书] 和硕康亲王,礼亲王代善孙。康熙时,三藩叛乱,他以奉命大将军率师讨伐耿精忠。屡战屡胜,耿精忠被迫投降。而后,横扫金、厦,彻底平定了东南各地。杰书凯旋之时,康熙帝亲自到卢沟桥迎接。

[胤祥] 正蓝旗和硕6怡亲王,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活简朴,清廉有才。康熙时,诸皇子争位,他始终站在胤禛一边。他一生致力于对北京周围水系的治理,不幸英年早逝世。

[奕忻] 恭亲王,道光皇帝第六子。从小聪明过人,文武全才,但不善揣摩,在皇位竞争中败在了咸丰皇帝手下。咸丰即位后,他负责保卫京畿,打败了北伐军,彻底肃清了直隶省的叛党。 咸丰帝去世后,他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而后又打败了西捻军队,再次保住了京师。他还参与了洋务运动,支持李鸿章、张之洞、丁日昌等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的强国之举。

[觉罗拜三] 满洲镶黄旗人,景祖翼皇帝第五弟之曾孙。从征沈阳、辽阳、锦州有功,攻宁远阵亡,赠三等梅勒章京世职。其家族知名人物有:一等精奇尼哈番顾纳岱、三等伯莫洛宏。

[觉罗德尔锦] 满洲正黄旗人,景祖翼皇帝第三兄六世孙。累官正蓝旗蒙古都统,恩加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

[觉罗色勒] 满洲正白旗人,景祖皇帝曾孙。以军功授骑都尉,进二等精奇尼哈番世职。

[觉罗巴哈纳] 满洲镶白旗人,景翼皇帝第三兄四世孙。以办事有能授骑都尉,累官刑部尚书,弘文院、中和殿、秘书院大学士,授镶白旗都统。

[觉罗郎邱] 满洲正蓝旗人,景祖翼皇帝第三兄之曾孙。初任理事官,从征松山,授骑都尉,进刑部承政,征荆州,加授一等轻车都尉。累官礼部尚书。

巴雅拉氏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以部为氏,为居住“东寨”的伊尔根觉罗。改称“巴雅拉”,又作“巴牙喇”“白雅拉”,满语“富有”或“汗王的贴身警卫”。世居虎尔哈、卦勒察、库穆努、扎库塔、宁古塔、长白山等地。所冠汉字姓赵、富、白、英。锡伯族亦有此姓,后改汉字姓白、巴、拜等。蒙古族也有此姓,世居察哈尔、科尔。

著名人物有:

[巴萨喀] 满洲镶黄旗人,世居虎尔哈。叔父夸克他哈,国初投诚,授骑都尉世职,顺治元年,巴萨喀袭,以一等轻车都尉从征湖广,加三等男。

[杜钮] 满洲镶黄旗人,世居黑龙江、松花江汇合处,累世进贡,迁宁古塔,康熙十七年授云骑尉。其家族知名者有,云骑尉济禄侃,云骑尉卓尔提。

[柴达] 满洲镶黄旗人,世居松花江,从征吴三桂阵亡,赠云骑尉。

[雅布哈] 满洲正白旗人,世居木兰,国初率丁壮百人来归,授备御,征明有功,授三等轻车都尉,子布尔海承袭。其家族知名者有,云骑尉额黑邓。

[敬古尔达] 满洲正白旗人,世居松花江。以骑都尉从征,屡建军功,加世职二等男。

[博古] 满洲正白旗人,世居穆楞,累官广州将军。

[博齐] 满洲镶白旗人,康熙十九年授銮仪使,累官西安将军、川陕总督,加云骑尉,子宝山袭。

副都统众神保、兵部侍郎哈鲁堪、都统西城、云骑尉莽爱。

蒙鄂罗氏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分居“西寨”的伊尔根觉罗,改称“蒙鄂罗氏”。世居虎尔哈、松花江、阿赖等地,后改汉字姓赵、孟等。

希卜鲁氏

见于《黑龙江志稿·氏族》,为黑龙江省土著伊尔根觉罗,汉字姓赵。

舒舒觉罗氏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舒舒,满语“故乡”,故乡的觉罗。世居叶赫、哈达、佛阿拉、英额、扎库木、长白山伊尔海、阿颜等地。所冠汉字姓赵、舒、曾、贡、从、钱、蒋、任、舍等。

著名人物有:

[图鲁什] 满洲镶黄旗人,世居叶赫,天命九年,任佐领,屡从征伐,擢前锋都统,加世职三等子,中箭而亡,太宗赐“硕翁科罗巴图鲁”号。《八旗氏族通谱》为舒舒觉罗,《满汉名臣传》为伊尔根觉罗,并存待考。家族最知名者,三等侯巴什泰,内大臣桑格,内大臣、刑部尚书、三等男费扬古。

[恒达理] 满洲镶白旗人,世居赖布,父阿格纳国初来归。恒达理征明屡立军功,累加世职二等轻车都尉,缘事降,从征舟山,加三等轻车都尉,子黑达色袭。《八旗氏族通谱》列入伊尔根觉罗,存疑。

[海度] 满洲镶白旗人,世居长白山,顺治初任佐领,从征贵州、平吴三桂,讨郑成功,阵亡,赠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子常生袭。

[塞勒] 满洲镶红旗人,世居佛阿赖,从征云南,授骑都尉。其家族知名者有,骑都尉保住,云骑尉回色。

[钟古] 满洲镶红旗人,世居西占,以户部理事官征明,加授骑都尉,大同阵亡,赠一云骑尉。

[鄂尔吉纳] 满洲镶红旗人,世居玉钟浦,从征郑成功阵亡,赠云骑尉。

[德舒] 满洲镶红旗人,世居待考,乾隆初授内阁中书,累官福建布政使,从征回部阵亡,赠骑都尉。

[介山] 满洲镶蓝旗人,世居讷殷江,父法都,国初率族众来归,授世管佐领。介山初为户部笔帖式,累官吏部、礼部、刑部尚书。

[博奇] 满洲镶蓝旗人,世居长白山之伊尔海,随多尔衮征明,赐号巴图鲁,晋二等轻车都尉。

[辉兰] 满洲镶蓝旗人,世居阿燕,屡从征伐,松山阵亡,赠骑都尉。

[科赉] 满洲镶蓝旗人,世居叶赫,国初有安布禄来归,乃科赉之先祖。科赉以五品官委署参领从征吴三桂,阵亡,赠云骑尉。

西林觉罗氏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西林,满语“士兵中佼佼者”。满族大姓,世居宁古塔、汪秦、哈达、扎库木、佛阿拉、长白山等地。所冠汉字姓赵、鄂、岳、陈、黄、李。

著名人物有:

[太祖庶妃] 所出《清史稿》无载,生皇子赖慕布。

[高宗贵人] 所出《清史稿》无载,由常在进尊贵人。

[穆宗荣惠皇贵妃] 同治时,自贵人进嫔,光绪、宣统,累进荣惠皇贵妃。

著名人物有:

[布颜] 满洲正白旗人,世居长白山,国初同族众来归,列五大臣。同族开音布,初为笔帖式,累官兵部尚书、都统兼步军统领。

[雅尔纳] 满洲镶白旗人,世居尼玛察,国初率属来归,授佐领,入关从征有功,晋三等男。其家族知名者有,三等男胡纳津,云骑尉、参领顾思塔,云骑尉布思塔。

[托拜] 满洲镶红旗人,世居洪纳河郭罗萨哈察,从征吴三桂,授云骑尉。

[乌里禅] 满洲正蓝旗人,世居库伦达布堪外阐,从征准噶尔阵亡,赠云骑尉。

[图扪] 满洲镶蓝旗人,世居汪秦,父屯台率族归太祖,为姻亲,管佐领事,图扪袭父职,作战受伤身亡,授世职。其家族知名者有,户部郎中图彦图,国子监祭酒鄂拜,乾隆朝“鄂党”党魁、保和殿大学士、三等伯鄂尔泰,兵部尚书、襄勤伯鄂容安,前锋统领鄂实,四川总督鄂弼,云贵总督鄂宁,内阁中书鄂临泰,户部尚书兼九门提督鄂尔奇,监察御史鄂礼,四川巡抚鄂昌。其家族以“鄂”为姓。

[恩图] 满洲镶蓝旗人,世居汪秦,初任佐领,入关,授云骑尉,征明,监修上帝坛、奉先殿,加授一等轻车都尉。

通颜觉罗氏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雅尔呼、长白山湖纳河。后改汉字姓赵。

著名人物有:

[方茂] 满洲镶蓝旗人,世居待考,国初来归,授骑都尉,围锦州阵亡,赠三等轻车都尉。子科尔坤袭,加三等男。

[谟海] 满洲镶蓝旗人,世居雅尔古,以备御从征锦州阵亡,赠二等轻车都尉。子蒙古尔岱承袭,以功加世职一等轻车都尉,缘事降为二等轻车都尉。其家族知名者有,二等轻车都尉科尔快,一等男罗瞻。

阿颜觉罗氏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阿颜,满语“蜡烛”。世居叶赫、佛阿拉、雅尔湖、瓦穆护等地。所冠汉字姓赵。

著名人物有:

[图理琛] 满洲正黄旗人,康熙二十五年授内阁中书,雍正元年擢广东布政使,累官工部侍郎。

[巴什] 满洲正白旗人,世居赫图阿拉,从征额鲁特阵亡,赠云骑尉。

[博齐] 满洲镶白旗人,世居雅尔湖,以委署参领从征吴三桂,叙功授云骑尉。

[莫洛] 满洲正红旗人,世居长白山湖纳河,《八旗通志》载其为阿燕觉罗,《清朝通志》为伊尔根觉罗。祖温察,国初来归。莫洛顺治初任刑部理事官,历任左副都御史、山西陕西总督、加武英殿大学士,以刑部尚书管兵部尚书事,兼右副都御史,经略陕西,提都王辅臣叛,死于乱军,赠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子常喀承袭。

[科尔昆] 满洲正蓝旗人,世居瓦穆护,祖翰,太祖时来归。父硕色,任佐领。科尔昆早从征伐,天聪八年任佐领兼兵部理事官,累官前锋统领、授云骑尉。鳌拜专政,不肯阿附。子绰克多,官至盛京刑部侍郎。

阿哈觉罗氏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阿哈,满语“家奴(包衣)”,属于家奴被赐姓,一般情况,各家族没有血缘关系。世居叶赫、辉发、佛阿拉、松花江沿岸、长白山、瓦尔喀等地。所冠汉字姓赵、阿。

著名人物有:

[阿尔达世] 满洲镶黄旗人,世居萨克苏和罗,累官兵部侍郎。

[孙达立] 满洲镶红旗人,世居瓦尔喀,从征云南,授云骑尉。

呼伦觉罗氏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呼伦,满语“十小斗粮”,可能是善于务农的觉罗。世居黑龙江、叶赫、辉发等地。所冠汉字姓赵、呼。

著名人物有:

[玉三宝] 满洲镶红旗人,世居黑龙江,从征噶尔丹阵亡,赠云骑尉。

[达尔汉] 满洲镶红旗人,世居黑龙江,玉三宝同族。高祖乌禄逊国初来归,其家族时代为武官,只有达尔汉为文职,仕至通政使司。

察喇觉罗氏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察喇,满语“那边”。世居长白山,所冠汉字姓赵。

格伦觉罗氏

世居黑图阿喇城等地,所冠汉字姓赵。

著名人物有:

[庚格] 满洲镶白旗人,世居黑图阿喇城,初为佐领,入山海关,授云骑尉,任刑部理事官,加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其家族知名者有,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格色里,前锋统领、骑都尉图希海。

哈尔哈觉罗氏

世居不详,所冠汉字姓赵。

舒善觉罗氏

世居不详,所冠汉字姓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