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国走到现代,毛笔仍然没有彻底消失,但是比起清代之前,国人对毛笔的使用率接近100%的情况而言,毛笔确实是在“消失”…

  1935年,鲁迅先生在《论毛笔之类》一文中,就生动地描述了毛笔的实用性是如何消失的。

  关于毛笔的好处,鲁迅说:

  “我自己是先在私塾里用毛笔,后在学校里用钢笔,后来回到乡下又用毛笔的人,却以为假如我们能够悠悠然,洋洋焉,拂砚伸纸,磨墨挥毫的话,那么,羊毫和松烟当然也很不坏。”

  关于钢笔的好处,鲁迅说:

  “不过,事情要做得快,字要写得多,可就不成功了,这就是说,它敌不过钢笔和墨水。譬如在学校里抄讲义罢,即使改用墨盒,省去临时磨墨之烦,但不久,墨汁也会把毛笔胶住,写不开了,你还得带洗笔的水池,终于弄到在小小的桌子上,摆开文房四宝。”

  鲁迅小结毛笔与钢笔的对比:

  “毛笔尖触纸的多少,就是字的粗细,是全靠手腕作主的,因此也容易疲劳,越写越慢。闲人不要紧,一忙,就觉得无论如何,总是墨水和钢笔便当了。”

  庆幸的是,钢笔如今被中性笔“取代”之后,钢笔不再回来;而曾经被钢笔替代过的毛笔,依旧还在,因为有书法人。

  内容源自书法思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书 法 学 府》

  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