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荧屏上的老牌现象级综艺,第三季《见字如面》日前接档《一本好书》回归荧屏,最近开出9.5分的豆瓣高评分,无论读书还是读信,还有此前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这些爆款文化综艺的背后都是同一位推手——总导演关正文。如何将小众的文化内容助推为话题爆款,对这位从业经验已经超过20年的制作人来说,节目火爆与否来自它是否能切中人类文化消费中的基本动力,即认知。事实上,《见字如面》播出三期以来,“错位”、“守望”、“不舍”主题中,不同选信角度折射出的多元价值观带给观众深层次的思索,也在某种程度上刷新了观众的认知。

全球选信

他山之石启发国人

时报:这个问题其实问了三季,但每一季应该都会有些变化。今年《见字如面》开放了国外信件,浩如烟海的信件中,选信标准有哪些新意?

关正文:今年选了几千封信,最后让大家看到有80多封,还是那个标准,就是值得被更多人看到。三季以来,我们越来越坚定,我们要做更具内容、价值更高的节目,就是两个标准,一个叫多元认知,一个叫独立思考。我们要提供多元思考,激活受众的独立思考,只要符合这个标准,在传播上,能够让大家有趣听懂,就会优先考虑。很多国外的信件能给我们国内的人一些人性思考,带来丰厚的滋养,我们把这个面打开,让大家可以看到,世界上一些非常著名的思想者、艺术家,他们的信我们也有广泛收集。

时报:很多古文的信件被翻译成了白话文,现在也有一些观众认为损失了古文的美感,您怎么看?

关正文:我们每次古文信件播出,弹幕也会问,不要翻译,读古文多好,结果后面就有人说,读古文你听得懂呀。我们实际上还是以传播效果为主,不是卖弄文化为主,这是价值观的不同。古文信件有非常好的韵律和文言文的优美,但在我们看来,我们现在的人和古代灿烂文化之间,真的隔着一座山,这一座山就是语言,文言并不是让我们今天所有人都能流畅读懂的。坚持三年的努力,在古文信件翻译上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而且,说实在话,我们翻译的也越来越漂亮,主要是越来越放松。

时报:嘉宾名嘴的品读环节也很吸引人,补充了很多背景知识的同时,也给观众很多新鲜角度,比如许子东、梁文道、史航这些名嘴,您觉得怎样才是好的品评?

关正文:嘉宾的观点不可能代表真理,人情、人性的认知很难有什么标准答案。导向上我们最看重的是真诚,说真话,动真情,不说教,不鸡汤。我们选读了很多革命烈士的信件,没有任何功利的考虑,就是因为纯粹的感动,因为从心里的敬佩。要说我们有什么坚守,不投机,不跟风算一条。

兼顾大众情感与精英思想

不焦虑流量

时报:第二季的时候,白血病患者李真写给母亲的《对不起妈,我生病了》感动了很多人,也让很多人关心了白血病患者群体的真实困境,社会影响力很大,在选信的时候,对大众情感的同理心,是如何把握的?

关正文:我当时拿到这一封信,一下就知道他正处于非常艰难的一种境遇之中,家庭、自己,他和他妈妈,这是一个。大家其实理性都知道,现在陷于这种绝症的人,或者因为绝症导致了困难,甚至某种贫困的人,数量并不是非常的少,不是个例。我们把他和他妈妈接过来,没想到一封信在互联网传播一周之内到了3.6个亿,去年7月份的时候,李真离开了我们。在离开之前,他又写了一封信,然后嘱咐我们,你们把这一封信也读了吧。当时读的时候,我跟摄像老师们说,回头拍点观众吧,给我找几个大家掉眼泪的,结果机器回头,所有机器拍任何一个人,都在哭,特别感动,当时那个情况。我们特别希望,为李真画一个完美的句号,大概是这样一个感觉。

时报:您怎么看待流量的问题,这种文化类的节目会不会有流量焦虑?

关正文:跟很多动辄过亿的头部娱乐综艺,确实有很大的流量差距,我们一直坦诚的是,我们节目真的是有门槛的,确实需要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做准备,需要一个终身学习习惯或者是诉求的这样一种状态,才可能更愿意接受。再说我们的演员,无论《见字如面》或者《一本好书》,演员需求数量非常的大,在档期上、在信件契合度上两个方面都适合的演员,还要有比较好的演绎能力,艺术修为。我们珍惜每一封信件,每位读信嘉宾的挑选都是非常认真的。

时报:这一季的读信嘉宾阵容、选信和表现形式来看,也有一些降低门槛的举动,比如蒲松龄和穷神互怼那段,蒲松龄吐槽穷神就很有喜剧效果,是不是也要更坚固一些娱乐元素?

关正文:视频节目本来就是为大众生产的,大众文化消费中娱乐元素是不可或缺的。但快乐又分两种,一种是表层的娱乐,就像是男女之间的肌肤之亲。一种是深层的愉悦,就像是爱情。爱情五味杂陈,不都是傻乐,但却是更强烈的快乐。事实上,多元认知的获得感、独立思考的成就感所带来的快乐强度,比虚度时间的所谓休闲娱乐要大太多。只是总有一部分迈不进这个门槛,享受不到,非常可惜。

时报:您作为一个制作公司,怎么看待综艺节目市场变化,以及一些文化节目的迭代?

关正文:我不认同文化节目分类方式,整个电视产业也好,节目产业也好,都是文化。陈晓卿《风味人间》是餐饮文化,唱歌节目叫音乐文化,或者叫流行文化等等。其实大家都在做文化,包括做养生类节目,也是养生文化。所以不存在文化类里面再分一个文化类,这是我们第一个观点。第二个,我一直坚持说,观众并不会从类型看你,所以每一个节目的成功,都是单品的胜利,而不是类型的胜利,也不是类型的突围。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