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被人诬告坐牢,出狱获万人景仰!中国头号黄金贩子凭一己之力“改变”历史!

作者:青春,原创首发:科技最前线

“创业最前线”媒体矩阵出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这个衣着朴素的男人,不仅名震学术界,还是当今学术研究领域最令人尊敬的人之一。他不但凭借一己之力,改写了“历史”,更让人敬佩的是他坎坷一生都不曾动摇他投身学术界的决心!

01

1950年,沈志华生于北京的一个老革命家庭,父亲是劳改局副局长,母亲是公安处处长。

沈志华从小就爱读书,常抱着一本《科学家谈21世纪》不放,立志自己长大要当科学家。小学门门满分,初中考入北京四中,将来就是奔着清华去的。

谁也没想到,在一场运动里,爸妈先后都查,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打碎了沈志华的大学梦。

巧的是,他正好赶上空军来招飞行员。

学校100多人报名,只有沈志华通过了体检,可因为爸妈的缘故,他只能去做地勤。地勤工作并不忙,白天工作完,晚上沈志华还会埋头苦学技术。

熄灯之后,他还要打着手电筒在被子里看资料。因为聪明好学,19岁,他就当上了机械师,负责修理轰炸机。

青年时期的沈志华

很快,沈志华就名声在外,连师长当时都对他青睐有加,夸他是“中国航空兵的未来”。

但好景不长,谁也没想到突然有一天,他在复员名单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沈志华百思不得其解:这两年在部队他并未犯什么错误,相反表现优异,战友关系融洽!到底为什么?

终于,有一天他在醉酒之际,一再坚持,指导员拗不过便告诉他:“这件事我不能告诉你原因,但你在部队是没有前途了。”

就这样,沈志华从修飞机又被打发到了发电厂去烧锅炉。

02

复员两年后,一个战友来发电厂看他,沈志华这才知道当年自己被迫复员的缘由:哥哥的一个同学被抓后,为求立功,诬告他杀过人。

虽然,后经调查沈志华并未杀人,可调查报告却被装进档案,让他前途尽毁。

这件事让他心灰意冷,一蹶不振。

有一天,许爸爸说了一段话,让沈志华醍醐灌顶:“人不能受一点儿挫折就这样灰心丧气,你要好好学习。人生最大的遗憾不在于你有了本事没有地方去施展,而在于社会为你提供这个条件的时候,你拿不出本事来。”

这天以后,沈志华白天上班,晚上挑灯夜读自学数理化,一道题一道题进行演算。一坚持就是两年多,房间堆得草稿纸比椅子都高。

1973年,全国大学入学考试,沈志华考了全北京第一,清华的老师们看了成绩都连连称赞。

但是,命运再次和他开了个玩笑:沈志华兴致冲冲收拾行囊准备去清华报道时,坏消息再次给了他迎头一击。

一位四门功课总共15分的考生拿到了录取书。因为他在卷子背面写了《给尊敬领导的一封信》,这封信传到了领导那里,领导竟然将清华的名额给了他。

沈志华一怒之下把书本付之一炬。

03

文GE结束的次年,中国恢复高考,沈志华同时考上了新华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日报》把他当作自学成才典型在头版进行了报道,最终,他选择就读社科院。

可上天又一次戏弄了他。

他曾发表在报纸上的一篇文章被社科院副院长邓力群看到,觉得思想有问题,通知书被扣下不给发了!

沈志华知道后直接冲进了邓力群家,坐在沙发上跟副院长据理力争、一通雄辩,终于说服副院长拿到了通知书。

在研究所不到三年时间里,他在《世界历史》、《社会科学战线》上发表了八篇论文,很多机关单位更是看中他,想把他挖过来。

可就在离毕业答辩仅有16天时,一群警察突然冲进了他家将他直接铐走,说他泄漏国家机密,被判处两年有期徒刑。

事实是,当时美国抓了一个中国人说窃取机密,为了“外交对等”,中国也抓了一个美国人,倒霉的是沈志华曾帮这个人找过研究资料。

虽然后来弄清楚这个人根本不是间谍,美国却以此攻击中国“恶意破坏中美关系”,没办法,沈志华只好被假戏真做,关了两年。

身陷囹圄的沈志华,心里藏着多年的学术梦。

监狱里没有笔他就用牙膏皮写字,没有纸他就在《列宁选集》的边上记下自己每一点思考,需要专业书了,他就让家里人送来。

监狱地方小,他将书压到床铺底下,北京第二监狱的图书馆就在沈志华床铺底下。

持之以恒的坚持下,沈志华写成了一部40万字的专著《新经济政策与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详细讲述了20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他还在监狱专门开了一门课,给那些狱友讲世界史。

1984年,沈志华刑满出狱,没有单位敢要他,社科院也没法给他补发学位,书也没有出版社敢出版。

走投无路下,他摆摊做起了生意。

可人生地不熟,沈志华没有地方住,就住在人家门厅里;没有公司要他,他就干脆给老板拎包。

有一天,他听说社科院的同学要出一套书没有人审稿,他想都没想立马放弃生意赶回北京。没钱吃饭,就啃方便面,钻到一间小屋子里,没日没夜地工作。

不到一年的时间,沈志华竟然编出了近2000万字,整整62本书。他本以为这62本书能讨来一碗饭吃,可惜跑遍了北京所有学术机构都无人肯收留。

04

他又回到南方,经朋友介绍,贩卖起黄金。

但贩卖黄金需要正规的批文,沈志华通过各种关系见到了北京市黄金管理局的处长,他把自己这40年的遭遇说了,最后诚恳地说:“我挣点钱不为发大财,就为能有机会搞学问。”这位处长深受触动,就给了他批文。

虽然事后老沈经常回忆:“做生意是我最痛苦的时候”。可经商这件事,同样展现了他的才华。

1985年,他每个月都要飞几次北京进货,每块25公斤的金砖每次背两三块。那一年,他一个人就做了有半吨的黄金,以至于黄金界的人都称他为——中国头一号黄金贩子。

1991年,沈志华回到北京成立了一个文化公司、搞图书出版。十年商人,沈志华就攒了几百万。

想起当年自己频频遭人冷眼,他拿出一笔钱设立了“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专门资助学术著作的出版。

沈志华在学术研讨会上讲话

到目前为止,他的基金会已资助出版了64部史学专著,资助费用高达上百万,每年他还拿出十几万,资助中国史学界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

本来,那时候的百万这辈子都衣食无忧了,但他心心念念的,还是学术。

05

当时正赶上俄罗斯局势混乱,苏联的珍贵档案可以复印,可是各个院所都不拨经费。眼看着要错失良机,只有沈志华,谁也不求,自费去了俄罗斯。

他带了几瓶酒,走访各研究所,专门找苏联研究学者喝酒,再给每个人手里塞上几百美元。就这样他以极其便宜的价格复印到了苏联第一手资料。

收获是多少呢?

1.5万份珍贵档案:1996年至2002年间在他搜集的解密档案中有关中苏关系档案(1921-1991)22卷,约4500页;有关朝鲜战争(1948-1953)17卷,约3400页;有关苏联与朝鲜关系(1945-1960)9卷,约2000页;有关苏联历史(1917-1991)27卷,约5500页。还有已经译成中文出版的有关苏联历史的俄文原件33卷,约7000页。

光复印机就用坏了4台,从档案馆开门到闭馆,每天苦站8个小时复印,连饭都没空吃,一共花了140万血汗钱。

老沈刚复印完,这些资料就禁止对外展出了。这也就意味着,所有国内的研究所、学者,都要求着他才能看到。

但他把上万个档案整理、翻译之后,免费捐给了北大图书馆,条件是:必须允许所有人自由查阅。

有了这些一手资料沈志华开始了档案的编写工作历时7年,300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将一套34卷的《苏联历史解密档案选编》编写完成,它是我国编译出版的第一套大型外国专门史资料集。

一位知名世界史专家说:“有了这批价值连城的档案不仅苏联史要重新认识、重新书写,对20世纪世界史和国际关系史都要重新思考、重新评价。”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批史料修正了不少史学界的错误观点,澄清了许多历史悬案。我们现在对朝鲜战争的了解,许多都来源于他的这些史料。

他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了历史。

在这个时代,有很多人的故事,比电影更传奇,比小说更精彩。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能记住:

中国曾经有一位没有学历、没有职称、没有单位的“三无人员”,他用前半生奉献学术,却一次次被上天捉弄。

直到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终于第一个站出来聘请他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任该校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从少年意气走到白发婆娑,他终于实现此生的梦想——回归学术界。

当初热血的年轻人已经苍老,洪亮的嗓音变得嘶哑,人生的起起伏伏最终不能消磨其投身学术的意志!

一个民族,正是有沈老这种仰望星空的人,这样的学术泰斗,民族才有希望!

参考资料:

知乎用户贰马同学在“如何评价沈志华教授”问题下的回答

文章《沈志华:我们的时代真相太少》 作者不详

世界华人周刊《他是“红二代”,也是中国头号的黄金贩子,赚钱目的竟是……》

视觉志《他被告杀人坐牢,出狱却获万人景仰!这个高分考上清华的男人到底有多牛?》

酷玩实验室《上帝爱谁我不知道,但他一定恨沈志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