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关的最早划分,源自明朝广州拆“宋三城”兴建西城墙之后,是明清以后的城西商住区的统称。旧时广州,说到西关就不能不说东山,两个地方似乎是天生一对。

说到荔湾,人们马上会联想到西关

事实上

好些人至今还是荔湾、西关分不清

甚至于分不清荔枝湾与它们的关系

三者常常混为一谈

西关究竟有多大?一篇读透!从明朝城墙那些事儿说起

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段古吧~

据记载,公元1368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派手下大将永嘉候朱亮祖镇守广州,朱亮祖一到广州,即对广州城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同时在越秀山上建了一座五层楼,取名镇海楼,并以镇海楼为起点,向南延伸一条直线到珠江边,形成了广州城的传统中轴线。这条中轴线以东为城东,以西为城西,从那个时候起广州城就构成了南北走向、东城西市的城市格局。

西关究竟有多大?一篇读透!从明朝城墙那些事儿说起

资料图

西关作为一个区域概念或者说正式有名,是出现在清初时期,是指广州市西门城外靠近城门一带的统称。

在明清以前,西关并不是一个城区,属于南海辖内,是广州市的郊区,当时是一片农田和村落,还纵横交错的河流,一幅美丽的乡村美景,素有小淮河之称。明清以前的广州城很小,就只有现在的旧越秀区,当时的广州城有一个围墙,出入东南西北门,东门就是现在的大东门,西门就是现在的西门口,南门是大南路,北门就是现在的小北,现在还有1000米的旧城墙,就在小北越秀山脚下。

“西关比“荔湾出现得早

“西关”一说,其实比“荔湾”出现得早,却又晚于“荔枝湾”。三者之间,本来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西关的最早划分,源自明朝广州拆“宋三城”兴建西城墙之后,是明清以后的城西商住区的统称。

作为地域概念,两者有重叠部分,今天的荔湾大于西关;作为行政概念,荔湾现在还要加上原芳村区这一块,是一个总面积为62.4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域;作为文化概念,两者则都是亲水的,皆属于岭南水乡。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西关”的说法呢?

旧时广州有东门南门西门北门,门外就是关。门内是城,是行政中心;门外为市,是商住地带。

宋朝时,广州由中城、东城、西城三城组成,史称“宋三城”,西关属于西城城外的湿地。到了明朝,三城合一,城区范围扩大,西城墙修至今天的人民路一带。城墙重筑的结果,西关才有了个定位。

西关之名的最早被提及,是“西关汛”。这个“汛”,却与潮汛无关。清道光年间的谭茔在《乐志堂文集》中写道:“西关汛直接北门之卡,遥通南岸之村……我朝特设千户所焉,责綦重也,事较繁也。”

西关究竟有多大?一篇读透!从明朝城墙那些事儿说起

△涌边人家

“汛” 在清代是军队驻防的地方。这支军队实际上亦承担警察角色,负责维持社会治安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就像今天人们遇紧急情况要拨打“110” 一样,“有困难,找警察”,那时住西关的人要防盗抓贼,是会找“西关汛”的。找得多、说得多,与“汛”连一起的西关也就叫响了。想想也对,在“铁锁铜关”的防范意义上,“关”赋予居民以安全感才是正道。而作为城墙的“关”属静态物质,加上驻有警察之“汛”,这西城墙之“关”才活起来。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西关汛”有了更明确的权限所在:华林寺设巡警北路正局,陈塘南设巡警南路正局,负责管辖整个西关的治安。光绪三十三年(1907),南北路正局又撤销,分别于西山庙、西禅寺、浮丘寺、允贤坊、华林寺、长寿寺、第十一甫庾网庵、十三行、陈塘南、大笪地、同德大街、永庆街、宝源北街等地设立13个巡警分局。这样一来,“有困难,找警察”就更方便了。

西关究竟有多大?一篇读透!从明朝城墙那些事儿说起

△大英图书馆藏清代外销画中的所描绘的十三行商馆区旁的西濠口

西关究竟有多大?一篇读透!从明朝城墙那些事儿说起

1937年出版的地图还可以清晰地看到上下西关涌流入荔枝湾。

上西关与下西关

西关,又分为上西关和下西关。岁月变迁中,上西关平原的形成和开发在先,下西关在后。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写道:“逾龙津桥而西,烟水二十余里……其地总名西园。”所述西园,就是西关。从最初的一片汪洋,渐次冲积成河涌、洼地与沙洲,继而成为河涌穿流的陆地。

今人民中路、人民南路部分,属上西关;光复中路以西,一直至黄沙、华贵路,属下西关。若南北分,中山八路、中山七路、西村、西华路属上西关,龙津路以南一直到珠江边,是下西关。相对于上西关,下西关更显地势低洼、开门见水,是水是陆常常分不清。但逢雨季,下西关便会出现水浸街的情景,歌仔都有得唱: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屋企绣花鞋……”

西关究竟有多大?一篇读透!从明朝城墙那些事儿说起

△20世纪50年代西关涌水浸街

西关究竟有多大?一篇读透!从明朝城墙那些事儿说起

明永乐三年至六年的《广州府境之图》。

旧时广州,说到西关就不能不说东山,两个地方似乎是天生一对。比如说,有西关大屋,就有东山洋房;又比如,有西关小姐,就有东山少爷。那么,有东山,有没有西山?答案,是肯定的。

却说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于顺治年间率兵入城,就分别驻防于东山西山两处。作为山概念的东山,是一片和缓起伏丘陵中的一个岗,明朝时有太监在那建了座东山寺,后来延伸为一整个地区的名,与地貌意义慢慢洗脱了关系。西山则为那时平原中突起的一块孤立形状的低平岗地,整个西关,数它地势最高,故以称“山”。

西关究竟有多大?一篇读透!从明朝城墙那些事儿说起西关究竟有多大?一篇读透!从明朝城墙那些事儿说起

△西门口瓮城遗迹

西关究竟有多大?一篇读透!从明朝城墙那些事儿说起

清代时广州内外三城一共有18个城门,如今仅剩西门瓮城遗迹。

西关的划分以西山为起点

西关的划分,以前就是以西山为起点的,其下即为西濠第一津。平南王、靖南王率虎狼之师南下,自然要先占领西山这么好的制高点。两王向广州城明守军发起总攻,就是在此架起红衣大炮,先把光孝寺后的明城墙轰开一截。当然,这西山与明城墙之间,少不了濠池屏障的阻隔。这难不倒两王,趁夜深时让奸细悄悄潜近,放干濠水、填上木头,然后擂一声战鼓,两王带头从城墙缺口挥骑杀入,广州遂告城破。清军占据广州之后,两王分别把所带来的两万匹战马,分养在西山以及东山,以至于今天仍有马棚岗、马王坊、马王后街等地名。

“跑马溜溜的山”,现今没了影,护城濠已被填平,不太高的西山也已削掉。人们来到今东风西路广州医科大学一带,倘有一阵风声刮过耳际,不知是否会联想到,当年两王红衣大炮的炸响声以及战马入城的嘶鸣声?在西关,现没了影的,其实又何止一座西山。广州的古城墙,大家能看到的,大概只有越秀山上那一段明城墙。事实上,西门口还有一小截隐形城墙,一般人走过路过却也容易错过。

西关究竟有多大?一篇读透!从明朝城墙那些事儿说起

△西门口城墙遗址

上面说到,有了明朝和西城墙,才有了西关一说。而今天的西城墙记忆,则全因有个西门口的地名。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下令扩展广州城,今中山七路东端口也就建起了17米高的“正西门”楼。

现在,门楼早已拆掉,西门瓮城却悄悄留下来一小截。它,南段有100多米长,高逾3米;北段长近100米,高4米,全部用红色砂岩砌就。作为明代广州城门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瓮城遗址,其中部分已埋于中山七路路底,南北两部分则还露出,以表明其对历史的最好见证。

西关究竟有多大?一篇读透!从明朝城墙那些事儿说起

清代道光年间广州城地图。

如今的西关是繁华商业住宅区

清朝曾任广东巡抚兼两广总督阮元的手书:“白荷红荔半塘西”,这个是对老西关风情的浓缩描绘,而“东山少爷,西关小姐”这句经典口语也被一代又一代的老广州人传播到家喻户晓。

上世纪20年代,西关是黄沙、陈塘、逢源、长寿、西禅、南岸、沙面等七个小区的统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9月合并为西区,到1960年,广州市西区和中区一部分再合并成为现在的荔湾区。

西关究竟有多大?一篇读透!从明朝城墙那些事儿说起

恩宁路一带

而如今,西关就是人民路西门口以西一带的区域。东起人民路,西至荔枝湾,北起西村,南至珠江边。中心地域有金花,龙津、逢源、宝源、宝华、多宝、上下九、一至十八甫、十三行等地。西关分为上下西关,以龙津路为界,以北是上西关,即金花、龙津一带,以纺织工业为主;龙津路以南为下西关,包括上下九、十八甫、十三行、宝源、逢源、多宝、宝华等地,是繁荣的商业区和住宅区。

综合广州荔湾发布、微社区e家通荔湾昌华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钟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