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米看似孝顺婆婆,煮了一大桌老人爱吃的菜,却因那么小的一件事而让老人下不了台,这算是真孝顺吗。在旁人看来小米是个顶孝顺的媳妇,虽然家里经济不是特别好,但给公公婆婆买东西却从不苛刻。

认认真真地看完《啥叫佩奇》的短视频,内心涌动着一种难言的情绪。

家住农村的李老汉为了满足回家过年的小孙子想要的礼物——佩奇,费尽周折四处打听啥是佩奇,最后才从一个曾在北京打过工的老乡口中得知原是一只小猪的名字。

他仅凭着那一点点支离破碎的信息,硬是用自己那粗糙的老手捣鼓出一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小猪佩奇——鼓风机佩奇。

这只粉红色的“小猪”瞬间成了网红,引起了众网友的热议,刷爆了朋友圈。

《啥叫佩奇》:把父母接到身边生活就是真孝顺吗?

李老汉创作的小猪佩奇

而我的心思更多地是停在了老人接到儿子电话说不回来后的落寞与失望的表情里。

儿子不回来,是开车来把老人接进城里接到自己身边生活。

我不知道被接进城的李老汉如果真的远离了他生活多年的故乡,远离了那些乡亲,无需在田间地头顶着烈日劳作,在小城里过着衣食无忧却无所事事的生活是不是真的幸福?

儿女仅仅做到这点是不是真的孝顺了?

《礼记》中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可见孝顺是有层次的。

《啥叫佩奇》:把父母接到身边生活就是真孝顺吗?

晒着太阳的老人们内心是不是真的幸福,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礼记》中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可见孝顺是有层次的。

01

我们总以为,给父母很多的钱,让他们住大房子,让他们去旅游,在他们生病时,能够得到最及时的医疗,就是孝顺。

事实上给父母物质上的享受,给他们养老送终只是最低层次的孝顺而已。

曾看过一篇文章叫《妈妈不是用来孤独的》,大意是自从父亲走后,妈妈一直都乐观而坚强地生活着。

远在广州生活的女儿每次打电话回来,她总是告诉孩子自己的生活很充实快乐,不是模特队就是秧歌队。

直到女儿回家悄悄跟踪了,才知道原来妈妈说的都是谎话。

她一直都很孤单,每天只是到公园里坐着打发时间,甚至连找个说话的人都难。

读后心猛地一阵颤抖,眼睛里酸酸的,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自从父亲离世后,母亲的生活圈子就限在家里。她把做家务当成了自己的全部工作与生活。

平时弟弟弟媳一上班,儿孙一上学,家里就她一个人。她生性要强,有很多心里话是不愿和外人说。

每次我去她那儿,她都会努力留我吃饭,可我总是因为各种忙碌而拒绝了她。

到了母亲那,她很是高兴,忙不迭地端出汤来,看着我喝汤她边絮絮叨叨地和我说了许多家庭琐事。

猛然醒悟,树老根多,人老话多。忙碌中不知不觉,我已有十来天没到母亲这儿来了。

母亲总是体谅我工作忙,没事不敢打扰我,今儿叫我来喝汤,更多的是想和我说说话呀。

《啥叫佩奇》:把父母接到身边生活就是真孝顺吗?

老人双眼里全是对儿女的企盼

不知从何时开始,父母的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远,他们老是担心给儿女增添负担,有委屈不轻易向我们吐露。

哪怕生病了能默默地吃几片药挺过去的就挺过去,还在我们孩子面前假装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他们总是体谅我们的忙与累,而我们却常常忽略了他们的孤单与寂寞。

《啥叫佩奇》里的李老汉偌大的院子里也只有他孤单的身影,每天面对的是空荡的老屋。透过屏幕我都能感觉到那种落寞与凄凉。

不自觉地想到了那句话:“父母是用来陪伴的,不是用来孤单的。”

有事没事多给父母挂个电话,陪父母说说话;常回家看看,吃吃他们煮的饭菜,听听他们的念叨,对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陪伴是孝顺第二层次。

02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意思是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侍奉父母。就连狗与马,也都能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样分辨这两者呢?

在旁人看来小米是个顶孝顺的媳妇,虽然家里经济不是特别好,但给公公婆婆买东西却从不苛刻。

大至几百元的营养品,小至衣服鞋袜,只要看见有合适的,她都毫不犹豫地给公公婆婆捎上。

知道公公婆婆的喜好,买菜常买他们喜欢吃的。过去公公一人在乡下劳作,小米无数次地劝公公下来小城安享晚年,不要再那么辛苦了。

《啥叫佩奇》:把父母接到身边生活就是真孝顺吗?

真把公公婆婆接进城住在她家后,公公婆婆却住得不大舒心,凡事都小心翼翼。原来小米是个火爆性子,脾气上来时,啥也不顾,说话就像扔石头,毫不客气地砸在人身上,也不管人家疼不疼。

毕竟两代人的生活习惯不同,农村出身的公公婆婆一向节俭,小米花钱习惯大手大脚。 日子过久了总有各种小矛盾小摩擦。小米脸色不好的时候也越来越多了。

婆婆生日那天, 小米特意请了半天假,张罗一大家子吃饭给婆婆过生日。一向重咸辣口味的她,一改旧日风格,全桌都是婆婆爱吃的清淡的菜,品种多样,甚为丰盛。

席间,聊到一盘腊肠,婆婆接口道:“是弟媳妇小林送的吧,她娘家最擅长做这个腊肠。”小米立马以高八度的音量回击:“她什么时候拿过腊肠给我呀?”那质问的口气,一点都没顾及到还有满桌的客人。

婆婆显得有些不好意思,轻声回了一句:“哪会没拿过给你呢?那年不是拿了过来么?”

“哪年的事了?今年她根本就没有拿好不好?”对面婆婆的脸已涨红了,我轻轻踢了她一下,希望她给婆婆留点面子。

没想到火爆脾气的她,不依不饶:“你踢我干嘛?没拿就是没拿!没拿我干嘛要说拿呢?真是搞笑了!”

桌上的气氛瞬间冰冻!

“好好好,没拿,没拿,是我记错了!”婆婆低着头,轻声地打着圆场。

《啥叫佩奇》:把父母接到身边生活就是真孝顺吗?

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事实上,多少子女会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只顾着自己的感受,随随便便给亲近的父母摆脸色,不经意间让自己的话语像一把匕首一样,随意刺向最亲近的父母。

小米看似孝顺婆婆,煮了一大桌老人爱吃的菜,却因那么小的一件事而让老人下不了台,这算是真孝顺吗?

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们说过,孝敬父母什么最难,是“色难”,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最难。

对父母不色难,不挑剔,和父母好好说话,让父母心安,这应是孝顺父母的最高一个层次。

《啥叫佩奇》:把父母接到身边生活就是真孝顺吗?

04

知乎上曾出了这样一道亲情计算题——

“如果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就算父母活到80岁,算一算,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

其中有一个回复让人触目惊心:

“一直以为自己和父母在一起还有三十年,一算才知道,这辈子能和爸妈相处的时间也许只有25天了。”

原来这位网友远在外地工作,平日里自己工作忙,孩子又还小,只是逢年过节偶尔回家几趟。由于地域、工作、家庭、经济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他还不能每年都回家。

就算每两年回去一次,每次回家五天,两次也就十天而已!除去走亲访友,出门逛街,再除去每天十个小时的睡觉时间,每年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是30个小时。他的父母今年60岁了,即使能活80岁,也只能陪他们600小时,也就是25天,短短的不足一个月时间,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看到这个数字,是不是有种泪目的感觉?

我不知道,当我们每个人认认真真算过这道题的时候,心里会是怎样的滋味?你是否意识到,未来的日子里,你陪父母的时间,只能以“天”或者“次”来计算。

我们总想着,父母健在来日方长,陪伴孝顺父母以后有的是机会。可我们却忘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一回头父母已是白发苍苍,步履蹒跚了。

岁月流逝父母渐老,看一眼少一眼,聚一次少一次。

及时行孝,是我们再不能等的事了。

《啥叫佩奇》:把父母接到身边生活就是真孝顺吗?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

作家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不必追。

冯唐易老,韶华易逝。父母只会越来越老,我们要追而且要大步去追,在他们迟暮之年里去尽早地行孝,去真正地行孝。

至亲之情不应该是看着彼此渐行渐远的背影,更应该是,你养我慢慢长大,我陪你幸福变老。过年了,让你我回家过年真正地孝顺父母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