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甜品历史悠久,制作精细,品类繁多。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了面食点心,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早期制得的糖主要有饴糖、蔗糖,而饴糖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就有“食蔗高年乐,含饴稚子欢”的说法。

在中国西周的《诗经·大雅》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诗句,说明远在西周时就已有饴糖。饴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来的糖。自西周创制以来,民间流传普遍,广泛食用。 西周至汉代的史书中都有饴糖食用、制作的记载。饴加上糯米粉,可以熬成餳,这两种都是古代的糖。而我们现在更常见到的“沙糖”(甘蔗糖)则是古代从外国进贡的东西,一般人吃不到这种糖。宋初宋祁《寒食》诗里“箫声吹暖卖餳天”,说的就是麦芽糖,而不是沙糖。

糖类 直接拿来做成吃食的也可以,可能会做出各种形状,给小孩子玩。或者加入芝麻、麝香、杨梅、荆芥等。熬稀一点就成膏,比如制成荔枝膏、杏仁膏、薄荷膏等。 虽然蔗糖已经完全压倒其他糖类,但麦芽或其他粮食制作的胶牙饧还是可以在街头买到。 也有用糖面来捏人的,捏出甲胄门神模样,谓之“果食将军”。

所以,我国的许多节庆传统食品都是甜味的,大部分节庆甜品也成为了中国传统甜品的代表和象征。而随着市场的繁荣发展、制糖工艺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历史的变迁也带动了中国传统甜品的变迁,从稀有珍贵的宫廷上品,到逐渐进入寻常百姓人家;从节庆时节才能见到的难能可贵的食物,到生活中随处可见,遍布大街小巷的茶余饭后食点。中国古代传统甜品的发展也记录了我国的另一段食文化历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