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内豪取3亿票房导演(《何以为家》)、去年的评审团奖获得者娜丁·拉巴基(Nadine Labaki)率领的五人评审团一口气表彰了19部入围影片中的7部。必须参照的还有导演拉德·利2006年的纪录短片《克利希-蒙费尔梅伊的365天》,讲述2005年法国暴乱及其后续一年的事情,而这个事件也成为影片中新来的警察鲁伊兹在Kebab店谈判索要无人机录像的关键筹码。

法国当地时间晚上20:00,为期十天的戛纳电影节闭幕式开始,也代表着又一届的戛纳降下帷幕。

韩国影片《寄生虫》喜捧金棕榈,这是韩国电影首次获得这个奖项,恭喜奉俊昊!(同时也为去年李沧东的《燃烧》哭一声!)

此前韩国在戛纳电影节的重要收获有:2002年林权泽凭《醉画仙》获最佳导演;朴赞郁2004年凭《老男孩》获评审团大奖,2009年又凭《蝙蝠》获评审团奖;2007年李沧东凭《密阳》把全度妍送上戛纳影后宝座。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凯瑟琳·德纳芙为奉俊昊颁奖

不知道这部新鲜出炉的金棕榈,能否在内地的大银幕上映?

闲话少说,以下是得奖名单,以及我们整理了最全的戛纳获奖影片评介,请收好——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获奖作品介绍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金棕榈大奖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寄生虫/기생충

导演:奉俊昊(韩国)


影片是一个精心构思,多重反转的社会寓言,深挖「阶级鸿沟」的议题,与《燃烧》确乎能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对照关系,但同样与《小偷家族》有着某种意义上的呼应关系。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不能剧透的前提下分析导演技巧,大概最值得赞美的是其中结构性的大量匹配剪辑手法,在形成强烈对比之余,又通过这一手法来铺排线索,形成剧作悬念。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影片最痛楚的一个情节点莫过于对气味的强调,低阶级的人们身上的气味相似,而且无法掩藏,而且成为了无法跨越的鸿沟。

当然剧作精彩之余又不免过于依赖巧合和意外事件,稍稍有些遗憾。


评审团奖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大 西 洋/Atlantique

导演:玛缇·迪欧普(法国 / 塞内加尔)


塞内加尔裔法国女导演玛缇·迪欧普故事长片处女作(但是没有金摄影机资格),从2009年的同名短片发展而来。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导演玛缇·迪欧普

已经是今年主竞赛第三部奇幻灵异片了(跟《丧尸未逝》《巴克劳》故事展开手法有一丢丢相似之处),不过这部确实很令人惊艳,虽然离完美还有不少距离,不过已经足以五星表扬一下,感觉这部就是当年的《布米叔叔》……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女孩阿达因为包办婚姻不能嫁给自己心爱的男孩苏雷曼。

而苏雷曼作为一名建筑工人,和其他工友一起被拖欠了四个月工资。苏雷曼决定和工友们乘船偷渡到西班牙(这段情节在2009年的短片中有体现),一去不回。

这边阿达与有钱人家少爷结婚,新婚之夜就发生神秘火灾,警察局派出警探调查。与此同时,建筑公司老板的豪宅里也发生了神秘事件……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当然再写就剧透了,影片有一种很奇妙但是很有趣的世界观,虽然不免贩卖非洲神秘主义之嫌,不过因为有着强烈的阶级议题和社会公正的指向,加之拍得非常有诗意——镜子用得简直妙极(特效用在刀刃上!!),同时又非常动人,煽情煽得恰到好处。

影片中变幻莫测的大西洋海景也堪称一个重要角色。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影片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来女演员们的演技槽点比较多,二来有点怕观众看不懂使劲儿解释,结尾也是啰嗦,再剪个五到十分钟下去会更好。音乐虽然蛮有民族风情的不过也是有点不够节制。

不过言而总之,这片真的可以名列年度佳作了!


评委会奖(并列)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巴 克 劳/Bacurau

导演:儒利亚诺·多赫内利斯 / 小克莱伯·门多萨(巴西)


开赛前被寄予厚望的小克莱伯·门多萨表现不俗,观影中现场至少响起两次热烈掌声(虽说可能是有人在带节奏,但是确实是看得很爽的点)。

小克莱伯·门多萨跟贾科长、是枝裕和、河濑阿姨、阿彼察邦等戛纳亲儿子/女儿差不多年纪,不过因为他长期从事影评人和记者工作,到今年才拍出第三部长片,与合作多年的艺术指导儒利亚诺·多赫内利斯(Juliano Dornelles)联合执导。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来自巴西的导演小克莱伯·门多萨(Kleber Mendonça Filho)

这部片有些一言难尽,比起小克莱伯·门多萨的两部前作,风格简直一百八十度转弯,终于离开了他深耕细作的累西腓的城市生活的主题。

影片有着很强的类型片元素,同时还有科幻设定,讲述巴西内陆一个名为巴克劳(葡语意为「夜鹰」)的小镇上的人们的一场保卫战。这个小镇被从地图上屏蔽/抹去,然后被(勾结美国人的市长候选人)选为猎杀游戏的靶场。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更详细的就不再剧透了,不过必须说,比起《舍间声响》和《水瓶座》(奇遇字幕组翻译过这个片子,编号QY-163),这个故事有着同样的惊悚感,但更抢眼的是它有着很强的寓言性。

与喜欢讨论殖民主义历史及现代表现形式的的小克莱伯·门多萨的前作一脉相承,由片中「巴克劳历史博物馆」的展品带出历史厚度,其中还有一张报纸有大标题「巴克劳大起义」,还刊登给了一张斩首照片,还给出了特写镜头,与片尾将白人猎手们斩首的场景形成对应关系。


评委会奖(并列)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悲 惨 世 界/Les misérables

导演:拉德·利(法国)


入围主竞赛的处女作,又是法国队的代表,加上导演又有非裔身份,总之也是开赛前被寄予厚望的种子选手。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比同名短片好太多了,篇幅足够把短片里没有时间说清楚的街区/族群政治讲明白了。

其实当时很怕导演把功夫用在追跑戏上面,不过竟然去探讨街区政治和剖析社会问题也是挺意外的,非裔社群、非裔穆斯林、毒贩子、非裔少年以及吉普赛人,各自有利益诉求和权力秩序,分析得十分清晰,加上警察这边也不是铁板一块(所以这个意义上其实比[训练日]还是要高级和复杂一些)。

必须参照的还有导演拉德·利2006年的纪录短片《克利希-蒙费尔梅伊的365天》,讲述2005年法国暴乱及其后续一年的事情,而这个事件也成为影片中新来的警察鲁伊兹在Kebab店谈判索要无人机录像的关键筹码。

最精彩的部分当然还是从找小狮子开始一直到谈判完成,开头节奏太慢,结尾先是煽情说教,其次是Issa黑化和复仇得有点战斗力太强。当然半大小子下手不知轻重是真的,这个写得好,但是硬要往那个「开放性结尾/决定性瞬间」去凑就有些硬了。要是个一天一夜的故事可能会更好一些。


最佳导演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年轻的阿迈德/Le jeune Ahmed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 / 吕克·达内(比利时)


达内兄弟正常发挥的水平,也是一部非常经典的达内电影。视听近乎完美,对非职业演员的调教也堪称杰出。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达内兄弟和《年轻的阿迈德》两位主角在戛纳

影片很容易被拿来跟《单车少年》做比较,不仅是因为都是少年题材,而且用了差不多的梗(从高处掉下来,不过这个梗其实早在《一诺千金》里就用过了……)。

影片讲述中二少年阿迈德在努力成为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受到极端思想的影响,认为在当地讲授阿拉伯语课程的女教师「不够纯洁,必须被清除」,在第一次尝试刺杀失败之后被送进了少管所,接受劳动教育(类似情节也出现在《儿子》中),他仍然时刻不忘这一想法,努力寻找机会刺杀女教师……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故事听上去比较耸人听闻,影片也有着强烈的戏剧冲突,同时剧作和视听高度统一,采用了非常严格的叙事人在场原则,表演上给人物的特点是让阿迈德一直低着头,回避真正的目光接触;

而这一原则下故事做得极其简约,对信息控制也很精确,只给必要的信息而砍掉了所有的枝蔓(应该是达内作品中下剪刀最狠的了一部了),但即便这样仍然出色地将极端穆斯林问题与青春期叛逆、家庭问题(父母离异)、穆斯林社群生存和文化状况(竟然还包括了穆斯林的多样性)、互联网极端思想的传播、阶级背景,有着极端思想的伊玛目的主要职业是经营一家小超市……),乃至少年犯改造的社会机构体系等等融为一炉,讲得相当清晰。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视听上则是独步天下的达内式的现实主义手法,精心设计的手持长镜头+自然光效+不用音乐(仅在片尾字幕有音乐),某种意义上视听完成度甚至好于《单车少年》……

阿迈德的祷告成为影片的节拍器,他刺杀女教师的行动,与他是否能通过教育而被 「转变」,成为了剧作上两条彼此强化的线索,随着矛盾的累积,到结尾时,逃脱了社工的阿迈德准备了钉子,尝试通过窗户潜入女教师的房间却失足摔下,重伤的他艰难地挪动到窗口,用手里本该是凶器的钉子敲打窗户求救,见到了女教师的时候他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请您原谅我」。(严重剧透马赛克)

这个场景堪比《罗塞塔》的结尾(煤气罐),以及《孩子》的结尾(「全世界的泪水」),而且还出色地保持了一种意义上的暧昧性——阿迈德的道歉是出于体验到了(与想象中不通的)死亡的恐惧吗?他是否已经「改变」了?观众并不能确认这一点。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不过影片并不能称之为完美,除了枝蔓砍得太狠(由此少了很多比较对情绪的塑造,这一点《罗塞塔》和《儿子》都更好),主要是阿迈德接受改造的农场一家的女孩实在是写得比较莫名其妙,她(毫无道理地且突然地)对阿迈德有了好感,并且(强行)亲吻了他,而这一举动让阿迈德心神大乱(此处有一段蛮精彩的对话)。

这一情节实在是缺乏铺垫且太过功能性,剧作上显然是让阿迈德接受一次重大考验(性/爱方面的),将他的情绪激化,并为结尾升级的「生死考验」做铺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阿迈德之前「从未产生动摇」也太不近情理,即便是面对母亲绝望的泪水。

如果把戏更多地集中在阿迈德如何伪装自己尝试通过改造体系的评估,而不是由这个(并不具有说服力的)事件受到刺激,可能会更好。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总之这部影片维持了达内兄弟一贯的高水准,说这片扑街的大概不是觉得达内兄弟自我重复,就是讨厌现实主义电影吧。横向比较一下,这部影片的水准也比肯·洛奇那部好很多。


最佳女主角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小 小 乔/Little Joe

导演:杰茜卡·豪丝娜(奥地利)


故事讲述女主角爱丽丝团队开发的转基因植物「小小乔」(原型就是彼岸花啦)的花粉引发的一系列事件。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这种「香气让人快乐」的植物因为商业诉求和转基因植物伦理,被设计成为无法繁衍;而因为生物繁衍的本能,或者开发过程中用到的病毒载体发生变异,这种植物发展出了一种控制吸入过花粉的人的能力,一旦吸入花粉/被感染,人会在感到快乐的同时,十分关心这种植物。

影片的故事集中在「小小乔」面向公众推出之前最后的研发阶段,同时也集中在植物学家爱丽丝与处在青春期的儿子的关系上。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必须说豪丝娜的研究工作做得还是相当细致的,片中各种生物学技术细节都很说的过去(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虽然是个科幻,但是对科学原理和话语都保持了很好的尊重,实验细节和温室都很对,尤其是研究如何通过嗅觉通路来对大脑产生影响的时候竟然拿出一本《Nature》上的论文!

影片的美术和服装设计得相当出色,也是让人想起兰斯莫斯和希腊诡异浪潮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兰斯莫斯的好看!)。

惊悚感主要是来自希腊诡异浪潮式的无表情表演(营造某种「uncanny」——弗洛伊德的概念,可以译成「暗恐」「恐惑」——的感觉,此处可以有论文),但更多的还是靠日本风的音乐来营造一惊一乍的气氛,写得虽好但是真得有点滥用了。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最后回来说设定和剧作,影片对(技术带来的)「快乐」的伦理探讨十分有趣,也讨论到了「主体性」这种大问题。

说得浅显点,做一点小小的改变就会更快乐,但是被改变/异化之后的你还是你吗?你是要清醒的痛苦还是被控制和改写后的快乐?在资本和技术不遗余力的推动「让人变得更快乐」的背景下,抵抗还有意义吗?还有可能吗?

这部影片显然是有着颇为精心编排的的隐喻和丰富的哲学探讨面向。


最佳编剧奖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燃烧女子的肖像/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

导演:瑟琳·席安玛(法国)


瑟琳·席安玛也是赛前补课来不及看的导演,不过影片在极小的格局里做出了令人赞叹的大文章,着实也是惊喜。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法国女导演瑟琳·席安玛(左2)和《燃烧女子的肖像》剧组在戛纳。

影片讲述女画师玛丽安应邀到岛上为即将出嫁的女孩埃洛伊斯绘制肖像画,在画像过程中,随着两人的交往,脾气古怪的埃洛伊斯逐渐打开了心防,而两人也发展出了一段爱情。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影片有着高度集中和戏剧化的结构,大部分时间仅有三个角色(画家-女孩-女仆),而且全片男性出现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两分钟(大概只有五六个镜头……三场戏而已)。主要内容都集中在画家和女孩的关系上,写得细腻至极。

阿黛拉·哈内尔贡献了极为精湛的演技,从古怪乖戾到逐渐学会微笑,到体验性与爱情,到被迫分离的无奈与感伤,整个人物的弧线被极有说服力地细致地表现了出来,而片尾那个听音乐会的镜头的表演将是决定性的高光时刻!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影片有着极为美妙的画意摄影,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的峭壁,波涛汹涌大海,对应着人物内心的荒凉与社会环境的压抑;而室内的烛光则被以古典主义绘画的方式细腻地捕捉。

影片初看就是一部古典风格的室内剧,随着故事的逐渐展开,「历史中被压抑的女性的声音与身体」这一主题浮现出来。

拒绝与画师合作的埃洛伊斯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对抗包办婚姻,她渴望体验爱情;而另一方面女画家玛丽安虽然技艺精湛且很有创意,但仍要用父亲的名字参加沙龙画展。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影片中三人讨论俄尔甫斯冥府寻妻故事的那个段落可谓是中心思想:

长久以来人们只感慨这个故事中命运弄人和悲剧美感,但是在三位女性的解读中,俄尔甫斯走出冥界签的「回头」是一种有意的「选择」「他选择的是对妻子的记忆而不是她这个人」「这是诗人的选择,而不是爱人的选择」。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玛丽安穿过黑暗的走廊,即将走到门口的时候,埃洛伊斯在身后喊她「回头看」。玛丽安转身时看到的是身披婚礼长袍的埃洛伊斯(此前她两次在夜间看着这一景象的幻象),状如雕像。

这个时刻实在是美妙至极,且不说煽情的强度堪称汹涌澎湃,最重要的是,再次把改写过得冥府寻妻故事又进行了改写,这次是代表尤莉迪斯的埃洛伊斯做出的选择——爱人的选择,不能相守的爱人的选择,选择留在彼此的记忆之中。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因此,结尾的两次重逢——一次是画像(辨认出了两人共同的记忆),一次是本人(相见却又无比遥远,同时又因为音乐彼此连接),又呼应了影片主要情节。实在是工整又精致,感人至深。

结尾处的凝视,恐怕是维瓦尔第的音乐在电影中被用得最为催人泪下的一次。


金摄影机奖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我们的母亲/Nuestras Madres

导演:César Díaz(危地马拉)


鲜为人知的、关于危地马拉历史上极为惨烈的大屠杀题材,讲述在法医鉴证科工作的埃内斯托试图在对委内瑞拉大屠杀的调查和审判时期,寻找自己游击队员父亲遗骨的故事。不过已经移民比利时的导演的处理实在是有些平庸了。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这类题材近年的《遗忘诗行》(智利)和《无名》(秘鲁)都做得特别好,尤其《无名》,几乎是同样的故事,但是戏剧冲突和心理惊悚感都做得很好。


「一种关注」获奖名单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戛纳当地25日20:30,「一种关注」单元颁出了各项奖项。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在国内豪取3亿票房导演(《何以为家》)、去年的评审团奖获得者娜丁·拉巴基(Nadine Labaki)率领的五人评审团一口气表彰了19部入围影片中的7部。奖项分配如下:

一种关注大奖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看不见的女人/A Vida Invisível de Eurídice Gusmão

巴西

导演:卡里姆·埃诺兹

评审团大奖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大火将至/O Que Arde

西班牙

导演:奥利维尔·拉克谢

最佳演员奖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齐雅拉·马斯楚安尼 Chiara Mastroianni

《212号房间》,法国

最佳导演奖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瘦人/ Dylda / Beanpole

康捷米尔·巴拉戈夫,俄罗斯

评审团特别奖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自由/Liberté

阿尔伯特·塞拉,西班牙

评审团「心灵震撼」奖(并列)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兄弟的女人

莫妮亚·肖克里,加拿大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爬坡人生

Michael Covino,美国

评审团特别提及奖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贞德/Jeanne

布鲁诺·杜蒙,法国


这个评奖结果显然是娜丁·拉巴基一手主导的,作为情节剧和煽情高手,一路哭倒戛纳评审团、入围奥斯卡、感动世界上亿观众的《迦百农/何以为家》的导演,选出一部「都是你们这些臭男人害的我」的女性情节剧再正常不过了。

《大火将至》有着相当高的技术难度,以及混合真实与虚构创作手法,借真实山火的景来结构故事。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来自西班牙的《大火将至》

入围的名导奥诺雷、塞拉、杜蒙、巴拉戈夫各有收获,尤其是还给杜蒙发了个特别提及(有证书哦),杜蒙还挺高兴地上台了,并且跟福茂握了手……

最后则是娜丁·拉巴基特别提到19部入围影片中有9部处女作(但只有6部有金摄影机资格,不知道什么情况……),最终颁发了一个不知道是什么鬼的「心灵震撼」奖给两部处女作。

明年见!


戛纳闭幕,韩国电影终凭这部爆款创造了历史

本文首发于奇遇电影:cinematik

欢迎关注奇遇电影,解锁更多影视干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