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华夏的“黄帝纪年”

黄帝纪元是中国清朝末期革命派使用的纪元。黄帝纪元基于史书中的黄帝,他被认为是中国人的祖先。

从文化与精神层面上看,一个国家走上现代化的历程,必须打点它的精神行装,这种"精神"也必须是"民族"的。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将无法走好现代化的道路。没有"没有传统的现代化",假定所有的精神全然是外国的,将因失去民族的自尊自信,被排斥于世界之林。

章太炎在20世纪初就意识到"全盘欧化"的危害,就责成中国人认识建立民族文化的重要,并作了许多切实的努力,所以我们说他对中国文化建设有很大的贡献。章太炎将国粹作联系思考,认为阐发国粹,弘扬国光,要作的最大的工作是重视中国的历史。他对经学延续与发展没有说太多的话,恰将最大的希望寄托于史学的进步,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了国粹史学。应该说20世纪中国民族史学的最初形成与章太炎发端的国粹史学关系密切。日后中国民族史学逐成壮阔之势,国粹史学恰为其源头之水。

在章太炎对中国文化作正面肯定的同时,刘师培也对传统表示温存,通过实证史学的实践,成为著名的国粹史家,他明确将史学作为鼓动民族革命的号角干戈。刘早年是一个激烈的反满革命派,与章太炎交往,且与孙中山有密切关系,参加过蔡元培的军国民会、暗杀团。清光绪29年(1903年),革命党人刘师培为了表示与清廷势不两立,在《国民日日报》发表"黄帝纪年论",反对年号制,同时也反对康有为等变法派主张的孔子纪年。他写过《黄帝纪年论》、《攘书》、《论激烈的好处》 等论文,宣传"排满革命"的民族文化思想。这时他手中的精神"武器",是传统的"攘夷"思想。《攘书》(1903年)开首便说,"攘,《说文》云,推也","吾谓攘字从襄得声,辟土怀远为襄。故攘字即为攘夷之攘。今攘书之义取此。" 他又说,"豕韦之系世秉麟经,我生不辰,建虏横行,鉴于前言,扶植人极,炎黄有灵,实凭实式。黄帝降生四千六百十四年十二月,刘光汉识。"刘师培主张把黄帝诞生的那一年作为纪元元年,光绪29年岁次癸卯是黄帝纪元4614年。刘坚持黄帝纪年:凡是一个民族必须追溯其起源。中华民族之祖是黄帝,应以黄帝纪年。刘的思想存着一份爱国热忱,故对未来之中国抱着殷切的希望。他说:"吾远测中国之前途,逆料中国民族之未来,吾惟有乐观","则中国之在二十世纪必醒,醒必霸天下"他还说:"中国其既醒乎,则必尽复侵地,北尽西伯利亚,南尽于海。建强大之海军,以复南洋群岛中国固有之殖民地。迁都于陕西,以陆军略欧罗巴,而澳美最后亡。""既醒之后,百艺俱兴,科学极盛,发明日富,今世界极盛之英德美不足与比也。"

黄帝纪年是以黄帝降生之年为元年,但黄帝是哪一年降生的,在文献上没有明确的记载,这是当时同盟会创办的《民报》采用的黄帝纪年则是根据宋人邵雍和晋人皇甫谧之说推断出来的。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为首革命派的杂志采用了黄帝纪元。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采用黄帝纪元,各省政府也跟着使用。不过,在建立共和政府的讨论中,黄帝纪元被认为是基于帝王的纪年法,这与民主共和的精神不相称。

孙文(即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发布《改历改元通电》规定:"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于是宣布将黄帝纪元4609年辛亥11月13日(1912年1月1日)作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但与黄帝纪年同用。因为辛亥年是干支的第48位,根据历史记载往上面数76次干支,就得到干支纪年的元年,也就是黄帝创制干支纪年之时,即黄帝历创于公元前2697年。这个算法也是与史书得出的结果一致。后人用2697或4609推算黄帝历。4609减去2697,即公元1912年(春节前)。西元2016年是黄帝纪元4714年丙申猴年。

黄帝纪年是根据黄帝历和天干地支以及帝王世系表推算的华夏人文始祖黄帝即位以及创制历法的时间为华夏纪年元年的纪年方式。因为干支纪年是从黄帝开始的。历史典籍记载黄帝时代的大臣大挠"深五行之情,占年纲所建,于是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干支相配以成六旬。"西元前2697年是干支纪年的开始。华夏族是最早创制历法的三大民族之一。

为了有利于将来的全球化,黄帝纪年简称'开元',西元2017年就是开元4714年,相关记载汉代史书《汉书·律历制上》就记载了先朝的古六历,即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

《汉书·律历制上》"故自殷周,皆创业改制,咸正历纪,服色从之,顺其时气,以应天道。三代既没,五伯之末史官丧纪,畴人子弟分散,或在夷狄,故其所记,有黄帝、颛顼、夏、殷、周及鲁历……传黄帝调律历,汉元年以来用之……案汉元年不用黄帝调历,寿王非汉历,逆天道,非所宜言,大不敬。"

《后汉书·律历中》也有"逵论曰:"太初历冬至日在牵牛初者,牵牛中星也。古黄帝、夏、殷、周、鲁冬至日在建星,建星即今斗星也……案历法,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凡六家,各自有元。光、晃所据,则殷历元也。"以及《律历下》有"论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之分尚矣,乃有皇牺。皇牺之有天下也,未有书计。历载弥久,暨於黄帝,班示文章,重黎记注,象应著名,始终相验,准度追元,乃立历数。天难谌斯,是以五、三迄于来今,各有改作,不通用。故黄帝造历,元起辛卯,而颛顼用乙卯,虞用戊午,夏用丙寅,殷用甲寅,周用丁巳,鲁用庚子。"

《尚书·周书》"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亦敢殄戮用乂民,若有功。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於天下,越王显。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历年,式勿替有殷历年。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

就连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三代世表》里也写到:"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并在《史记·历书》云:"太史公曰: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馀,于是有天地神只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汉代《大戴礼记·五帝德》云:"黄帝黼黻衣,大带黼裳,乘龙扆云,以顺天地之纪,幽明之故,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故教化淳鸟兽昆虫,历离日月星辰。"

古六历不仅在史书上有记载,考古文物也有证实。1972年山东省临沂市出土的银雀山汉简就详细记载了颛顼历。所以黄帝历是真实存在过的,也是汉字史书记载能够从未中断的原因。

从古代起,每个朝代都要"立正朔"。夏朝时,以冬至月为正月,按干支记年法是第一个月,即"子"月;商朝改正朔,推后一月,周朝又改正朔,又推后一月,汉朝定立太初历,以后每朝虽然仍然立正朔,但民间不再改变,始终以正月为新年,但"子"月仍然维持在11月。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2697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天干最晚在夏朝已经开始,明显的证据是夏朝后期有帝王叫做孔甲、胤甲。另外考古发现在商朝后期帝王帝乙时的一块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当时的日历。这也说明在商朝时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日了。根据考证,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曾发生一次日食。这是中国使用干支纪日的比较确切的证据。

但是正式将这十个符号命名为天干应该与地支有关:干为主干,支为分支,两个相对的命名应当是一起出现的。华夏用这六十对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这就是干支纪法。

干支法在中国古代一直使用,从未间断。虽然后来中国帝王们使用的是在位年号纪年法,但天干地支纪年从来没有放弃使用,因此天干地支就可以为推算黄帝创制历法的时间提供参考。

更重要的是,关于历法《周髀算经》里有:"阴阳之数,日月之法。十九岁为一章。四章为一蔀,七十六岁。二十蔀为一遂,遂千五百二十岁。三遂为一首,首四千五百六十岁。七首为一极,极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生数皆终,万物复始。天以更元,作纪历。"黄帝纪年这个概念虽然一直没有提出,但实际上黄帝纪年已经存在了几千年。

版权声明:文章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欢迎交流,投稿,无稿费,3000——5000字为宜,若可以,可附带个人简介,照片。)

掌柜:小明(微信号:mgzt-x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