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幼儿园毕业到小学一年级,仅相隔短短两三个月,但却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幼儿园与小学是邻近的教育阶段,但是这两种教育模式却大不相同,包含着一系列中大道转折和变化。幼儿园是以游戏和快乐的活动为主,而小学则是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要求和规范,这就使初入学的孩子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情况,很多家长为此非常焦虑,但之中种种现象,也有很多家长不以为然。

很多小学和幼儿园之间对衔接工作不重视,少沟通。许多幼儿教师不知道小学一年级的具体教学要求, 有的盲目拔高,有的不做准备。有些学前班、幼儿园不顾政策规定,幼儿园小学化,不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盲目进行拼音、识字教学。教学方法又与小学不一致,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以许多小学教师不懂得使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对小学生家庭作业有置不当,错别字动辄重抄10遍、20通,而6岁左右儿童手腕、手指骨化过程尚末完成,小肌肉发育成熟迟缓,加上平时手的操作练习缺乏,使孩子感到书写特别困难,加上记忆又不够精确,有些孩子因错字订正直到深夜不能完成,以致全家总动员来协助抄写作业,有的孩子边哭边写,心情烦躁,越写越丑,越写越错,对学习产生反感和恐惧。

很多家长把幼小衔接看作是单纯的物质准备和知识准备。有的家长说:“我已经教孩子认识200多汉字了,还要做什么准备?”有的家长把小学教材提前教学,认为这样做就不会输在起跑线上。结果孩子识字不少,却不知道笔划名称,握笔姿势不对,笔顺不规范,虽然学了20以内加减,却对10以内数概念还弄不清,全靠搬手指,速度慢,错误多。不少家长还吓唬孩子:“现在(暑假)让你多玩玩。上了小学,你就再没时间玩了。”“小学老师管得可严啦!”再加上孩子耳闻目睹邻居家学习成绩不佳的大孩子遭受打骂的事实。在一些孩子心里过早地形成了 “上学累,老师凶,读书苦”的恐惧、厌学心理。事实上,提前学习小学的教学内容而不循序渐进,常形成“夹生饭”。孩子进入小学后自以为:“这些我都知道”“这些我已经会了”,对学习失去了好奇心和新鲜感。教师讲解听不进去,做小动作,随便下座位或说话,注意力难以集中,不良学习习惯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付出沉重代价。家长急于求成,反而使儿童求知兴趣下降,学习动力不强,缺乏上进心。有些家长比孩子还紧张,到处询问哪里有幼小衔街接培训班,却忽视了培养子女良好的心理品质、生活、学习习惯和基本的学习能力。一般来说, 如果孩子学习有热情、有自信,具有一定的自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入学后就能较好地适应小学的新环境、新要求。

由于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小学教师多半偏重教学技能、教学内容的研究,很少研究本班学生的心理动态、情感特点、兴趣爱好和困难所在。有两种儿童使一年级教师感到头痛:一种是个性内向,沉默退缩而学习能力较弱、表达能力较差,上课不能完全听懂的儿童,他们需要具体的学习指导和耐心帮助;另一种是个性活泼好动,和同伴相处鲁莽冲动,纠纷多, 上课小动作不断,遵守纪律较差,自制能力不足的儿童。他们或贪玩忘记学习,作业经常缺漏,或在课堂上侵犯、攻击同伴。

家庭和学校的相互理解配合不够。部分家庭过度保护和娇宠孩子,使之入小学后在适应新环境上困难较大,反应较强烈。他们一般任性、娇气、依赖、自我中心和生活自理能力差,比其他同学更感觉学习负担,表现为精神疲劳、消瘦、瞌睡,性格比过去退缩。他们不会打扫整理教室,做值日生常需家人帮助;不会独立整理书包,时常遗失学习用品或课本、作业本;在集合排队、晨操和体育训练等集体活动时因动作迟缓,遭到同伴讥笑、嘲弄。这一切使他们更感苦恼、孤立,更容易产生厌学逃学倾向。为此, 家长要鼓励孩子自立自强,训练其生活能力。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改善同学间的关系,关心他们,减轻其心理压力,提高其自信心和成功感。

为了帮助孩子从幼儿园顺利过度到小学,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尤为重要。

孩子从幼儿园入小学面临种种问题和挑战:

1、社会期望显著提高,学习要求迅速升级。

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相对自由,富有趣味性。一个班有两位教师负责教育活动,教学活动的内容往往取材于周围环境中有教育价值的事物,教学方法渗透在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中,孩子不会感到厌倦、紧张、苦恼。学习过程中没有考核,没有压力,孩子在学习时责任感较弱,兴趣性、自主性较强。

小学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活动形式,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科书进行系统教学。一年级的课程设置有语文、数学、常识、思想品德、音乐、体育、美术等,学习内容从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一年级小学生必须面对多种科目和不同的教师。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带有强制感、责任感,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要学习不关心、不感兴趣的内容。小学生要按要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完成作业,参加考试。学校实行升留级制度,学习成绩以分数或等级衡量,成绩的优劣会受到周围人们的评价和奖惩。这些都必然引起儿童的紧张、恐惧并感到压力。

2、生活制度很大改变,学习负担突然加重。

幼儿园的各项活动注重动静交替,教学活动每次30分钟左右,全天上课时间不超过1个半小时,其他时间以游戏或区域性自选活动为主,三餐两点,午睡2小时。

小学生除早读早操外,上午上课3-4节,下午1-2节。课间休息10-15分钟,孩子才有选择活动的自由。放学后游戏时间也很短,午睡得不到保证,上午、下午的点心全取消。

据上海市闸北区幼教工作者对40名大班孩子和40名一年级小学生进行的24小时跟踪观察记录,大班的孩子入小学一年级后,紧张的智力活动骤然增加,睡眠时间、轻松自由的智力活动时间大大减少,神经系统负担加重,使孩子在开学初期感到疲劳,有的上课打瞌睡,面容消瘦,体重下降;有的学习兴趣下降,上课不适应,注意力难集中,作业难以完成。两者对比见下表:

3、人际关系需重新适应,学习环境完全改观,幼儿园每班有两位专职教师,还有保育员。他们全天参加孩子的游戏、散步、观察、娱乐、日常生活等各项活动,对孩子的冷暖、饮食、睡眠、如厕、清洁卫生等各个方面都关怀备至,个别安抚、交谈的机会较多,师生之间亲密融洽。孩子在成人的照料下生活,总是充满了安全感、亲切感和依恋感,即使在游戏或学习活动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都可以随时向保教人员求助或提问。

在小学里,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重视完成各科教学大纲,注意教材进度、作业批改以及课堂纪律,较少关注学生生活和情绪变化。课间活动、课后值日、评价同学或收发作业本等常由教师指导学生干部组织安排。教师与儿童的交往,主要在课堂上、集体中,除班干部和发生特殊问题的学生外,师生个别接触的机会很少。课间游戏时间教师不来指导,同伴纠纷靠个人自行解决。如果忘记了作业本,忽视如厕,往往造成极其狼狈的后果。有些教师态度严肃,课堂纪律严格,斥责、批评严厉,这些也增加了儿童在适应中与教师的心理距离,感到压抑和生疏。特别是原来兴趣相投和相亲相爱的小朋友可能分别去了别的小学,多数新同学互相间既不了解又不友好。个别学习好、能力强的儿童会很快在班上重新具有号召力,而学习成绩和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经常需要找教师同学求助的儿童会被同伴忽视、冷落。一此心理柔弱、 比较内向的儿童更会因好友离散而感到失落、孤寂。他们对严厉的教师和其他幼儿园来的儿童退缩、观望,对课堂提问紧张、焦虑、害怕失败,不敢举手。有的儿童学习遇到困难不敢告诉教师、父母,以致终日惶恐,甚至想逃学。

与此同时,学习与生活环境也有很大改变:幼儿园的活动室般布置得美观、生动,有自然角、图书架、结构游戏区、玩具柜和优秀作品展示台等,供儿童观察、游戏、劳动、娱乐之用。美丽新颖的墙饰可以随季节而变化,由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反映出全班共同关注的主题活动。而小学一年级的教室多数只有黑板和桌椅、开水桶和打扫工具,座位固定,没有玩具、图书和其他设备,对儿童缺乏吸引力。场地上的运动器械,电脑室、音乐室等多半是全校合用,低年级享用的机会较少。

4、教育内容不断扩展,教学方法脱节。

幼儿园从儿童具体形象的思维特征出发,教师常用教具、学具和游戏化的方法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丰富儿童的感知、语言和操作活动,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独立思考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小学则以学习书面知识为主,强调抽象逻辑思维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重视读、写、算的基本训练。以一年级第一学期为例:语文要求能准确的读、写拼音字母,拼音认生字、查字典,能流利而有表情的朗读、背诵课文,工整而笔顺准确地默写生字;算术要求学会20以内的加减,懂得解应用题、编应用题,培养一定的计算技能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要在较短时间内把孩子的思维方式从具体形象为主过被到抽余逻料为主,语言方面从口语为主过渡到书面语言为主,需要教师家长合理地引导,使孩子通过反复的操作、练习,加快理解、消化。这绝不是单调机械的记忆训练所能替代的。有些一年级教师偏重语言解释、 说理,过早地忽视学生的感知与操作过程,忽视形象化、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既不利于儿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学习内容的真正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适应的困难。

一般来讲,刚进小学一年级的儿童看到校舍整齐,操场宽广,各种设施比幼儿园新奇,总是充满当小学生的光荣和自豪,愿意为完成这一新角色而努力,更容易为教师给予的赞赏、鼓励语言和优秀评分而激动,体验到自己在成长,在进步。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如果教学要求超越了儿童的实际能力,过多的挫败感就会伤害儿童的自尊与自信。据调查,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低年级的语文、数学不及格人数从5%到12%,其中农村多于城市,男生多于女生,数学学习困难者多于语文学习困难者,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感受挫败多于从学前教育机构毕业的儿童。

为此,我们要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孩子上小学需要较好的体质、耐力、抵抗力和动作协调能力,这样才能承担紧张的脑力劳动和独立完成作业。在幼儿园阶段要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和营养,积极锻炼身体,使孩子的体能正常、体质加强;要保护和训练孩子的感官和感觉能力,充分锻炼他们的小肌肉的动作能力;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训练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进餐、如厕、游戏、整理学习用品、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等。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体验在学习中的乐趣,在入小学时能较快适应小学的学习方式;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孩子逐步学会自理生活,自主学习。

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个性品质,帮助孩子较好地适应新环境和新事物。引导孩子保持愉快的情绪,会与人友好相处,乐于与人合作与分享;在游戏和劳动中态度积极认真,愿意承担一定的任务,遇到挫折和困难也能有始有终,坚持完成任务;学习遵守纪律,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文明礼貌的行为,有一定的是非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这些品质会帮助孩子尽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当孩子到了大班阶段,更要做好专门的入学准备工作:

1、培养孩子向往小学学习的感情和态度

大班儿童对小学生活有向往,往往会希望自己快长大,当一名光荣的小学生和少先队员,但是他们并不真正懂得入小学后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只是羡慕小学生的新书包、新文具,穿校服、戴红领巾等。这种入学愿望虽然幼稚,但给家长、教师提供了教育引导的契机。教师、家长应顺水推舟地鼓励孩子努力学习,向孩子介绍小学生学习和生活,各种行为规则等,借助故事帮助孩子了解小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明确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2、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培养责任感

帮助孩子把学习和游戏分开,提出一些学习任务,要求孩子独立完成,如背诵儿歌、复述故事、练习书写自己的名字和10个数字,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项任务等。

3、锻炼意志,培养自制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孩子入小学之后要担负起紧张的学习任务,要能在课堂中集中注意,不做小动作,这需要从幼儿园就开始有意识地锻炼意志,培养自制力,孩子能做的事尽量让他们独立去做,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4、家长积极与幼儿园、小学做好交流、沟通。

“幼小衔接”问题涉及家庭、教育机构,并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能够帮助孩子逐步学会独立的生活与学习,使孩子入小学后能较快地适应新生活,减少因两种教育的差异给孩子身心带来负面影响,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