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也在用他们认为尽责的方式抚养着一个又一个的孩子,尽管在他们的意识里,男孩只是意味着家里多了一个劳力,女孩只是到了合适的年龄可以收到一笔嫁妆来维持家计的手段,但他们并不觉得有什么错,因为他们也是这样过来的。看到这里时,也很难让人去指责扎因的父母不负责任或者自私自利,因为他们也是这样活着,在“这狗屎一样的生活”当中如同蝼蚁一般的活着。

在《复联4》席卷中国票房的同一有一部如同纪录片一般的电影在《复联4》的重重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成功破亿。这部电影被称为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一次胜利。

无论被冠以什么样的荣誉都是不同群体对电影观感的一种体现。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苦难超出我们的承受力时,只能漠然

当生活的苦难大于人的承受力时,人只能漠然面对……

整个电影是基于黎巴嫩难民扎因一家的真实生活经历为背景的。电影呈现出扎因对生活的艰辛和苦难表现出超出同龄人的麻木和冷漠是那样的刺痛人生。讲真,做为从边疆小镇走出来的我,也自认为看过了太多的社会底层生活的挣扎和无奈,但是看到扎因坐在摩天轮上面无表情的看着高空中城市的一种别样的安宁,那种感觉是那样的扎心,甚至能体会到面无表情上对这生活的绝望与无助……,而承受这一切的是一个仅十来岁的孩子。当生活的苦难大于人的承受力时,人只能漠然面对,若不如此,根本没有活到第二天的勇气。

整部电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扎因大多数的时候都是面无表情的,他的眼泪只为他的妹妹和那个他实在无力照顾下被迫卖掉的“弟弟”。两次无助的哭泣,都是因为无力照顾自己想要照顾的人而流下。扎因在那样的生活,那样的环境下,依然想要尽力的照顾自己在乎的人,但他毕竟也只是个孩子而已!生活常常会把我们逼成自己最不愿意成为的样子!

生而为人,何心为人

“狗屎一样的生活”能磨灭和消耗掉的……

当扎因因为回家取自己的证件时,才知道自己根本没有任何的身份和证件时,当他的母亲劝慰他,虽然他失去了妹妹,但还可以得到其它——扎因的母亲又怀孕了!他终于愤怒的将自己的父母告上了法庭,起诉的理由就是:他们生下了他!这是一个多么无奈的理由,扎因也许并不是怨恨自己的父母,他只是想用自己的方式让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了。当他在法庭上控诉着“这狗屎的生活”时,控诉他的父母养不起还要生那么多孩子时,他的父母却丝毫不理解扎因的愤怒所为何来?因为,他们也是这样过来的!

是啊,他们也是这样过来的!看到这里时,也很难让人去指责扎因的父母不负责任或者自私自利,因为他们也是这样活着,在“这狗屎一样的生活”当中如同蝼蚁一般的活着!他们也在用他们认为尽责的方式抚养着一个又一个的孩子,尽管在他们的意识里,男孩只是意味着家里多了一个劳力,女孩只是到了合适的年龄可以收到一笔嫁妆来维持家计的手段,但他们并不觉得有什么错,因为他们也是这样过来的。其实,在中国的偏远农村,也有类似的现象,你可以愤怒,可以怒其不争,可以唾弃,但真的很难怪他们,因为这是他们仅仅能看到能感受到的生活方式!就如同扎因的父母,也流着眼泪说:他们也在努力的养活着孩子,努力的维持着这个家!一切都仅仅是“这狗屎的生活”……

我也存在

身份认同——人的基本认知

整部影片中,扎因只露出了一次笑容!最后扎因拍身份照时终于露出了一个十几岁孩童应有的笑容,那样的纯净那样的美好!可以正是这样的笑容,让整部影片更显得无比扎心,在我们的认知当中,身份证明是如此平常之事,是到了法定年龄就会水到渠成的事,但是在扎因的世界里,却是他唯一能让他感觉到他在这个世界,在别人眼中是真实存在的东西!

追求身份的认同感是人的基本认知之一,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在不同的群体、不同环境、不同年龄段获得不同的身份认同。不同的身份认同,会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身份,也能让自己明白自己的责任所在!比如说,儿子,父亲,同学,学生,商人,大官……这些就是人们在不同环境、群体和年龄段时的不同的身份认同!可以说人一生就是在追求不同的身份认同感,而这一切的基础是——首先,你要存在于所处的社会结构当中!

我想这就是扎因最后为什么能发自内心的笑一次,因为他向社会和人群证明了他是存在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