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浦口区顶山街道的一处破旧楼房里,万俊像往常一样在自己的仓库里忙活着。11年前他开始收藏老物件,至今已超过一万余件。他收集的玩意儿缺乏艺术价值,其实还称不上是“收藏”,很多都是被别人丢弃的、完全不在意的东西,他甚至自嘲自己是“收破烂的”。

70年代末出生的万俊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声乐表演专业,毕业之后的零碎时间里却迷上了收集旧货。2011年他辞了年薪10多万的广告企划工作,把全部时间都用来搞收藏,迄今为止共收藏一万多件老物件。这七八年来,从一开始跑南京朝天宫凌晨的“鬼市”,再到混迹于各个旧货市场、拆迁现场,就像大浪淘沙一样寻找旧物。淘到的一些明清家具,他还要特地送到杭州、东阳等地,找到传统手艺师傅去修复。

南京老城南拆迁时,他常常天不亮就去转拆迁工地,跟着各个收旧货的小老板在垃圾堆里扒翻。深夜灰头土脸一身泥回来,仔细地在灯下清洗、整理、登记。看到好多老门牌、老物件被漫不经心地扔在垃圾堆里,他心疼地说:“箍桶巷、评事街、马台街……这些门牌是绝对的南京符号,别的地方肯定找不着。”

他收藏的东西虽然大多是平常的旧物,但平常之中蕴含着美。旧物里有美学,从另外一种层面看它是美好的,有中国人的公共记忆。什么叫城市符号?就是这个城市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旧物件里面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万俊如此解释。万俊的理想是,老物件应该拥有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故事。希望有一天,南京这个城市里能有一个开放的“文化客厅”,使这些历史符号和记忆,能在展厅里经常同社会大众见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