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岁留学日本就读成城中学,四年后毕业归国,考入南洋大学(今交通大学前身)电机系,课余兼修古文,尝以文字见知于校长唐文治(蔚芝),后即改攻文学。这部《公羊家哲学》在装帧上不但采取了蓝布函、骨别子、线装本等传统技艺,更采用了刚创制不久的“聚珍仿宋版”铅活字印刷,读之令人悦目难忘。

陈柱(1890——1944),字柱尊,号守玄,广西北流人。十岁留学日本就读成城中学,四年后毕业归国,考入南洋大学(今交通大学前身)电机系,课余兼修古文,尝以文字见知于校长唐文治(蔚芝),后即改攻文学。学成后,初任“广西省立梧州中学”校长,时年仅25岁。在该校任校长六年。1921 年,应唐文治之聘,赶任无锡国专教授。1924 年任大夏大学教授国学系主任。次年起又兼任暨南大学、光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28 年起任交通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在交大任职期间,除参加南社外,还参加中华学艺社、新中国建设学会,主辑《学艺杂志》《国学杂志》、《学术世界》等期刊。平生著述甚丰,据统计其著述有92部,诗作不下万首,现存诗集有印本(待焚诗稿》两种版本共10卷。

以上是“第三陈"的基本履历。92部著述与一万首诗作,给人“著作等身”的惊诧赞叹的同时,恐怕也让人对这些著述的学术定位产生疑感。这位年寿54岁的陈先生,就算从20岁开始专事著作,也得以几乎每年三部的速度才能符合上述统计数据。其著作的速度与数量,皆是惊人的;那么,他究竟写了些什么内容?是旧学还是新学,是国学还是文学?

陈氏学术生涯中,重要的定格之年乃是1929年。那一年,他39岁。这一年,他为暨南大学诸生讲授(庄子》。他的讲义《庄子内篇学》在当年即由中国学术讨论社出版。紧接着,《陈柱尊丛书》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共43种:

而这些,由经年积累的学术心得与治学底气,在1929年如火山一般,喷发了。当年10月,有部装帧别致:非完全出于其线装本、一函两册的古色古香;还有在其古色古香的外观之下,现代印刷技术最新成果的运用。这部《公羊家哲学》在装帧上不但采取了蓝布函、骨别子、线装本等传统技艺,更采用了刚创制不久的“聚珍仿宋版”铅活字印刷,读之令人悦目难忘。

聚珍仿宋版的字

“聚珍仿宋版”所采用的铅字及版式,并非普通的宋体或楷体铅字版式,而是中国第一个获国家认可的, 有自己版权的字体发明者和使用者。

中华书局用“聚珍仿宋版”校印的《四部备要》大型古籍整理丛书,在此后十年间陆续印制出版,并风行大江南北。而正这个节骨眼上,中华书局在赶工抢工印制《四部备要》的紧张工期之内,却腾出模具、挪用人力,为陈氏精心印制了一部《公羊家哲学》,可谓意味深长。一书两册,当时定价一块大洋,书价也可谓不菲:这不禁让人对其好奇之心倍增,这部书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