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夏天还没来。

但是对一部分人来说,音乐节就是夏天。夏天就是燃,就是躁,似乎没有什么比音乐节的现场更燃更燥的事儿了。

当然,燃与燥的前提是,整体的氛围有摇滚加持。

这个五一,马上又能在朋友圈看完迷笛和草莓音乐节的刷屏直播了。

那天与两个朋友谈到,最讨厌音乐节的什么行为?

一个朋友开始了疯狂吐槽模式:

最讨厌傻逼跟唱的,是说那种非全场大合唱的情况,也要扯着破锣嗓子欲与原唱试比高的人。自己想唱可以去Ktv包间或者任何私人空间唱,唱到地老天荒撕心裂肺都ok,但是去音乐节,前后左右的人都要听的啊。

而且有些人一年就来一次音乐节,就想录个小视频发朋友圈,即使别人就录个10s,也不想全是你的嚎叫声吧。

真想冲上台把歌手的话筒抢下来,塞进身边那个瞎xx唱的人的嘴里。

另一个朋友只在前年去过南京森林音乐节,觉得现场气氛还是很好的,认为去现场点,要不就去追星,要不就去享受音乐,都挺好。

但是看新闻里有说去现场找妹子的强撩的,甚至说是骚扰吧,很服气,不是现场稍微躁动,人张牙舞爪你就觉得大家都想向你张开怀抱似的,觉得音乐节的环境就是被这些人给带坏了,女性朋友最好能结伴前往观看,好好享受音乐吧,剩下的欲望别处安排一下可好?

好吧,这种话题免不了吐槽。但我真想吐槽的,是音乐节表面看不到的,但也与音乐节有关的事情。

我很讨厌那些,在音乐节结束后,回去在歌曲下面跟风写“寻人启事”的行为。

记得去年听完简单生活节,意犹未尽,回去继续听那些歌,看到评论区全是寻人的。

比如,“今天站我旁边穿蓝色格子衬衫的男孩,你昂头呐喊的样子很迷人,如果你看到这条留言……”

还有很多人,会加上这么一句“如果你没看到,就当我们没有见过”。

需要明确一点,在这种评论的地方,我们的评论,有时候不是给自己看的,而是给别人看的。

千篇一律的寻人,其实表达的,并不是真心。如果你真的想认识身边的陌生人,你会鼓起勇气说话,而不是躲在评论区做梦。

我们总在说,网络放大了人性的邪恶,躲在键盘后面的喷子比比皆是。但我们忽略了一点,网络也放大了人们的无聊。

《请回答1988》中,正焕始终不肯像喜欢的德善表白,于是最终失去了她,他说,“可是命运、还有时机,不是找上门来的偶然……是我们所做的许许多多的迫切选择所成就的一个个瞬间。让人讨厌的不是那时的红绿灯、也不是时机,而是我数不清的犹豫。”

我不是要怂恿每个人“择日不如撞日”一般一吐而快,表露心声,我只是觉得,现实中不肯说出口的,大多不够重要。

当觉得这些不重要,就不必跟风在评论区寻人,这让人生厌。

微互动

#你最讨厌音乐节的什么行为#

end.

关注微音乐

带你去看更多的可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