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

几年前,我举目无亲地来到了北京。那时候我只有一个感情还不稳定的男朋友,随时可能会分手再见把我扫地出门。那时候的我刚做了两年老师,习惯了课堂上一言九鼎的威严,习惯了年长我一轮的家长们俯首帖耳得从我这里接受任务,习惯了熟悉的家乡每一条街道的味道,突然间一切归零,抱着简历,脸贴着地铁门,狼狈地流窜于中关村到八角游乐园的地铁站。

那时候的我,背水一战。前有新工作的压力,后有来自家庭的质疑,一不小心就会滚下万丈深渊将自尊碾落成泥,可是我对自己说:

“输便输一程,赢可赢一生。”

带着一些赌气,我开始经历各种各样无法想象的困难和场景,第一次自己做周日的电影院包场活动,我兴致勃勃地送了一些亲友票,呼朋引伴,却不好意思麻烦同事陪我加班。结果活动当天送易拉宝的师傅被堵在一公里之外的马路上,我的朋友们飞奔过去扛了回来,气喘吁吁,终于赶在了电影开场前。等手忙脚乱地帮我忙活完入场观众,电影已经放映了一大半。

于是,我们索性去吃了一顿火锅,吃着吃着,我的眼泪一颗颗掉在了油碟里,害得服务员给我换了一碗又一碗。

那时我刚入行一个月,顺利完成了当月最大的专题营销活动。更多的大项目,接连到了我的手上,半年后,我就开始有了自己的项目和团队,开始陆续接到了行业沙龙演讲的机会。

又过了一年,我就写了那本《全栈市场人》。

去做一个敢于随时归零的人

上市三个月加印了5次,并为我带来了大量商业合作机会

在我的新项目发布会后,我结束完拍拍屁股准备回家,供应商打电话来问我珩架到哪里去了,我被问得眼前一黑。一问被服务员卖给了收废品的。于是大晚上别人在吃庆功宴时,我在方圆三公里的废品回收站一家一家地找,灰头土脸,狼狈不堪。那一天,在送回了珩架之后我站在簋街路口,望着成群结伴来吃小龙虾的人,愣愣地发了一晚上呆。

一块珩架,要赔两千块钱,那时候的我,丢不起。

而今天的我,可以笑着跟我的编辑说,我的书你尽管放开了去推,费用不够的我来兜。

去做一个敢于随时归零的人

南下

一个秋天,我男朋友的公司突然裁员了,下午被HR谈话,第二天就不用再去了。20层楼的畅游大厦,裁完只有几层楼还亮着灯,连负责裁员的人事部门都被裁了一大半。那时恰逢我的北京居住证办不下来,我对他说:北京虽然互联网资源丰富,但是咱们也积累够了,机会再多,我们需要的也无非就是一两份饭碗罢了。不如降纬攻击,去上海,去深圳,去杭州,去做互联网+,去做游戏,去做离实业更近的地方。互联网的泡沫,该碎了。

果然,我们前脚刚走,周围的创业公司一家接一家的倒闭,补贴大战偃旗息鼓,某些电商的新用户的流量获取高达500块人均,热钱纷纷涌入头部独角兽,赢家通吃的垄断格局开始形成,腥风血雨的并购潮此起彼伏,每家公司的市场部预算都越卡越紧,我们听着北京的朋友们的故事,一个个惊心动魄。

而新的城市,同样处处危机四伏。

去做一个敢于随时归零的人

上海人讲究,进了办公室,外套一定要脱下放在衣架上,食物要放在精致的器皿里,下班后是私人生活的空间,外人不得闯入,我习惯了在中关村一双人字拖穿一夏,开始在这里明白颜值和工作成果的审美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

从技术圈跳进文学圈,从java,c++聊到诗词歌赋风花雪月,我的知识体系再一次归零重来,这一次,我从容了许多。

胆量,是练出来的。

前两天,我拿到了我曾经梦寐以求的顶级时尚品牌的合作邀约。

全栈

全栈这个词,一点都不性感。像一个科技宅男,以此作自己技术不精的借口。那时还为此写出了一本书的我,根本不明白天高地厚,水深水浅。当我每一个case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听着甲方满嘴的黑话不知所措,看着自己写出来歪歪扭扭不成形的方案,我难受到无以复加。

那时候我才知道,我以为我毕了业,实际上我连门槛都还没摸到。

我拿着平级的薪水跳进了一个喜欢的新行业,连一个帮我寄快递合同的实习生都没有。领导说你是新人,威信未立,你做点成绩出来我们才好让你带团队,否则也压不住人。我觉得有道理,于是欣然接受。

项目很杂,每一天都要对接很多陌生的新同事。有一天,对接的同事突然把我拉进一个外部合作群,对大家说,以后Lydia会跟进后续的事宜。所谓的事宜,其实是一些细碎的助理的活儿,我抬头一看,合作方是曾经和我聊过运营合伙人岗位的大拿。

那一刻,我硬着头皮,第一次在合作群里没有礼貌得自我介绍,草草交差后就落荒而逃。在线上,一切平淡得毫无波澜,而我的心里,却翻江倒海,仿佛做了一件可耻的事,被游街示众。

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合作方的大拿,压根没有看群聊。但是从那以后,我就把那个矫情的、自负的、任性的自己扔掉了。我让自己再一次归零,所有曾经的光荣和成就,在更专业的圈子里从此不值一提。

浮躁了三年多,我再一次沉寂了下来。没有人知道我去了哪里,没有人知道我在忙什么,我用回了真名,以一个行业新人的姿态,向每一个同事和前辈用心请教。坦然地接受比稿,为实打实的业绩和转化率负责。人生,不就是讲究一个愿赌服输。

去做一个敢于随时归零的人

读者供图

小时候,我看一场益智类答题综艺节目,场上的选手都是二三十岁的行业精英,而有一期的挑战者,竟是一个小学生。这个小朋友在接受主持人询问压力如何的时候耸了耸肩膀,轻松地说道:“赢了光彩,输了自然。”

那一句话,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

每一次,当我在挑战超出我能力和资历的任务时,我都一次又一次的,对自己默念这句话:

“赢了光彩,输了自然。”

我的新书《跨越》现已全网上架,时隔一年,再一次用自己的故事想对每一个渴求蜕变,挣脱泥潭的朋友们说:

跨过来吧,前方有光。

去做一个敢于随时归零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