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口碑至上 将忠诚根植心中——哈尔滨市公安局东莱街派出所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侧记

百姓口碑至上 将忠诚根植心中——哈尔滨市公安局东莱街派出所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侧记

在哈尔滨最具传统风情、最有烟火气的道外区,矗立着一所享誉全国的派出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公安局道外分局东莱街派出所。这个所始建于1946年,从1964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革命化、群众化、战斗化的公安派出所”起,东莱在半个多世纪里先后荣获“人民满意的派出所”、“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等300余项荣誉称号,被辖区群众誉为“百姓之家”。弹指一挥间。面对至高褒奖,东莱街派出所在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指引下,牢牢把握“爱人民、讲奉献、保平安”东莱精神和新时代“枫桥经验”一脉相承的核心要义,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集“党建、平安、服务、维稳”四位一体的融合警务模式,不断拓展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神内涵。

百姓口碑至上 将忠诚根植心中——哈尔滨市公安局东莱街派出所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侧记

百姓口碑至上 将忠诚根植心中——哈尔滨市公安局东莱街派出所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侧记

传承红色基因 高举思想之旗

凝聚力量叫响“政治建警”

作为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的“革命化、群众化、战斗化的公安派出所”,讲忠诚是党性,它镌刻在东莱人的血脉里,融入日常工作中。

半个多世纪以来,东莱街派出所历任班子坚持听党话、跟党走,把所史教育作为全体民警“必修课”和新警从警“第一课”。每名新来民警都要在所领导和老民警带领下走进荣誉室感受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聆听老民警讲述东莱一脉相承、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了解派出所各个不同时期队伍风采和工作亮点。

李希阳是所里年纪最大的民警。年近50的他,皮肤黝黑,憨厚干练。谈到20多年的基层工作,这位“老黄牛”说不感到身心疲惫那是假的。那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他依旧坚守不改初心?老李的回答铿锵有力:“一次次讲述所史故事,一次次回忆从警光辉岁月,在讲述中我被东莱精神打动了。我想是那些我敬重的前辈、难忘的经历,给我永动的力量。那就是东莱人的情怀吧。”

老党员通过组织生活找回了青春活力,新同志“红色一课”感受责任。新同志到东莱街派出所报到,所里会带他们到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尹燕珩老所长的塑像前感受历史,把“人民情怀”的种子种进每一位民警的心中。民警毛琦在入所第一天的笔记中写道:今天,听了所长的介绍,感到肩上沉甸甸的,那是将红色基因血脉传承下去的重任。我觉得有一股力量在涌动,激励着我快速成长,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了解东莱的人都说,在东莱工作过的民警身上有一个规律:只要到了东莱街派出所,他们会自发地被“东莱精神”感染,生发出比原先更优秀的个人特质。党建的强大作用是激励民警奋发有为的内生动力。

2018年4月23日,哈尔滨市新任公安局局长履新第一个工作日的第一站选在了东莱。他要求东莱人再讲东莱故事,制高点上再登高,让东莱红旗高高飘扬。

讲好东莱故事,东莱人首先要讲好东莱事。东莱街派出所依托主题党日组织开展了“我做所史宣讲员”的活动。这些年来东莱典型辈出,动人的事迹举不胜举:老所长尹燕珩“没有党就没有我”的无限忠诚信念、89岁高龄的老所长张子良至今坚持每天抄写党章的动人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个个红色的富矿,通过民警讲述将忠诚潜移默化根植心中。

除了所史文化,派出所还打造了一条“红色长廊”,并对原有的党建活动室进行了改造。新的党建活动室集声、光、电效果于一体,墙上醒目张贴着入党誓词、入警誓词。每一名党员民警在入党纪念日都要在这里庄严宣誓,重温誓词,让其融入一代代东莱人的血脉灵魂。鲜明的主体特色,鲜活的教育载体,融于日常,渗透心中的党建特色活动让东莱声名远播。从2017年东莱街派出所被道外区确定为党建教育活动基地起,系统内外、省内省外慕名前来的学习者络绎不绝,这些都在每时每刻警醒和激励着民警。

东莱街派出所80后民警占大多数。为了强化思想教育、铸牢忠诚警魂,派出所支部委员颇费了一番脑筋。他们围绕发挥党员在党课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设计了有趣味的授课方式和内容,教育形式民警自己选,模糊认识民警自己辩,思想扣子让民警自己解。日前,在派出所的党建室内进行了一堂别具新意的“微党课”,一名年轻的党员民警正结合拍摄的微视频交流自己对党建工作的认识。党员民警走上前台唱“主角”,上党课、讲业务、谈体会,这些80后民警心悦诚服接受教育,效果非常好。

东莱以党建为统领走出一条传承红色基因、打牢党支部的特色党建道路,确保了队伍的绝对忠诚,民警队伍实现了55年零违纪。派出所党支部21次获评公安部、省级以上表彰奖励。

东莱街派出所还把党建的触角延伸到所外,大力开展“党员结对帮”活动,通过“多帮一”“一帮多”,让党员民警与困难家庭、困难儿童、孤寡老人结对帮建,增进群众对党的支持与信赖。

63岁的赵杰患有乳腺癌,她老伴年轻时得了肝硬化,还有先天性腿部疾病。副所长李智海还是民警时就帮她,他的电话号码成了赵杰家的热线。前不久,赵杰老伴半夜里摔了一跤,磕破了脑袋,她想都没想就拨通了李智海的电话。李智海驱车赶到,把两口子送到医院,还代他们交了押金。邻居问赵杰,你咋不给儿子打电话?她说:“儿子远,不方便,李智海比亲儿子都好使。”

4月22日,星期一。东莱社区的张金萍拎着一兜水果来到派出所。不一会儿,她出来了,水果依旧拎在手里,手里却多了把钥匙。原来,她是年前到三亚猫冬的“候鸟”,这是来派出所取钥匙回家的。东莱街派出所党支部为方便辖区到南方过冬的老年群众提供了代管服务。不仅帮忙照看家,还定期到家中给花浇水、喂养金鱼。东莱党支部推出的贴心服务模式,架起了党群“连心桥”。

百姓口碑至上 将忠诚根植心中——哈尔滨市公安局东莱街派出所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侧记

百姓口碑至上 将忠诚根植心中——哈尔滨市公安局东莱街派出所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侧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一代代东莱民警

演绎了一个个感人故事

在东莱街派出所的所史展室内,人民满意的派出所、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派出所获得过的一项项高规格荣誉在灯光下令人注目。东莱民警心里还珍藏着一项荣誉:辖区群众自发制作的“百姓之家”牌匾。在他们心中,群众赞誉与国家荣誉一样重。日日勤拂拭,不使染尘埃,成为东莱民警每日的规定动作。也许从那时起,这份责任与使命早已悄然植入每个东莱民警的心中,鞭策着一代又一代民警为之不懈努力……

从上世纪50年代的“定点服务”、60年代的“四必到”、70年代的“三项便民措施”、80年代的“向群众报告工作”、90年代的便民服务卡以及“一次办成事,二次送上门”承诺,到新世纪的延(错)时服务、“四零”服务承诺和借助科技手段的“五微”警务,东莱街派出所民警在风风雨雨中,始终把“亲民、爱民、为民”作为不变的精神追求,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为这一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程金梅是东莱地区的老住户。1995年,是她这辈子最难的时候。那时她所在的皮件厂破产,爱人身体不好又没有工作,家里一下子陷入困境。一筹莫展的生活让她老公陷入了绝望,整天借酒浇愁。当时的管片民警王新志上门走访后自掏腰包帮程金梅在自家三楼阳台上开了个食杂店。23年来,东莱四任管片民警接力帮扶,使这个阳台食杂店成了附近居民区一个独特的景点,也成了支撑程金梅一家生活的来源。现在超市多了,食杂店的生意有些寥落,但程金梅不想关,因为这个食杂店是一种纪念。她说,这些年,每逢有难处,民警们都慷慨解囊,每次到我家都是一脸阳光,可我后来听说他们家和我一样,甚至比我还难,可他们从没说过这些……无数个程金梅的故事串起了东莱街派出所民警不忘宗旨、不改初心,构建鱼水般警民和谐关系的事迹。

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几十年来,无论社会怎样变革,人口结构怎样调整,群众需求怎样变化,东莱坚定不移走过的道路,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使命与担当。这个支点是啥?群众的呼声!做的是啥?感人的、暖心的小事,构建起东莱街派出所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事例。

当下东莱街派出所辖区外来人口占到五成以上的比重。这部分新居民对身份证、居住证的需求大,大多用来办理上学、乘车和买车上牌等手续,而且很着急。为此,在全省公安机关开展“办事不求人”活动中,东莱街派出所围绕程序最简、速度最快、服务最优,推出了以民警高霞名字命名的高霞帮办、简化速办、平台代办、视频商办、民警捎办等“五办”措施。针对身份证丢失的来哈办事入住旅店群众,可通过派出所研发的平台进行身份认证,免去来回奔波之苦,自试行以来,已有100多人享受到这一便利;民警入户核查时已采集录入信息的群众,在办理居住证时可简化程序,实现电话预约办理……在东莱街派出所,互动触摸式显示屏、便民服务角、饮水机、常备药品、最新的户籍政策解读……这些经过再三打磨的细节,温暖了群众的心窝。

小张是这一措施推出后的第一个受益人。小张和老公从牡丹江到哈打工,老公每天起早贪黑忙,刚坐完月子的她在家带孩子。这位新晋妈妈有心给宝宝办理医保卡,无奈自己出不来,实在没办法就给高霞发了微信求助,高霞立即启动了帮办服务。高霞通过视频和社区工作人员确认了需要准备的材料清单,主动登门帮宝宝拍照、取走申报材料;帮办团的社区民警及时与社区工作人员联系办理了相关手续,证件制作完成后又送上门。像这种全流程帮办的故事,东莱街派出所还有很多。

不断在服务领域、服务举措、服务实效方面加以探索创新,在服务的重细节、高标准上力求实现突破,让群众办事快、办事易、办事舒心。东莱提供的不缺位服务,收获了百姓拥戴这座沉甸甸的奖杯,也凝聚起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感激。

东莱辖区的棚户区改造后,老住户大部分都回迁了,大家不想离开东莱街派出所的庇护。一位来哈寻亲的老汉,找不到亲戚家,出租车司机将其送到了东莱街派出所。几个小时后,民警把老汉的家人领了来。百姓的聚拢是东莱街派出所忠实践行“十六字总要求”,以人民为中心,一以贯之地提升群众获得感的最好证明。

百姓口碑至上 将忠诚根植心中——哈尔滨市公安局东莱街派出所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侧记

辖区平安我心安 “智能化”元素助力科技兴警

实现社会治理信息化

东莱街派出所辖区面积不到0.8平方公里,汇集了道外汽车客运站以及建材、五金、家居、种业、酒店等大型批发市场,有大小企业703家、大型仓库4个,是哈尔滨市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也是哈尔滨市区治安复杂区域之一。

群众有安全感就是最大的民生,重心就是预防。多年来,东莱街派出所秉持这样的理念,以“进百家门、认百家人、知百家情、办百家事”的“百家熟”传统为核心,积极运用“传统+科技”的手段,深耕基础工作,强化基础防控,统筹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效解决了入户、熟记、管理、控制的四难问题,也拉近了警民关系。在此基础上衍生形成的“出租房屋分等级切块管理法”、“蛛网式公寓管理法”等一批成型的、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人口熟悉和管理的经验,构筑起警民之间天然的紧密联系,在辖区群众中累积起了信任和支持,激活了社会“平安细胞”。

上世纪80年代老党员、老治保主任积极参加义务巡逻,组建起“老太太巡逻队”,闻名全国。83岁的郑志华大娘是老太太巡逻队的元老。老人至今耳不聋、眼不花,身板硬朗,时至今日她依然活跃在东莱的大街小巷,前些天还参加了人民网主办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公安”的网络直播,睿智幽默的语言圈粉无数。郑大娘是个热心肠,为了做好巡逻工作,她把辖区的大妈们组织起来每天天不亮就起来锻炼身体,为邻居看家护院,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红警灯”。

近年来,东莱辖区商户云集,人员复杂、流动性强,派出所千方百计让百姓参与进来、互动起来,维护平安。他们把学校、商户、物业、企事业单位的保安力量和市场摊主组织起来,组成了重要的巡防力量。这16支警民联勤、义务巡防、邻里互助、商户巡逻等多元共治共享,通过科学划分网格,与楼栋长相呼应,治安防范聚点、连线、辐射成面。这样的“东莱群众”,遍布街头巷尾,庭院楼道,成为派出所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今年56岁的徐利是一名“红袖标平安志愿者”,同时也是一小区的楼栋长,加入志愿者队伍以来,他每天晚上利用散步的时间对小区周边进行巡逻。据他讲,一个月前一名戴鸭舌帽的男子到太古小区行窃,被警惕的“红袖标平安志愿者”发现堵在了单元楼内,仅盗窃案就破了14起。近几年,东莱街派出所通过群众提供的线索直接破案百余起,所内还涌现出全市“追逃能手”仲光波,创下了三年抓逃200人的全市派出所纪录。

在互联互通的E时代,东莱民警在入户走访中融入了科技元素,以楼宇单元为单位建立了“户户通”微信群,在辖区种子、鞋料、建材、大排档业户聚集的行业场所建立“企企助”微信群,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群防群治新模式。全所累计自建了行业场所微信群44个、消防管理微信群9个、辖区单元微信群160个、治安志愿者微信群12个。群群通、微入户、微走访,东莱民警借助科技力量,不断夯实延续此前融洽的警民关系,也为辖区多元共治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街道办事处全力支持和配合下、派出所牵头主导、社区干部群众商家积极响应,形成共治平安的“共同体”。

智能化是新时代“枫桥经验”与时俱进的特质,没有社会治理的信息化,就没有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东莱街派出所抓住这一关键,全力推进智能防控,让科技守护平安。

在东莱街派出所监控室墙上,辖区被划分成若干责任区,由10余块分割屏幕与遍布辖区的300个监控探头实时连接,视频监控全时空、全域化、全覆盖,治安情况一目了然。值班民警盯着各路监控定点切换,对重点场所和主要街道进行无死角视频巡查,实现精确预警、精确控制、精确打击、精确防范、精确处置。同时,派出所主动融入智慧城市建设,推广建设“智安小区”,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大大降低了可防性案件的发生率。

为了扩大防范覆盖面,东莱街派出所专门设立“平安大讲堂”,组织平安志愿者参与平安宣讲,定期向辖区居民、在校学生传授安全防范知识,迄今已组织20余场次宣讲,受教育3000余人次。不仅如此,东莱重新打造“安防体验馆,通过一系列情景式模拟互动,向群众传播安全理念,让群众掌握自我防护的本领,至今已接待参观者2万余人次。

辖区内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多年走在全市前列。

百姓口碑至上 将忠诚根植心中——哈尔滨市公安局东莱街派出所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侧记

融合群力筑长安 让辖区群众安全感

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要实现长治久安,就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把有限的警力和无穷的民力融合在一起,攥指成拳才有力量。

2000年初,东莱街派出所牵头协调电力、物业、燃气等9家关乎民生的职能单位,组建“社会联动服务网络”,为群众求助事项提供对口服务。对因漏水、噪音、采光等问题引起的邻里纠纷,快速到场,快速调解,筑起化解的第一道防线。

“让辖区群众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除了做好治安防范、降低发案风险,平静、和谐、有序的氛围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元素。在这一点上,东莱把‘矛盾不上交’做得更实、更细。”哈尔滨市公安局道外分局局长刘凤升说。

曾经有一对邻居发生纠纷差点动手。民警到场后欲进行调解,但双方均不罢休。为彻底解决两户人家矛盾,民警和社区干部多次上门、分头谈心做工作,再将两家人请到派出所内进行调解,双方终于达成和解。说起解决矛盾的秘诀,民警说主要是平时的基础工作做得比较扎实,老百姓支持。

做调解工作,人是最关键的。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除了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还要靠政府的能量,靠群众的力量,用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工作理念去处理解决,才能最终化解矛盾避免情况反复。

一家企业与物业发生激烈冲突。民警火速赶到现场,稳住了双方情绪。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民警与社区干部和物业代表一起,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协商解决办法,最终使怨气烟消云散。

今年,在全国公安机关开展“践行新使命、忠诚保大庆”实践活动的背景下,东莱街派出所争取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依托坚实的群众基础,探索拓展红袖标、红马甲、小红帽等群众“自治”组织职能。在此基础上,派出所把辖区划分为4个网格,在每个网格内牵头构建了信息员、单元长、楼长、院长、社区主任和社区民警合纵的联动机制,把治安防控、纠纷调处、信息搜集、服务群众工作分解延伸到每个网格。“端口前移、合成作战”的联动模式,实现了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

东莱辖区的草市街因烧烤店云集而闻名,这条街还是夜市,进入夏季后每每华灯初上时,呼朋引伴前来品尝烧烤和放松的人络绎不绝,好不热闹,人们也容易发生冲突。为了及时调处矛盾纠纷,避免酿成恶性案件,东莱街派出所在草市街设立了民警执勤点,一方面为食客提供咨询、救助等服务;一方面组织商家建立调解团,发现苗头及时有效处置。矛盾共解、风险共防的机制,让群众居家更安心、出行更放心。

经过一段时间磨合,派出所总结经验把辖区比较有威望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等群体纳入调解联盟。由此建立“大调解”格局,让“最了解”与“善调解”一起发力,常常在化解最复杂、最棘手的问题上探索出最优解法,最大限度地做到就地化解矛盾、不上交矛盾。时间是常量,也是奋进者的变量。在细碎平凡的工作中催生孕育不凡之处,既是基层警务工作的一种创新,也是对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有益实践。

据了解,东莱街派出所凝聚各方面力量,整合多方资源,区别矛盾演变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于2018年初创建纠纷化解流程化管理平台,至今累计联合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65起,妥善处置敏感事件32起,辖区连续21年实现矛盾纠纷可控率为1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