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湖北日报》21日报道,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船重工首席技术专家、中船重工第七〇一研究所常规潜艇总设计师吴崇建。吴总师介绍了中国潜艇近些年发展的巨大成就,但也同时提到:“我们距离世界领先还有最后一公里,差临门一脚。”那么这个最后一公里、临门一脚,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对于中国常规潜艇的迅速发展,吴崇建非常自信的称:中国AIP常规潜艇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而在2017年8月CCTV2《对话》栏目上,吴崇建更公开承认:(中国潜艇)对标国际最先进的第四代潜艇,局部领域甚至已经领跑,有多项世界第一

  一般认为,从常规潜艇角度看,法国的短鳍梭鱼级,德国212级潜艇和俄罗斯的拉达级、阿穆尔级都是世界上典型的第四代潜艇。而刚刚结束的中国海上大阅兵中出现的039B型常规潜艇,则是中国最先进的常规潜艇。可见中国的039B型潜艇,和法德俄三国最先进常规潜艇并驾齐驱。2012年有外媒报道中国从俄罗斯进口4艘拉达级潜艇,但现在看4艘拉达级从来出现在海军中,相反039B潜艇已经建造8艘之多,可见中国已经完全对国产潜艇性能非常自信了。

  当然中国常规潜艇的进步,离不开吴崇建等中国军工专家的努力。南安普顿大学声与振动研究所博士毕业的吴崇建,学成归来后就利用自己的学识报效祖国,一项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最典型的就是直接破解浮筏隔振基础理论,实现中国潜艇第一次应用浮筏隔振技术。

  那么中国常规潜艇已经进入世界先进水平,那么为什么吴崇建总师还表示“我们距离世界领先还有最后一公里,差临门一脚。”这种说法是科技工作者的一种谦虚还是真的存在差距呢?事实上,中国常规潜艇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技术已经没有发展空间,更不能掩盖中国核潜艇相比国外较为落后的现实。对此,吴崇建总师在2018年他的最新一篇论文中表示,使用新噪声理论制导,使得潜艇噪声再下降,才是进一步控制噪音,颠覆潜艇安静化“最后一公里”。

  潜艇下水下,噪声主要来源有3个。第一是机械噪声——来自艇内的主辅机及其系统,这种噪声是低速航行时的主要噪声类型;第二是螺旋桨噪声——来自螺旋桨及与其相接的艇壳;第三是水动力噪声——源自艇体表面和水介质的相互作用。后两种噪声是高航速时的主要噪声类型。潜艇发展几十年后,应用浮筏隔振技术降低机械噪声,应用泵喷技术减低螺旋桨噪声,应用新的流体外形来降低水动力噪声。

  吴总师认为,以上这些手段,意味着降低潜艇噪声的现有技术手段已经接近极限。中国只有深层次研究结构噪声理论,才会带来真正的创新。也就是说,不能把潜艇单独看成简化的模型,而是要看成一个复杂的水下巨系统来研究,要把潜艇的整个结构、外形、壳体、内部设备,全部作为“降噪”手段来研究。

  从吴总师的文章不难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先进核潜艇都应用了上述降低噪声的技术,但美国的海狼级潜艇却能做到95-100分贝的极低值,这不简单是加工制造技术的进步,而是美国在基础潜艇噪声研究上有更深层及的“秘籍”。这也是吴总师认为中国应该把结构噪声等基础声学研究作为突破口,达成控制潜艇内波传导和声辐射的目标,从而实现解决潜艇安静化“最后一公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