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批判运动是1949年后中国生活中的常态, 山雨欲来风满楼的1966年更非例外。文艺界和文艺批评也依然称得上首当其冲。此前的1965年11月10日, 姚文元已经在《文汇报》上发表了历史性的政治檄文《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文革”时期的鲁迅

甫入1966年, 批海瑞、批吴晗的政治烈度显然就在逐渐加剧了。由吴晗而至邓拓, 文艺批评的政治烈焰在按设计的计划延烧, 并指向着政治的核心目标。很快, 田汉 (《谢瑶环》) 、夏衍 (《赛金花》) 等相继被批判。最可作为标志性的事件, 也是一种“顶层设计”的明示, 则是“五一六通知”的发布1和新的中央文革小组的成立2。从文艺的突破口, 已经明确地逼近了北京市委 (从吴晗、邓拓搞倒彭真) 和中宣部 (先是周扬、后是陆定一) 。

“文革”时期的鲁迅

期间遭到公开批判的包括电影《兵临城下》、《舞台姐妹》等, 同时还追溯历史旧案, 批1930年代文艺黑线。如果说批吴晗邓拓等 (《三家村札记》、《燕山夜话》) 的目的是想搞倒彭真及北京市委, 对电影戏曲和30年代文艺的大规模批判, 就为了兜底打倒周扬———他不仅是现行反革命, 而且是历史反革命。1930年代的左联旧案用做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一份政治酵母。所以很容易联想, 鲁迅就此必与批判周扬发生了关系。

“文革”时期的鲁迅

差不多是在当年纪念《讲话》的时机开始了对周扬的大规模公开批判, 这对此前最权威的《讲话》阐释者来说堪具讽刺意味。1966年的夏天, 周扬迎来了第一批火力最集中、最猛烈的批判风暴。鲁迅也最早就被拉上了后来习以为常的大批判战场。

“文革”时期的鲁迅

《红旗》杂志1966年第9期重新发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期发表《红旗》杂志编辑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指南针———重新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按语》。当期署名阮铭、阮若瑛的《周扬颠倒历史的一支暗箭———评〈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一条注释》和穆欣的《“国防文学”是王明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口号》两文, 掀起了批判周扬的舆论潮。当时全国多家报刊都转载了这两篇文章3。《人民日报》于7月4日、6日先后发表二阮和穆欣的文章。“以周扬为首的反党文艺黑线”的历史线索既深刻又清晰, 那便是从30年代的党内王明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一直贯穿到现在 (共和国17年) 的文艺黑线———后者不久后就有了另一个王明式的首恶, 即“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刘少奇。这条文艺黑线的共同点之一, 就是反对和诬蔑鲁迅。于是, 从这个夏天开始, 批判周扬与“鲁迅研究”渐成文艺舆论热点。9月17日, 《红旗》杂志第12期发表许广平的《不许周扬攻击和诬蔑鲁迅》。次日《光明日报》转载。———这显然是直接借鲁迅 (未亡人) 的权威和特殊地位彻底批判周扬的有力一击。

“文革”时期的鲁迅


7月17日 , 《光明日报 》以“高举毛 泽东思想伟大 红旗向以周扬为首的反党黑线开火”为总题, 发表《一个彻头彻尾的修正主义文艺纲领———批判周扬在〈中国现代文学纲要〉讨论会上的“讲话”》。30日, 《文汇报》以“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向反党反 社会主义 的黑线开火”为总题, 发表《彻底粉碎周扬黑帮诋毁鲁迅的大阴谋》, 次日《解放日报》转载。

“文革”时期的鲁迅


8月2日 , 《光明日 报》发表 《斩断射向鲁迅 的暗箭———周扬一伙又一条颠倒黑白篡改历史的“注释”》。8日, 《解放日报》发表张如松的《周扬黑帮攻击鲁迅的又一支暗箭———评〈鲁 迅全集〉中 〈半夏小集 〉的一条注释》。18日, 《人民日报》辟专栏“周扬为什么拼命贬低和攻击鲁迅”, 发表《冷枪毒箭三十年》, 《文艺报》编辑部的《周扬颠倒历史的又一罪证》, 文物出版 社的《“见了 影子都害怕的鬼魅”》, 鲁迅博物馆的《鲁迅墨迹犹在, 周扬罪责难逃》, 文化部的《鲁迅的信揭了周扬的底》。4

与此同时, “十七年 - 文革”鲁迅研究的另一条线索也在勉强延展, 虽然时代的意识形态色彩依然浓烈, 但与当下的政治权力之争似乎还保持了一点距离, 力图在政治的旋流中挣扎出一点学术性。这以高校学报文章为主, 比如:

7月 , 《江苏师 院学报》第3期专栏“读 点鲁迅”, 发表了《“这学校除全盘改造外, 没有第二法”———鲁迅教育思想学习札记》、《战斗的启示———读新发现的鲁迅题辞》、《斗争不熄进击不止———学习鲁迅〈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

8月15日, 《甘肃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3期专栏“纪念鲁迅学习鲁迅”, 发表《为扫荡“资产阶级王国”战斗不息———试论鲁迅世界观的转变和他对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批判》、《鲁迅杂文选介〈现在的屠杀者〉〈答有恒先生〉》、《阶级斗争的现实和“空头梦境”的“复故”———读鲁迅的〈听说梦 〉》、《“愚人”造成世界 ———读鲁迅〈写在 “坟”后 面〉》、《“横眉 冷对千夫 指 , 俯首甘为 孺子牛”———学习鲁迅旧诗札记之三》。

但是, 这个夏季的第一波批判高温还只刚开始, 真正的政治酷暑的大幕还待毛泽东亲自拉开。8月1-12日, 中共中央八届十一中全会在北京召开。5日, 毛泽东写出《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8日, 会议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即“十六条”) 。8-10日,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红旗》杂志迅即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一九六六年八月八日通过) 》。

不公开的高层政治和看得见的纸上 (媒体) 批判, 随后跟进了全民动员和“革命造反”运动———红卫兵运动获得了政治合法性, 成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政治身份标志。8月18日, 北京百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群众大会, 毛泽东首次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和师生。至11月26日, 毛泽东在北京先后8次共接见1100多万人。

现实的革命当然需要历史的资源。鲁迅的“战士战斗”形象和“彻底革命”精神被利用、夸张到了极端。时有凑巧, 鲁迅逝世30周年的纪念日刚好就在眼前, 这为重新解释、强调鲁迅的形象和精神提供了绝佳的契机。鲁迅不只是遥远年代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更重要的他是今天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闯将”, 而且, 学习鲁迅的精髓和目的, 在于揭示他的当代价值———学习鲁迅, 永远忠于毛泽东思想;学习鲁迅捍卫毛泽东思想的战斗精神。鲁迅不仅预示了后世文化革命的必然性, 而且还依然成为这场革命的旗手。

10月19日,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学习鲁迅的革命硬骨头精神》。《光明日报》发表社论《向鲁迅学习, 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闯将》;同日发表《学习鲁迅的彻底革命精神》、鲁迅博物馆的《斩断周扬伸向鲁迅博物馆的魔爪》。《解放军报》发表社论《学习鲁迅, 永远忠于毛泽东思想》。

20日 , 《文汇报》转 载《人民日 报》10月19日社论 ;《解放日报 》转载的同 时 , 发表《上海 万人昨隆重 举行集会纪念鲁迅逝世三十周年, 学习鲁迅彻底革命的共产主义精神》。《解放军报》以“学习鲁迅, 永远忠于伟大的毛泽东思想———纪念伟大共产主义战士鲁迅逝世三十周年”为总题, 发表《学习鲁迅捍卫毛泽东思想的战斗精神》、《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21日 , 《文汇报》发 表《象鲁迅那 样一辈子 不放下革命的笔杆》、《学习鲁迅做彻底革命派》。《解放日报》发表徐景贤的《一颗战斗的心———读〈鲁迅书简〉》, 同日发表《发扬鲁迅的革命造反精神》、《学习鲁迅, 坚决捍卫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我们就是要“打落水狗”》、《当毛泽东思想的红色宣传员》。

23日, 《人民日报 》发表《发扬 鲁迅在文化战 线上的彻底革命精神》。

25日, 《文汇报》转载。

31日, 《人民日报》转载《红旗》杂志1966年第14期社论《纪念我们的文化革命先驱鲁迅》 (11月1日) 。

11月1日 ,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解放军报 》《文汇报》《解放日报》等均发表新华社31日讯《首都隆重纪念文化战线伟大旗手鲁迅》;陈伯达的《在纪念鲁迅大会上的闭幕词》;姚文元的《纪念鲁迅革命到底》;许广平的《毛泽东思想的阳光照耀着鲁迅》;郭沫若的《纪念鲁迅的造反精神》以及北京的大中学生署名文章。《红旗》杂志第14期专栏“纪念文化战线上的伟大旗手鲁迅”, 发表上述姚文元、许广平、郭沫若、陈伯达以及北京的大中学生署名文章;同期发表社论《纪念我们的文化革命先驱鲁迅》。

11月, 天津人民 出版社出 版《学习鲁迅 的革命硬 骨头精神》。

12月, 人民出版 社出版《纪 念我们的文化革 命先驱鲁迅》;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学习鲁迅的革命硬骨头精神》。

这场纪念盛典所塑造的鲁迅, 就此被拉进了文革初期特定的政治风暴中了。文革中的纪念鲁迅也从此成为政治批判的演出道具。到1966年底, 被鲁迅调侃过的“四条汉子”周扬、夏衍、田汉、阳翰笙均被公开点名批判, 而且, 借着纪念和学习鲁迅的名义, 既批周扬之流, 又连带着正面鼓吹“革命现代京剧” (10月始) 、“革命现代样板戏” (11月始) , 特别是弘扬革命京剧的“文化革命”意义。———“鲁迅研究”走向了前所未有的“当代政治化”的第一个高峰。

1967年初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政治主旋律是“夺权”, 即造反的革命群众起来夺“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权。最终矛头直指“党内头号 (最大的) 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刘少奇。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 文艺批判仍在持续升温, 政治力度不断加码, 特别是具体的作品批评, 批判也都要与所谓“文艺黑线的总后台”联系在一起。似乎是因为刚经历过了去年的狂热, 鲁迅在今年主要只被用来作陪衬了。

电影《武训传》曾被当做意识形态领域革命的突破口, 这次被选中的则是《清宫秘史》等影片。有所不同的是, 对《清宫秘史》等的批判指向更具有现实的党内政治斗争针对性。4月6日, 《人民日报》发表《彻底批判卖国主义影片〈清宫秘史〉打倒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9日, 《光明日报》跟进发表《为什么吹捧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揭穿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美化卖国主义电影〈清宫秘史〉的恶毒用心》。15日, 上海的《解放日报》以“打倒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彻底砸烂反革命修正主义的文艺路线”为总题, 加编者按, 发表《文艺战报》编辑部的《向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总后台猛烈开火》, 东方红电影制片厂东方红联合战斗队卫东战斗组的《〈燎原〉为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树碑立传》。17日, 《解放日报》又以“彻底批判卖国主义影片《清宫秘史》打倒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为总题, 发表《珍妃———帝国主义的代理人———揭穿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吹捧反动影片〈清宫秘史〉的卖国主义嘴脸》。

紧接着的5月, “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几乎就被公开点名了。5月4日, 《文汇报》发表社论《再论七亿人民都来做批判家》。8日, 《人民日报》发表《红旗》杂志编辑部、《人民日报》编辑部的《〈修养〉的要害是背叛无产阶级专政》等文。———批判《修养》实际就意味着对刘少奇的公开批判了。

原先的文艺权威连同其“总后台”都被陆续批判和打倒了, 现在轮到“革命现代样板戏”开始上场奠定文艺典范的权力地位。

5月25日, 《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的《看了〈逼上梁山〉以后写给延安平剧院的信》;新华社24日讯《八个革命样板戏在京同时上映》5。《红旗》杂志第9期发表《林彪同志给中央军委常委的信》、《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31日,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 (首次命名“八个革命样板戏”) 。当月, 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立文艺组, 组长江青, 副组长戚本禹、姚文元。———“样板戏”成为典型的“国家文艺制作”, 即由国家权力直接操控并塑造其文艺经典形象的标准 (样板) 。6月17日, 《人民日报》发表《八个革命样板戏在京会演结束, 把革命样板戏推向全国》。因此, 在文艺领域, “文革”时期也可以说就是“样板戏”的时代。

鲁迅的名字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被启用了。1967年6月15日, 《光明日报》发表署名为“新人大公社鲁迅兵团”的电影评论《人民战争的胜利史诗———赞影片〈地道战〉、〈平原游击队〉、〈南征北战〉、〈上甘岭〉》。8月5日, 《人民日报》发表人民文学出版社“革命造反团”、北师大井冈山中联“奔腾急”战斗队、北师院“东方红鲁迅兵团”的《〈煤城春秋〉是吹棒中国赫鲁晓夫的大毒草》。11月5日, 《解放日报》发表红卫兵新师大鲁迅战斗团、上海作协造反兵团的《从小说〈红日〉到影片〈红日〉, 一根黑藤上的两只毒瓜》。———由此可以知道“鲁迅”招牌的新功能, “鲁迅”成为造反派组织的革命称谓。

7月17日, 《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16日讯《中央直属文艺系统革命派高举毛泽东思想的革命批判旗帜, 联合起来向文艺黑线总后台及其代理人发起总攻击》, 同时发表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文汇报》《解放日报》也都同时发表了鲁迅的这篇名文。———“痛打落水狗批臭党内头号走资派”所指的就是刘少奇了。如果说周扬与鲁迅还有直接的“过节”, 用鲁迅来对付刘少奇就显得有点无辜了。这也说明了鲁迅在“文革”中总归难于寂寞的命运。

8月5日, 《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1966年8月5日) 》, 并发表社论《炮打资产阶级司令部》。《红旗》杂志第13期跟进发表 (17日) 。

每年的9、10月是鲁迅诞辰、逝世的纪念日。10月19日, 《人民日报》发表《学习鲁迅, 做“斗私、批修”的闯将》, 转载《文学战线》1967年第3期许广平的《“我们的痈疽, 是他们的宝贝”———怒斥中国赫鲁晓夫一伙包庇汉奸文人、攻击鲁迅的罪行》。接着两天, 《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都作了转载。

不过, 几乎与鲁迅的纪念日同时, 10月14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发布了《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革命的阀门开始有了控制的迹象。回头看, 1967年的鲁迅总的来说过得还算相对平静。次年3月3日, 许广平逝世。

1968年的热闹也不主要属于鲁迅, “文革”中最重要的一张政治大牌已经酝酿成熟就要彻底翻开了。与权力政治相辅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依然一枝独秀。

5月23日, 《文汇报》发表于会泳的《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 (首次提出“三突出”口号) 6。7月1日, 《文汇报》刊出了“向文化革命的英勇旗手江青同志学习”的大标题。但最具政治潜台词意味的是当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刊登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夹着油纸伞走在安源 (煤矿) 小径上的英俊潇洒的青年毛泽东形象, 从此抹去, 改写了刘少奇在安源工人运动中的历史。同期对于陈登科小说《风雷》的批判, 显然也是针对刘少奇的布局。

9月4日, 《解放军报》以“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彻底批判修正主义文艺黑线及其总后台”为总题, 发表《痛斥党内另一个最大走资派破坏京剧革命的滔天罪行———四五六三部队部分指战员在批判会上的发言摘要》。该文既高度吹捧文革文艺的旗手江青, 又呼之欲出地点明了“党内另一个最大走资派”的刘少奇———此前的彭真已被公开点名批判, 北京市委和中宣部都已经垮台了。

从国家权力制度的“革命”意义上看, 文革到了此时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个制度性的标志就是到了当年的8、9月份, 全国各省的最高权力机构“革命委员会”相继成立, 这意味着文革造反夺权形成的权力体制已经最终完成并获得了政治合法性。“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事实上已经被彻底打倒, 不再具备权力地位的合法性。因此, 抛出“国家主席”刘少奇也就水到渠成了。

10月13-31日, 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 (扩大) 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批准了《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 宣布“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 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11月2日, 《人民日报》刊登中共第八届第十二次中央全会公报, 宣布将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

此后的文艺批判也就必然地要与批刘相结合, 直到过了若干年林彪后来居上, 一度夺走了刘的首席被批位置。批刘和批林的不同效果或许在于, 批刘就像是给文革政治打了一剂强心针或兴奋剂, 文革终于有了一个最大的革命成果;批林却是一副镇静药, 林彪事件使人们从震惊中回过神来后, 也就开始了对文革政治的怀疑和再思考, 文革由此渐成强弩之末。

当年这一切都发生在原本每年周期性地举行媒体舆论仪式的鲁迅纪念期 (9月诞辰、10月逝世) , 但1968年的鲁迅纪念只能是个例外了。在权力政治思维中, 鲁迅既为现实政治服务, 也得为现实政治让路, 政治焦点不容模糊。而且说到底, 为现实政治让路其实也是一种为政治服务的方式。

接着, 鲁迅同样基本“平静”地度过了1969年。这一年的最大政治新闻是4月1-24日,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确认林彪为“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而刘少奇在这一年11月的默默死去, 则无人所知, 他和一个无关的名字及数字一起被火化了。

与鲁迅相关的还是老一套———他常被拉去充当大批判的“帮凶”, 比如, 作为五四时期的反传统文化旗手, 鲁迅在半个世纪后不得不再次扮演了批判孔家店、孔孟之道的“打手”角色。说起来, 孔孟二子比鲁迅更为不幸, 凡有批判运动, 必连带着要批孔孟。无怪有人认为这种文化的惯性历史逻辑都源始于五四新文化一干人造的孽, 鲁迅也难辞其咎。

10月20日, 《解放日报》以“抓紧革命大批判!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为总题, 发表《痛打剥削阶级反动思想体系这条落水狗———学习鲁迅批判孔家店的彻底革命精神》。12月3日, 《解放日报》加编者按发表《学习鲁迅批判孔家店的彻底革命精神》。28日, 《解放日报》以“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学习鲁迅的彻底革命精神, 批臭反动的孔孟之道”为总题发表相关文章等。“彻底革命”云云, 也就是极端的革命精神, 文革的造反运动即其一端。鲁迅确乎可被用作当代革命的资源, 而孔孟则成为复辟、倒退或妥协也就是反革命的代名词。而且批孔不仅是清算传统的意识形态沉渣, 更是为了建立当代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确立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权威———这种手段与目标与当年新文学者的思维也极其相似。文革的政治运动思维不断地将鲁迅引为同调, 至少有其表面相通的理由。但鲁迅从来不为权力政治服务, 这才是鲁迅的真精神。

1970年有了变化的起色。鲁迅名字的曝光率似乎多起来了。但大多还是侧面的关联提及, 并非正面主打。只是这对某些人来说也就是厄运临头了。因为文革时期革命大批判运动的不二法门就是借鲁迅之名来磨刀, 文艺界的批判运动尤甚。1970年再度提升了一直持续着的批判鲁迅所谓“四条汉子”的运动强度。污名既来自鲁迅, 批判的武器当然也还是鲁迅。但鲁迅应该并非批判的起因。

1970年的样板戏运动也有了一点新名堂, 就是普及。本来, 盛名中的样板戏好像就有点隐忧了。所以年初出现了“保卫样板戏”的舆论。如1月28日, 《文汇报》发表本报评论员的《保卫革命样板戏是一场严重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你死我活的, 可见调门定得如此之高。但更重要的应该是, 在欢呼样板戏的成功胜利之余, 如何将此国家文艺的经典推广、深入到整个社会的基层, 在社会生活中建立起牢固的一尊地位, 必须被提到国家政治议程上来。于是, 借着纪念毛泽东《讲话》发表28周年, 这年7月正式提出了“大力普及革命样板戏”的口号。《红旗》杂志、《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文汇报》等集中开辟了专栏或发表了文章。全国各大报刊同时也掀起了新一轮学习《讲话》、学习样板戏的高潮。

在革命大批判运动的思维定式和文革政治情境中, 保卫和普及样板戏在政治上就需要进一步打倒、清算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文艺黑线, “四条汉子”无疑便是其首恶。而借用鲁迅来彻底批臭“四条汉子”, 显见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同时, 普及样板戏的艺术后果则是催生出了当时样板戏的改编热, 改编成各种艺术形式的样板戏大量出现, 不少还拍摄了电影。———在所有文艺形式中, “四条汉子”关联最密切、产生影响最大的就是戏剧和电影。这也就足以理解批判“四条汉子”再掀高潮实就是样板戏运动进一步深入发展的现实政治需要。

1970年的上海两报 (《解放日报》和《文汇报》) 几乎全年每星期都有“批倒批臭‘四条汉子’”的大标题, 发表上海各系统的专栏大批判文章。北京的“两报一刊”则起了领衔作用。在这其中, 鲁迅名字的使用也到了顺手拈来全不费功夫的无比娴熟的程度。

1月26日 , 《解放日报 》加编者 按发表上 海鲁迅纪念馆革命大批判写作组编写的《学习鲁迅彻底批判“四条汉子”》。27日 , 《解放军报 》发表《化 作利剑斩凶顽———赞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 批判周扬等“四条汉子”的滔天罪行》。29日, 《文汇报》以“学习革命样板戏保卫革命样板戏”为总题发表文章。

2月16日, 《解放日报》以“彻底批判‘四条汉子’”为总题, 发表《学习 鲁迅批判 “四条汉子”的 彻底革命 精神》, 上海鲁迅纪念馆革命大批判写作小组的《声讨周扬攻击鲁迅的罪恶行径》。

5月1日 , 《红旗》杂志第5期专栏“纪 念《在延安 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八周年”, 发表中国京剧团集体改编的《红灯记》 (一九七〇年五月演出本) , 中国京剧团《红灯记》剧组的《为塑造无产阶级的英雄典型而斗争———塑造李玉和英雄形象的体会》。

23日 , 《人民日 报》发表《人 民日报》、《 红旗》杂志、《解 放军报》社 论《改造世界 观———纪念〈在延 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八周年》。

6月18日 , 《文汇报》以 “批倒批臭‘四条汉 子’彻底摧毁文艺黑线”为总题, 发表《是艺术真实, 还是政治欺骗? ———评夏衍推行“离经叛道”的一种反革命手法》。

24日, 《解放日报 》加编者按 发表《革命 与反革命 的阶级大搏斗———五十年来尊孔与反孔的斗争》。

7月2日 , 《红旗》杂志 第7期辟有“大 力普及革 命样板戏”专栏。

4日, 《文汇报》以 “大力普及革 命样板戏 ”为总题发表多篇文章。

15日 , 《人民日报 》发表短评 《做好普及 革命样板 戏的工作》, 并以“大力普及革命样板戏”为总题, 发表多篇文章。次日《解放军报》转载《人民日报》7月15日短评《做好普及革命样板戏的工作》。

26日 , 《解放军报 》以“高举 毛泽东思想 伟大红旗彻底批判‘四条汉子’”为总题, 发表《向工农兵普及从工农兵提高———批判周扬等“四条汉子”反对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罪行》等文。

8月27日 , 《文汇报》以 “批倒批臭‘四条汉 子’彻底摧毁文艺黑线”为总题, 发表上海红卫兵电影制片厂革命大批判小组的《撕下夏衍“狼外婆”的面纱》等文。《解放军报》以“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彻底批判‘四条汉子’”为总题, 发表《随时准备用革命战争反对革命战争———彻底批判周扬等‘四条汉子’的反‘火药味’的谬论》、《把革命的“火药味”搞得浓浓的》。

9月19日, 《红旗》杂志第10期专栏“继续深入 开展革命大批判”, 发表清华大学革命大批判写作小组的《“国防文学”就是卖国文学———揭穿 周扬“国防文学 ”的反动本质》。

10月28日, 《光明日报》以“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为总题, 发表《彻底摧毁周扬的反革命“立脚点”———评所谓三十年代文艺》。

29日 , 《光明日 报》以“大力普 及革命样 板戏”为 总题, 发表《喜看银幕展红旗———学习彩色影片〈智取威虎山〉札记》。同日, 《解放军报》以“大力普及革命样板戏”为总题, 发表《实现在银幕上对资产阶级的专政———赞彩色影片〈智取威虎山〉》。

12月7日, 《光明日报》以“大力普及革命样板戏”为总题, 发表《可贵的探索巨大的成就———赞彩色影片〈智取威虎山〉》等文。

12日 , 《人民日报 》以“高举 毛泽东思想 伟大红旗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为总题, 发表《两个口号一条黑线》, 《揭穿“国防文学”的反动本质》, 《“全民文学”就是复辟资本主义的文艺》。同日, 《光明日报》以“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为总题, 发表《三十年代的一场大讨论———两条根本对立 的文艺路线的两个口号》, 《砸烂反动派的记功碑———剖析“国防文学”的三个黑标本》 (“三个黑标本”指田汉的电影《胜利进行曲》、夏衍的话剧《一念间》、陈白尘的话剧《大地回春》) 。

1971年基本上是沿袭了上一年的主旋律:普及、移植革命现代样板戏运动, 以批判“四条汉子”为突出特征的革命大批判运动。但也有惊天之变, 这就是“9·13”事件的发生, 林彪坠机身亡, 留下一团身后迷雾。虽然从9月18日中共中央发布[1971]57号文件《关于林彪叛国出逃的通知》后, 包括1971年10月24日, 中央发出《关于向全国群众传达林彪叛党叛国事件的通知》, 一直到当年底, 林彪事件已经转达至基层, 但公开的点名批判却迟迟不见展开。这在1949年后中国大陆的高层政治斗争历史上是极其不同寻常的例外。因为这种公然的有意为之的控制, 以及其他的疑问, 更增加了人们对林彪事件的真相迄今仍保持着的强烈探究兴趣7。

至于鲁迅则迎来了一个习惯上的重大纪念节点——诞辰90周年、逝世35周年。这当然都是要做些文章的。与鲁迅直接相关的文章, 比较重要的可例举如下:

3月2日 , 《红旗》杂志 第3期专栏“深 入开展革 命大批判”, 发表周建人的《学习鲁迅深入批修———批判周扬一伙歪曲、诬蔑鲁迅的反动谬论》。《人民日报》4月1日发表本文 。《广东文 艺》第3期 (3月 ) 发表《“文章 得失不由天”———读鲁迅杂文的札记》。

9月25日 , 《人民日报 》发表罗思 鼎的《学习 鲁迅批判孔家店的彻底革命精神———纪念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诞生九十周年》。次日《文汇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转载。《文汇报》发表上海鲁迅纪念馆写作小组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实践的统一———纪念鲁迅诞生九十周年》;《学习鲁迅精神深入批修整风》。《光明日报》发表周建人的《学习鲁迅把书读活———纪念鲁迅诞生九十周年》。 《解放日报》发表《永不磨灭的革命原则———学习鲁迅“痛打落水狗”的战斗精神》;《学习鲁迅, 无限热爱毛主席》。《解放军报》发表《丝毫不能放松革命警惕性———学习鲁迅对敌斗争的彻底革命精神》等文。本月, 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学习鲁迅杂文》。

10月18日 , 《解放日报 》发表《发扬 鲁迅革命精神 , 彻底批判反动的人性论———纪念鲁迅逝世三十五周年》等文。

19日 , 《文汇报 》发表《 向伟大的 革命家鲁 迅学习———读鲁迅后期的杂文》。《解放日报》发表《鲁迅的彻底唯物主义精神永放光芒———批判刘少奇、周扬一伙政治骗子用唯心论歪曲和诬蔑鲁迅的罪行》。

20日 , 《人民日报 》发表《学习 鲁迅反对假 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精神》。22日, 《光明日报》发表《学习鲁迅, 彻底批判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

11月,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纪念鲁迅文选》。江西省新华书店出版《学习鲁迅反对假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精神》。

12月20日, 《解放日报》发表《用马克思主义的光辉照出群魔的嘴脸———学习鲁迅对反革命两面派斗争的革命精神》等文。

25日 , 《光明日报 》发表《学习 鲁迅坚持马 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战斗精神———斥周扬一伙用先验论攻击和歪曲鲁迅》。本月,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向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学习》;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学习鲁迅反对假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精神》。

上文说这些文章“比较重要”, 指的只是它们标示的特定时代的政治风向价值, 并无关乎内容价值;它们几乎千篇一律都是为革命大批判服务的, 而且连大批判自身的内容也都极其苍白、空洞和无力, 实在翻不出新花样来了。所以, 1971年的鲁迅虽较前两年受到更多关注和利用, 但充其量也就是被用来例行公事做些无奈文章而已。

1972年, 有关鲁迅的文章发表和书籍出版明显增多, 其中的突出特点是提倡学习鲁迅杂文、特别是后期杂文, 加强对阶级敌人特别是政治两面派和政治骗子的斗争———这大概是对林彪的暗指, 但当时公开提到的还只是刘少奇, 或者再拉上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陪绑。这样通过强化鲁迅的战斗精神, 将纪念和学习鲁迅与当下的所谓“批修整风”结合起来———后来就变成了“批林整风”。因为这一年内的文章太多, 兹将单行本目录开列如下, 以见当年“鲁迅研究”盛况一斑。

1月 , 浙江人民出 版社出版 《向伟大的革命 家鲁迅学习》。

2月, 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学习鲁迅》。

3月 , 云南人民出 版社出版 《继承和发扬 鲁迅的革命精神 (纪念鲁迅逝世九十周年) 》;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学习鲁迅反对假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精神》。

4月 , 河北人民 出版社出 版《学习鲁迅 的革命精神》。

5月 , 甘肃人民 出版社出 版《向伟大的革 命家鲁迅学习》;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出版社出版《学习鲁迅杂文》;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学习鲁迅的革命战斗精神》;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学习鲁迅反对假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精神》;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要提倡读一些鲁迅的杂文》。

6月 , 广西人民 出版社出 版《学习鲁迅 的革命战 斗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读一些鲁迅的杂文》;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学习鲁迅深入批修》。

7月 , 江西人民 出版社出 版《读鲁迅杂 文》; 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从鲁迅杂文中学习阶级斗争经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向鲁迅学习》。

8月, 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学习鲁迅》。

9月 , 上海人民 出版社出 版《学习鲁迅革 命到底》;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学习鲁迅杂文》。

10月, 人民文学 出版社出 版《学习鲁迅深 入批修 (一 ) 》;内蒙古自治 州区人民出版 社出版《鲁迅论 写作》。

11月 , 辽宁人民 出版社出 版《学习鲁迅 的革命精神》;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学习鲁迅彻底革命》。

12月, 暂无记载。

学习和纪念鲁迅之余, 还透出了一点在政治的缝隙中寻找文学研究可能性的迹象, 哪怕只是一种点缀。比如当年8月里集中发表的这些文章:

8月6日, 《解放日报》专栏“文艺短论”发表石一歌的《要情理并茂———对“议论”的议论》。9日, 《文汇报》发表《文风与路线———学习鲁迅的革命文风》。11日, 《人民日报》发表梦阳的《短些, 精粹些》。12日, 《文汇报》以“学习鲁迅无产阶级的战斗文风”为总题, 加编者的话, 发表石一歌的《扫荡新的八股》, 另有《力求易懂》、《清除“叭儿狗文艺家”的“遗产”》、《文章写完后要认真删改》、《抓住本质, 以一击制敌于死命》, 专栏“鲁迅作品介绍”发表《战胜腐朽文风的锐利武器———介绍鲁迅〈答北斗杂志社问〉>》。17日, 《光明日报》发表《为革命写短而精的文章———学习鲁迅的革命文风》。21日, 《解放军报》专栏“文艺短论”发表《短文一定会带片面性吗———学习鲁迅的文风札记》。

在这种年代这就算是与政治的功利显出了一点安全的距离。确实, 林彪事件后, 中国的文革政治铁幕开始稍稍松动了, 甚至,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有了改变。2月21日,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7日, 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9月25日, 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华。29日, 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

但与文艺最有切身利害关系的是, 1972年开始出现了新的文艺刊物。文革伊始, 各级权力机构受到冲击, 当权派纷纷下台, 权力机器无法运转, 刊物无人领导和组织工作, 连《人民文学》这样的“文学国刊”也只能自动停刊。林彪事件后, 这些停刊的刊物有了复刊的政治气候, 几年间都在酝酿复刊, 或称试刊、创刊等名目。1972、73年间的就有《解放军文艺》《广西文艺》《安徽文艺》《黑龙江文艺》《山东文艺》《天津文艺》《四川文艺》《新疆文艺》等多家省级文艺机构刊物出现。即便是单从这一文艺 / 政治生态的格局变化来看, 林彪事件也可视为文革历史的转折点;或直接就可视为文革失败破产的标志。而在这一特定时期鲁迅作品及相关纪念、宣传或研究性的文章、书籍发表出版得如此之多, 或也映证了权力意识形态资源的极度匮乏的现实。鲁迅不仅要被用作大批判, 而且也要为革命样板戏勉强“背书”, 为毛泽东的文艺路线和文艺思想充当“前驱”———当时居然还有这种标题的文章而能不使人发笑:《鲁迅———执行和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光辉榜样》 (舒成, 《解放日报》, 1972年5月29日) , 《鲁迅———捍卫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英勇旗手》 (山东大学中文系写作小组, 《山东文艺》试刊第2期, 1972年8月) 。这证明了在最基本的事实逻辑上, 文革政治也走到了穷途末路。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