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而逐步引导他认识到,在与其他孩子进行社交时,必要的肢体语言,比如握手、礼貌地拍肩膀,也会增进双方的关系。说真的,现在孩子上个学,家长比孩子还焦虑,有位爸爸甚至吐槽,说爱人因为迟迟接不到孩子面试录取的电话和信息,把家里的网络信号检查了N遍,这位爸爸刚说了句:。

◆◆ 关注「家学宝」 每天收获专业家庭教育知识◆◆

孩子性格内向不善社交,以后一定会吃亏?心理学告诉你:NO!

图片来自网络

家学宝主笔团 | 江垚

1

最近的朋友圈都被幼升小刷屏了,各位妈妈们在群里纷纷分享自己家孩子面试的情况。说真的,现在孩子上个学,家长比孩子还焦虑,有位爸爸甚至吐槽,说爱人因为迟迟接不到孩子面试录取的电话和信息,把家里的网络信号检查了N遍,这位爸爸刚说了句:

不录取也没事……

这位妈妈立刻回怼:

不准说不录取,不录取你负责!

这位爸爸吓得发了条朋友圈:

如果不录取,我估计也回不了家了。

一次幼升小面试,堪比职场面试,甚至比职场面试还“残酷”。

很多妈妈们焦虑的不是孩子文化类科目或者是运动肢体类项目,而是孩子的自我展示和团队合作方面的项目。有一位正在帮孩子准备国际学校面试的妈妈就分享了她的感受。

她家的孩子因为月份问题,本来就比同批次上学的孩子要小一些,按妈妈的说法是比较内向胆小,不爱说话,在陌生环境尤其沉默,上幼儿园时也是熟悉了较长时间才慢慢交到了好朋友。但是孩子学东西很快,也很聪明,就是不太擅长社交。

问题就在于,她家想去的小学面试环节就有团队合作,需要几个孩子共同完成一些任务。

这位妈妈焦虑了很久,孩子的内向性格很难改变,而且都说性格没有好坏,可是社会评价标准好像不是这样的,尤其在遇到竞争环境时,内向的孩子似乎“毫无优势”啊!

一直试图“纠正”孩子内向性格的家长们可能并不明白性格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性格影响行为,性格更为稳定,也较难一下改变,但行为在一定情境中是可以训练养成的。

所以这里要明确一个概念:性格内向≠不善社交。

性格内向的孩子也不一定在沟通与表达上就比性格外向的孩子弱。

孩子性格内向不善社交,以后一定会吃亏?心理学告诉你:NO!

图片来自网络

2

关于性格内外向,越来越多人也开始认识到这两种性格并不存在绝对的优劣势:

性格外向的人善于从外部获取能量,喜欢接受外部信息的刺激,更善于与人发生连接;而性格内向的人更习惯在独处中获取能量,更喜欢从自我探索,在独立性强的人物中发挥更好。

但在目前世俗的应试教育评估体系下,确实性格内向的孩子是有一些吃亏的,因为我们习惯性地认为:能更主动地与人沟通或表达自己,就代表了孩子具备更好的社交能力,能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性格研究专家苏珊·凯恩会告诉你:

内向性格的人并不意味着就不善于社交,也不代表不能适应社会,更不能武断认为不够优秀,无法获得世俗定义的成功。

比如比尔·盖茨,在凯恩的书《沉浸:也成不了内向型性格的人在这个喋喋不休的世界里表现的能力》中写道:

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性格,但是能改变的程度有限。比尔·盖茨再怎么锻炼自己的社交技巧也成不了比尔·克林顿那样的人,而比尔·克林顿花再多时间独自摆弄电脑,也变不成比尔·盖茨……

盖茨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他虽然性格内向,却并不腼腆畏生,在创办微软,并逐步成为世界首富的道路上,他始终在随着环境和时事的需要而调整自己的行为,成为一个更有榜样作用的公众人物。

孩子性格内向不善社交,以后一定会吃亏?心理学告诉你:NO!

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既然性格内向的孩子并不见得社交弱,如何能在需要的情境中引导孩子表现出适当的社交行为呢?

3

首先,家长要尊重并理解孩子的性格。

在帮助孩子调整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前,首先是要理解孩子的天性,这种理解最好也要通过语言或行为表达出来,不是说一套做一套。

很多父母虽然心里理解孩子不喜欢社交的个性,但还是会在有些时候强迫孩子社交,最经常见到的场景就是每年的亲友聚会,或是班级竞选等场合。

须知:越是强硬地在特定场合要求孩子做出行为改变,效果越差,孩子的配合程度也越低,还可能会造成孩子内心的反感,甚至产生自卑心理。

只有当真正理解并接纳孩子时,你所做出的行为引导,才越能被孩子接受,TA也会更理解父母和配合父母。

以下有几个帮助孩子在社交场合自如应对的小方法:

1. Yes,And……

这是一个源于戏剧训练中的小游戏。家长可以在家里,和孩子作为亲子游戏来进行:

在和孩子进行抛球游戏(或者任何传接游戏)时,要求一定要说出一句能让对方接下去说的话,才能把球(或其他物品)传给对方。比如:

我向孩子提了一个问题:

你喜欢吃今天的晚饭吗?

并把球抛给他,此时他如果直说了:喜欢。就不能把球抛回给我,而他如果接着说:

喜欢,但是如果能有我喜欢吃的**就更好了,下次可以给我做吗?

这样他就能把球抛回给我,我就可以接着说:

好的,你这么喜欢吃**啊,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这样一来一回,对话就能进行下去了。这个游戏的规则就是,不让话题掉在地上,直到话题结束,游戏才能结束。

小孩子一般很快能够掌握这个游戏的规则,你甚至可以引导孩子把以前发生过的他和朋友或其他成人的对话场景,重现一遍。

这个游戏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了解如何与人交谈,怎么样的开展对话,才能让双方都舒服,都能自如地将话题推进下去。

对于锻炼孩子的沟通和表达,具有很好的效果。

2. 让孩子习惯眼神交流和肢体表达

日常中,语言交流只是沟通的一部分,还有很大部分来自肢体语言和微表情等。这一点孩子还不太能理解,但成年人都知道。

在生活中,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学会在不想用语言表达自己时,可以采用其他的沟通方式。

比如,在与人交谈时,双眼需要与对方的眼神有接触,这是一种社交礼仪。在家里,可以有意识地要求孩子在与自己沟通时,停下手上的其他事情,看着对方进行表达。

或者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孩子理解脸部表情可以传达很多信息。

肢体表达就更多样了,拥抱、鞠躬、握手等都是有效的肢体沟通语言。比如,孩子放学回家,或者自己下班回家后,可以先给孩子一个拥抱,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爱,慢慢他也会理解拥抱对于促进双方关系的作用。

进而逐步引导他认识到,在与其他孩子进行社交时,必要的肢体语言,比如握手、礼貌地拍肩膀,也会增进双方的关系。

孩子回避社交,或者不善于处理社交场合,很大部分原因在于他们不太懂得有效的社交方式。

所以父母与其纠结性格内外向的影响,不如主动帮助孩子挖掘有效的沟通方式,让孩子享受成功社交的乐趣,来得更有价值!

家学宝编辑团队以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理论为支撑,原创图文、音频、视频和测评内容,为您提供全方位的教养支持。家学宝——您手边的家庭教育专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