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族指挥官对于士兵伤亡的关心程度只相当于我们的指挥官对于弹药消耗的关心。或许,我们本来应该从日本帝国重创俄英美军的历史中预见到虫族的战术。”

-----《星船伞兵》罗伯特·海因莱因 1959

1959年,一部科幻小说《星船伞兵》在美国出版。剧情是描写未来人类联邦同包括 名为Arachnids的外星虫族等外星种族之间的战争。

从星船伞兵到美越战争,美军最头疼的对手

作者罗伯特·海莱因是正牌的海军军官退役,所以小说中有踏实的军旅生活描写,并且有不少真实战争的影子。小说及1997年拍摄的同名电影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异形2》《星际争霸》《高达》《光晕》等都可看到小说里概念的影子。

这部小说切中了时代灵魂。就在小说出版的当年,北越决定武装统一越南,在南越大量渗透人员和发动颠覆起义。美国则将此看成苏共阵营的又一次扩张举动, 从提供军援到1963年正式派遣战斗部队参战。战争逐步升级,美军进入了小说中人类联邦相似的战争处境。

花费十二年时间,最高峰时投入超过50万大军,但最后付出了36万人伤亡后,美国却无奈撤军,没有得到任何政治效果。美国遭遇到有史以来在海外的最大失败。

从星船伞兵到美越战争,美军最头疼的对手

越南战争中美军面对的越共游击队,与《星船伞兵》中的虫族战术有相似之处。从以后几十年美国科幻电影游戏不断出现类似的虫族形象来看,虽然军事上未必是最致命的。但却肯定是美军最头疼和最不愿碰到的对手。

电影和小说中的虫族对手,具有几个基本特征:

一,集体智能,整个种族能以人类无法企及的程度动员参加战争。

二,无惧个体生死,不会被伤亡吓倒。

三,潜地属性,能通过地下通道隐蔽或者发动突袭。

通过后来的历史,我们不得不感慨,《星船伞兵》中的外星敌人形象,实际上在隐喻越战中美军所遭遇到的越共游击队。

由于强大的国力和科技优势,美军从来不恐惧在航母潜艇洲际导弹这些高技术领域遭到挑战,二战后美军最头疼的敌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条:全民动员,以整个民族的力量和美军抗衡。

越战中美国的对手,并不只是冲出丛林的游击队员,在经历一系列失败后,美国终于明白他面对的是整个民族的反抗:几乎每个越南人要么是游击队员,要么是游击队的潜在支持者。

这其实很自然,由于越战的起因是美国干预越南的统一事业,无论美国人抱着什么理想到来,都会被视为侵略者和全民族的敌人,在经历一系列失败后,美国终于明白他面对的是整个民族的反抗:几乎每个越南人要么是游击队员,要么是游击队的潜在支持者。

从星船伞兵到美越战争,美军最头疼的对手

在这种情况下,美军军官津津乐道的歼敌数字根本没有意义,哪怕往往战场伤亡只有对方的1/10,美军还是发现无法阻止越共,到1964年,越共已经摧毁80%以上的原先由美国盟友南越政权控制的“战略村”,解放三分之二以上土地和七百多万人口,迫使南越政权和美军的统治范围收缩在城市和交通沿线。

第二,战争变得没有前线后方之分,敌人随时都会从在美军觉得安全的地区冒出来

在1968年1月30日,兵力超过32.3万北越军队和越共游击队对200多个市镇和农村地区发动“总攻击——总暴动”,包括南越36个省会、5个大城市、64个县城和50个战略村,西贡机场、总统府和南越总参谋部同时遭袭。美国驻西贡大使馆也遭到越共敢死队夜袭。

虽然美军击退了这次攻击,并造成对方十倍以上的伤亡,但在经历美军的多年全力围剿下,仍然有能力发动这样的攻势这一事实本身,就造成美军士气低落和国内舆论大哗。

第三,敌人利用地形和有针对性的战术,让美军的高科技武器优势被强行削弱。

从星船伞兵到美越战争,美军最头疼的对手

从星船伞兵到美越战争,美军最头疼的对手

比如 越共游击队 针对 美军的高科技战法“直升机群+特种部队”战术,成功的发掘出应对战法“一慢四快”,即”缓慢细致的准备,快速移动,快速攻击,快速清场,快速撤退。“

美国同小说中的联邦一样,拥有强大的空中优势,可以使用战略空袭来轰炸敌人,甚至为了防止北越的渗透和援助,向南越边境地区的丛林投放化学武器和燃烧弹。甚至一度改变了边境的自然环境。

从星船伞兵到美越战争,美军最头疼的对手

但和电影中的虫族一样,越共和北越修筑了大量地道工事,在地下休息,工作,隐蔽,生产,已经实现了军事工业的地下化。从而大大降低了美军空袭的效果。

在1966年美国估计,为了给北越造成1美元的损失,美军付出的财政代价是9.6美元。

从星船伞兵到美越战争,美军最头疼的对手

以上说了这么多,但是,也许所有战场内因素加起来,也没有另一项战场外因素对战争结局影响更大。

在美国至今仍然有人坚持,真正打败了美军的不是越共,而是60年代新兴的媒体力量。

从星船伞兵到美越战争,美军最头疼的对手

60年代越战同时,彩色电视机开始在美国普及,美国大众第一次从电视上看到血淋林的生动战场。看到自己年轻的子弟血淋林的躺在烂泥中,和对越南平民造成的血腥杀戮。这对于以前一向支持战争的美国人民的感受是爆炸性的。

从星船伞兵到美越战争,美军最头疼的对手

而传统新闻界也不甘示弱。1965年,为了“回应“政府”战场上正取得节节胜利“的官方说法,《华盛顿邮报》现场报道中描述:县城中甘密河里漂着一具具美军尸体,河水泛着可疑的绿色,偶尔有几个儿童经过,用木棍拨弄着尸体,寻找值钱的东西。”此外,在采访战地抢救部队时,护士小姐告诉记者她每天要处理四五袋残肢。

几十万人涌向街头开始抗议游行,美国国内擅离职守以逃避应召者每年超过16万,创造了独立战争以来的最高纪录,这个国家几乎因这场对外战争彻底分裂。

最终,1968年3月31日,主张战争升级的 约翰逊总统通过电视讲话宣布将退出新总统选举,限制轰炸,开始外交谈判。1973年美国在结束战争的协议上签字,战争就此结束。

但心理创伤却影响到整整一个时代的美国人,以及以后西方主流的科幻军事题材作品,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不断能在电影电视剧,小说漫画,游戏视频中看见,美国人最头疼的游击队隐喻--虫族的形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