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八大菜系裏誰的歷史最悠久,毫無疑問是魯菜。魯菜的雛形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起源於山東的儒家學派奠定了中國飲食注重精細、中和、健康的審美取向,孔子提出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觀念,爲魯菜做了一個強有力的註解。

作爲“八大菜系”中唯一位於北方的菜系,魯菜的影響極爲廣泛。馳名中外的北京烤鴨,最早就是從山東烤鴨發展而來;天津的煎餅果子,也是由當年在天津生活的山東人以煎餅卷大蔥爲藍本改良而成;婦孺皆知的宮保雞丁,則是魯菜與川菜的結合;而席捲全國的快餐美食“黃燜雞米飯”也和魯菜有關,黃燜雞曾是濟南老字號“福泉居”的招牌菜。所以說,魯菜和每一個人的緣分,其實比我們想的要深。

在北京的崇文門,有一家馳名中外的正宗魯菜店——萃華樓。這一中華老字號創建於1940年,店名寓意爲“薈萃魯菜之精華於一樓,以饗食客”。當年,陳香梅、張君秋、關幼波等名流雅士都是這裏的座上客。如今,文藝界的名人仍然喜歡這一口,李文玲、方清平、王玥波等人就經常來拔草。

萃華樓的總經理王培欣是魯菜國家級特級大師、國家級評委,還有一個特別的稱呼——暖暖大廚。從央視、北京電視臺到河北衛視,他已經在熒屏教大家做菜17年,尤其是北京衛視《暖暖的味道》,讓他的身影走進了千家萬戶。

王大廚厲害,王大廚的師傅更厲害。76歲的國寶級烹飪大師崔玉芬,是大名鼎鼎的女廚神,上個世紀末在日本參加料理鐵人賽,一舉榮獲中華料理鐵人稱號,從此就有了“鐵娘子”的美譽。身爲崔大師的四大弟子之一,王培欣跟隨恩師學習魯菜18年,技藝堪稱爐火純青,一出手,就是集中體現魯菜在火候上高難度和超高精準度的“爆菜”。

爆菜是山東代表菜式,清代文士袁牧曾描述道:“滾油爆炒,加佐料起鍋,以極脆爲佳,此北人法也。”爆菜的烹飪方式,以油和水傳導受熱,分爲油爆和湯爆,往下細分主要爲醬爆、芫爆、蔥爆、水爆,其他還有火爆、糟爆、燜爆、醃爆、蒜爆等。魯菜中的火爆尤爲驚心動魄,大火在鍋裏熊熊燃燒,頂級魯菜廚師能駕馭高過頭頂的沖天猛火,快速翻勺,在最合適的那一秒鐘迅速成菜裝盤。爆的技法充分體現了魯菜在用火上的功夫,因此,世人稱之爲“食在中國,火在山東”。

醬爆雞丁是魯菜中的一款名餚,色澤醬紅明亮,雞丁滑嫩爽口,味道鮮甜鹹香,醬汁緊裹原料,並有濃郁的醬香味。如今在很多人眼裏非常接地氣的這道菜其實流傳自皇宮。清末皇族溥傑的妻子在《宮廷飲食》中寫道:“本來中國(北京)的飲食沒什麼特色,明朝都城移到北京時,宮廷裏的廚師大部來自山東,因此山東風味便從宮中、民間普及開來。”清朝祖制規定滿洲八旗貴胄不許經商,於是爲掩人耳目,八旗子弟暗中投資,僱用手腳勤快、頗能喫苦的山東人爲其經營,北京的飯莊由此興起,當年最有名的八大樓幾乎多一半是魯菜。據說文化巨匠胡適在京時特別喜愛山東風味菜,最愛喫的美食之一就是醬爆雞丁。

傳統的醬爆雞丁用花生米做配料,讓人不由得想起宮保雞丁。雖然都有雞丁,但兩者差別還是很大的:醬爆雞丁的特色是“醬”,炒醬是這道菜的核心;而宮保雞丁則講究以蛋清上漿,用花生米和幹辣椒爆炒突出雞肉的口感,並不用醬。不同於市場上銷售的用甜麪醬製作的醬爆雞丁,王培欣大廚做的醬爆雞丁選用的是黃醬,並且是加入了20多種調料、小火熬製4個小時的祕製黃醬,這種醬做出來的醬爆雞丁醬香味濃,普通的醬爆雞丁完全無法比擬。

市場上常見的醬爆雞丁還有加入黃瓜當配料的,但是黃瓜水分大,炒制而成後容易出很多水,非常影響原始口感。王培欣大廚的升級版醬爆雞丁,既不放花生米,也不加黃瓜丁,而是選擇了核桃仁。雞丁的嫩,黃醬的香,桃仁的脆,在王大廚少一秒則生、多一秒則老的精準火候控制下,融合而成萃華樓的招牌菜——醬爆桃仁雞丁。

爆三樣是爆菜中的另一道傳統名菜,源於宮廷古菜“全家福”。曾經有一段時間,爆三樣叫作爆兩樣,相聲大師侯寶林覺得菜品裏少了些許提味的肉類,建議加上豬腰,這才造就了現在由豬腰、豬肚、豬肝三味主料組成的爆三樣。這道菜講究的是火候,一定要大火爆炒,讓湯汁均勻地裹在原材料上,喫時口感層次豐富,醬香出頭,淡甜收口,裏味鮮香,濃淡適宜。萃華樓的爆三樣,喫到最後,盤底連一絲湯汁都不留。這正是廚師極高火工的體現。

古法有言:“烹飪之道,如火中取寶。不及則生,稍過則老,爭之於俄頃,失之於須臾。”魯菜中的“爆”正是火中取寶,就是那一秒鐘的決斷,成就了菜品最完美的味道。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