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1991年哪家PC厂商在中国最活跃,当然是AST公司。

AST公司董事长袁志坤是个出生于上海的华人,1974年毕业于加里福尼亚大学电子工程系,1980年他与他的两位同学共同集资1.2万美元,创办了AST公司,1990年营业额达到5亿美元。

1991年夏天在京郊

1991年5月14日,袁志坤在人民大会堂赠送价值200万元人民币的60台486PC的仪式上,我向他提问,问他为什么捐给清华大学和中央民族学院(现在的中央民族大学)?他说清华大学是祖国的最高学府,中央民族学院有点像美国的少数民族学院,华人在美国就是少数民族之一,这两所高等学校都是他羡慕的学校。

在此之后的3年里,AST在中国PC市场上一直保持着销量第一。

当时能保持第一的因素有很多,可以说康柏没有正式进中国,也可以说Dell还不知在什么地方;惠普PC不成气候,IBM公司PC还陶醉在PS/2单通道的封闭系统中,什么宏碁、PackardBell、NEC、东芝等等公司的品牌在中国还没影儿,Apple被赶出中国还没有返回,联想PC到1994年才有批量……

总之,AST在当时的中国市场是最“牛”的品牌机了。

本文作者2018年4月30日加:没有多少人知道AST是什么东东了,但当年它与王安PC同样在中国在世界市场可不得了。

我发现了商用收款机潜力

当年的中关村有“两通”、“两海”一说,“两通”即是四通集团、信通公司;这“两海”是科海和京海集团。

信通、科海公司都因各自的原因不了了之,四通还健在,京海公司呢?

1991年初秋和大弟弟刘克坚

1989年以机房工程切入计算机行业的京海集团总裁王洪德,见到我总是激动得快人快语。1991年5月21日他在JH-88商用收款机的鉴定会上,对我说了一个吓人的数字:中国有2000万台商用收款机的市场容量。

我发表了《商用收款机市场潜力惊人》一文,文章发表后,收到不少读者来信,什么美国的新津国际贸易公司,什么国营795厂等等都给我来信,纷纷想与京海集团合作做商用收款机。在此之后2~3年内,国内所有的大企业及一些外国大企业都卷入了商用收款机的生产。

《中国软件保护条例》是19稿

记得我自1985年开始做记者,第一篇作品就是写DBASEⅢ数据库中文版的。到1991年,安信达公司与机电部六所共同推出DBASEⅣ,在当时认为是中美首次合作开发成功的中文支持软件。

这个新闻在当时是较轰动的,因为当时中国没有颁布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几乎所有的软件供应商都不敢轻易进入中国市场。

也正是在1991年6月《中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颁布,我就相关的问题采访了起草《条例》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的应明(现在已退休)。当时他告诉我,从1985年初开始起草《条例》,当时颁布的《条例》为第19稿。

《条例》与国外类似《条例》的相关法律最大的不同在于软件著作权人登记和缴纳登记费用。关于软件产品价格及登记等若干问题,当时正在起草相关的细则,并于1991年10月1日前向社会宣布。

1991年初秋喜欢花裙子

从此以后我一直关注关于《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相关事宜和国外软件厂商的反映,直到我几次下基层采访用户写出1996、1997年中国软件使用盗版率为50%事实真相为止。

远程传版验收

1991年6月12北京大学和《科技日报》完成远程传真版、局域网、光盘系统(本来传真版需要60分钟,使用内部编码,10分钟就可以传递到外地),使我国电子印刷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

这一成果的验收使我与北大方正接上了头,从此,我步步紧跟北大方正集团(当时叫北大印刷所),直到北大方正1995年推出PC。1996年我到了《每周电脑报/PCWEEK》后,把北大的采访线索交给了我报的记者。

后来整个电字排版市场十分热闹,大大小小的排版系统很多。当时有种叫“新龙”的卡,只要插在486兼容机上就可以形成一个排版系统。当时价格为2900元,后来这类产品在市场上也不了了之了。

用386攒过小型机

1991年中国国产整机方面继续研制自己的品牌,《91国际计算机与通信交流展览会》上展出了江南计算所研制的11个80486和3个386芯片并行的江南-010小型机,它运行GUIX操作系统(Unix技术的变种产品)。华胜品牌的工作站(如4065),从1989年起两年5次中标累积销售300台。

连同PC在内,这些产品之当时所以存活原因有二:一是那时关税高,致使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便宜1/2~1/3,二是这些产品天生有中文环境。

91年中文打字如日中天

当时中文文字处理机市场如日中天,市场占有率达90%,四通集团因此1991年营业额近20亿人民币,利税2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可以看出当时四通集团经济状况还是十分健康的。

长城走过软件弯路

长城集团在1991年底一改硬件路子,12月7日在京西宾馆宣布推出9种具有自己版权的支持软件,当时声称是《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公布以来国产计算机厂家首次推出的软件。

这是长城集团成立5年以来第一次向软件业发起进攻。可是又过了5年,在1996年第三季度,我到《每周电脑报/PCWEEK》工作后,再次采访长城集团董事长王之时,他认为当时走了一段“软件弯路”。

1991年深秋在香山

于是乎在1994年以后,长城集团又回到了硬件产业上,他认为只有企业上了一定规模后,才能考虑多元化发展。如果从软件起步,企业增长的步伐会放慢。

这个观点与联想90年代中期的策略有点不谋而和。联想集团直到1998年8月18日注资900万人民币收购金山软件公司30%的股份,才算正式向软件产业进军。

中国出版过Unix四库全库

1991年12月,被称为“Unix四库全书”的Unix中文用户手册(共49册)在北京翻译发布。大约有百余名中国专家参加,2000万字,耗资百万美元的编译工程在中国计算机出版史上至今仍堪称之最。

现在看来似乎没有必要,或者说是没有太大必要,但当时却是有必要的,IBM的AIX、惠普的HUX、SGI的IRIX、DEC的Unix、SUN的Solaris都不可能被选中作为中国通用Unix版本,只有UnixIV才有资格这样做。

ALPha计划前夜

1991年底也是DEC公司Alpha计划的“前夜”(当时Alpha计划正在保密之中),DEC公司必须把其存活了10余年的VAX系列小型机工作站上的投资全部甩卖掉。

11月13日、12月14日在中国连续发布了VAX6000/600小型机(83MHZ主频的CMOS芯片为中央处理器),说什么可以将复杂指令转换为RISC操作。共发布了10种产品,DEC5000系列工作站4种产品(20MHZ~40MHZ主频R3000电路为中央处理器)。当然“Alpha激战前夜”一直持续到1992年(后面还会提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