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三年内或将吃上“皇家贡品”一度濒临灭绝红肚鲫王 被八旬老人侥幸发现获生态修复繁殖「生态」三年内或将吃上“皇家贡品”一度濒临灭绝红肚鲫王 被八旬老人侥幸发现获生态修复繁殖

鲫鱼味道鲜美,是许多吃货的最爱。但提到“鲫鱼之王”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吃过。半个世纪前,这种红肚金鳞的“鲫鱼之王”,是我省著名 的特产,分布在挠力河流域,清朝时还是皇家贡品,但曾一度濒临灭绝,在我省水产专家和当地政府渔业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最迟两到三年内这种鱼就可实现产业化 应用,曾经的“鲫鱼之王”有望端上市民餐桌。

“鲫鱼之王”神奇在哪?出水后受刺激腹部会变红

“鲫鱼之王”为什么神奇?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养殖研究室的副研究员王连生介绍,该鱼的鱼鳞呈金黄色、腹部橘黄、鱼背高、体厚、生长快、个体大,肥满度好,含脂率和营养价值高,其肉质细嫩,口味鲜美,曾是满清王朝的宫廷贡品。

据记载,王公贵族家用来下奶的鲫鱼汤就是用这种鱼熬制的,而且金色被认为是大福大贵的颜色,所以红肚鲫鱼是最讲究的一种鲫鱼品种。据参与宝清县 “挠力河红肚鲫鱼种质保护与生态修复”项目的负责人李师曾介绍,由于其个头大,单体重量达到五六斤,味道鲜美,被称为“鲫鱼之王”。

“而最为神奇的是其红腹的特征。”王连生告诉记者,一条正宗的红肚鲫鱼在出水后,受到刺激很快腹部就会变成红色,这是其不同于其他鱼类最为明显的特征。

据介绍,红肚鲫鱼的红腹来自于其自身的应激反应,在出水之后受到刺激,鱼腹的毛细血管破裂,使鱼腹变成了红色。由于这一神奇的特征,红肚鲫鱼被列为了名贵的鱼种而闻名于世,以前在喜庆的场合中这种鱼往往作为主菜被端上餐桌。

李师曾介绍,红肚鲫鱼在受到刺激肚红之后,并不会影响其健康,这只是它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物种特性,至于进化出这一特征有什么作用还没有研究清楚,鱼被放回水里肚红就会消失,但是鱼在出水后死亡或者是冷冻起来后,其腹部就会变成明显的红色而且不会消失。

种种原因难觅踪影2008年省发改委立项抢救

尽管这种鱼相当名贵,但由于养殖周期长产量较低等原因,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由于历史上捕捞强度过大加上环境变迁造成其濒临灭绝。

据李师曾介绍,目前我们吃到的鲫鱼许多是来自南方的养鱼池,南方一般3月份育苗,4月份投放,这样基本上两年可出一塘鱼,要比北方的养殖周期 短,效益高。而我们的地方品种未进行产业化应用,自然水域的红肚鲫鱼由于历史上捕捞强度过大,又没有及时放流恢复资源,再加上这种鱼在野生环境中的繁殖能 力较差,导致逐年减少直至消失。挠力河红肚鲫鱼已被我们国家列入濒临灭绝的重点保护鱼种,2008年黑龙江省发改委立项,抢救久负盛名的地方特产挠力河红 肚鲫鱼,并计划建立一处原种基地,开展人工繁殖。但是,这种只分布于挠力河流域的珍贵鱼种寻找难度却相当大。

专家介绍,红肚鲫鱼难觅踪影的原因是数量稀少还存在严重的遗传混杂,省内近年也发现过红肚鲫鱼,但是鱼种特征不明显,只能认为其为杂交品种。

发现过程很神奇 87岁老人过生日钓鱼认出

十多年来,国家及省渔业科学家、水产专家坚持沿挠力河流域寻找红肚鲫鱼,2017年,终于在宝清县挠力河流域发现繁衍生息的红肚鲫鱼野生种群。

说起红肚鲫鱼的发现过程,李师曾说这是一个神奇的故事,2017年,宝清县87岁的刘洪国老人过生日,“老爷子喜欢钓鱼,当天过生日表示想让家人带他去钓鱼,儿女们带着老人来到挠力河边的一处鱼塘。”李师曾说。

渔场里有6个鱼塘,最里面的一个从未投放过鱼苗,都是野生鱼。为了让老爷子高兴,渔场的人在这个鱼塘里下地笼捕上来几条鱼,在鱼塘边上支起炉 灶,准备开始炖鱼汤。这时老人有了惊人的发现,他告诉渔场的工作人员这种鱼好像是红肚鲫鱼。据说,刘老爷子十三四岁就和父亲一起外出钓鱼,那个时候挠力河 里到处都是这种鱼。

李师曾说:“红肚鲫鱼这么多年找不到,谁能想到就藏在鱼塘里,其实这个鱼塘里的鱼,许多人都吃过,以前就觉得是野生鱼好吃,谁也不知道这就是名 贵的红肚鲫鱼,多亏刘老爷子有阅历,老人这个生日过得真是太吉利了。”现在发现红肚鲫鱼野生群落的鱼塘已被确定为原种池被保护起来。

如何确认鱼王身份?表形判断辅以DNA分子鉴定

李师曾介绍,发现红肚鲫鱼后,当地聘请省内某大学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做了DNA鉴定。

据参与鉴定的专家介绍,对红肚鲫鱼的鉴定采用了表形判断辅以DNA分子鉴定的方法,是现在最为准确的鉴定手段,除了红肚鲫鱼的外形特征明显外, 通过简化基因组测序获得大量分布于全基因组SNP标记,经遗传学分析认为,该物种具有独特的遗传特征,遗传多样性较低,迫切需要保种扩繁。

所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是指种群数量少,造成近亲繁殖,“以野外的抽样为例,上百尾鱼只属于几个全同胞家系,也就是几对父母的后代,近亲程度很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研究室副研究员户国说。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扩繁技术恢复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也保持野外种群的健康发展。

红肚鲫鱼繁育进展目前已经成功繁育10000尾

2018年7月,宝清县一家农业公司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签订了“挠力河红肚鲫鱼种质保护与生态修复”项目合作协议。中国水产 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组在挠力河金水湾红肚鲫鱼种质保护基地,开展了挠力河红肚鲫鱼科学繁育工作,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挠力河红肚鲫鱼F1代培育 和种质提存,选育亲鱼和繁育苗种科学实验,目前已经成功繁育10000尾,其他的野生亲本还在陆续繁育,预计到明年五月中旬能够繁育五十万尾。

5月23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组成员之一的副研究员户国介绍,红肚鲫鱼的种群恢复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现在繁育的 是野生鱼的第一代人工繁育品种,下一步会在最大程度保持野生群落健康的前提下,开展扩繁的工作,恢复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目前,红肚鲫鱼的种群恢复工作,最 大的难点在于亲缘关系的确定上,由于亲本的近亲程度高,又没有繁殖的记录,要通过高科技的分子遗传鉴定技术来确定亲缘关系。

另外,红肚鲫鱼一般一代鱼成熟要三四年的时间,要实现全人工繁育,也就是完全恢复种群至少要繁育到第二代,也就是需要六七年的时间。实现全人工繁育后,就可以不再采捕野生的群体,也间接保护了野生的群落,同时,通过人工放流等方式,增加野生流域内的生物多样性。

图片由李师曾提供

来源:生活报

作者:王萌

「生态」三年内或将吃上“皇家贡品”一度濒临灭绝红肚鲫王 被八旬老人侥幸发现获生态修复繁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