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约公元前219年,始皇帝派军五十万,五路征岭南,“一军塞镡城之岭(今越城岭一带),一军守九疑之塞(今九嶷山一带),一军处番禺之都(今广州),一军守南野之界(今江西南部),一军结馀干之水(今江西余干县一带)”。但一些专家认为,秦军南下之前,古番禺城一带很有可能经历过一个较长的城市或大型聚落发展过程,番禺与内地原来已有较便利往来的商路,同时又是最具开化条件的聚居点,存在着秦军从一开战就将其作为战略要地并顺利占领的可能性。

1962年,在今越秀区区庄一个叫作“螺岗”的小山丘上,发现了一座秦代木椁墓。墓中出土了一件铜戈,虽然经历千年岁月,锋刃依然锋利如初。

戈的一面,刻有“十四年属邦工口蕺丞□口□”二行12个字,提示这件兵器乃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由属邦工师“蕺”监造。大约14年后,秦军五路出征岭南。

整个岭南地区,能找到的

刻有秦代铭文的兵器仅有两件,

且两件都为戈,它们是秦始皇

统一岭南的历史物证。

1

说戈

戈,是中国在先秦时期一种主要用于勾、啄的格斗兵器。

流行于商至汉代。受石器时代的石镰、骨镰或陶镰的启发而产生,原为长柄,平头,刃在下边,可横击,又可用于勾杀,后因作战需要和使用方式不同,戈便分为长、中、短3种。

商代已经有了铜戈,直到秦代作战时仍用戈。一般长戈用于车战,短戈用于步兵。戈的击法有勾挂、扎挑等。

最早发现的青铜铸的戈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距今约3500年。

2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

这里要特别讲一下

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中

“物勒工名”的管理制度。

广州博物馆馆员吴红丽指出,“物勒工名”的制度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的质量,也就是生产岗位责任制。

这种制度从春秋一直沿用到秦代,并开始广泛应用于军用武器的生产。这个词,也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中最早出现的,所谓“物勒工名,以考其诚”。

根据《吕氏春秋》可知,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相邦、工师、丞和工匠。

相邦指监制武器生产的最高责任人丞相,工师是各兵工厂厂长,丞相当于兵工厂部门负责人,工匠就是具体制造兵器的匠人。

通过这种层层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既可促使工匠们用心造出优良的兵器,也可在出现问题时便于回溯,体现了当时的“法制”精神。

“螺岗”秦代铜戈

3

始皇帝五路大军征岭南

约公元前219年,始皇帝派军五十万,五路征岭南,“一军塞镡城之岭(今越城岭一带),一军守九疑之塞(今九嶷山一带),一军处番禺之都(今广州),一军守南野之界(今江西南部),一军结馀干之水(今江西余干县一带)”。

历来史家对这一岭南史上头等大事的诸多环节都争论不休,最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秦发兵攻越的真正目的;

二是何年发兵;

三是发兵的真实人数。

历史上曾有学者提出秦平岭南是因为垂涎这里的奇珍异宝,不过当今的史学家普遍认为其主要目的是统一岭南。

五十万人这个数字也很可存疑。

因为灭六国时王翦攻国土浩荡、人口众多的楚国,只不过带六十万大军,已经是“空举国甲士”。用差不多的力量攻击发展水平大大落后的南越,照说不太合理。

不过当时南征军队三年不弛弓解甲,同时专门开凿灵渠供给粮饷,说明秦决策层对这场战争的持久性和艰巨性还是有充分准备的。

其中西路兵团命运比较惨,据称是在土著居民的游击战术下,被彻底消耗殆尽,虽然斩杀了西瓯国君,但主将屠雎也在一次夜袭中被杀。所以才有了后来任嚣、赵佗的上位。

鎏金铜牌饰,是秦军带到岭南的装饰品。

4

铜戈为入粤秦军遗留

依当时生产力差距看,凭土著居民的战斗力,要让西路秦军伏尸数万,似乎不大可能。

而且从秦五军分置在相距甚远的五个战略要地来看,这次战役是有计划有规模的经略性质的征服,类似一种军事性或半军事性的驻屯。

但西瓯领地,土著居民们

对外来者的反抗相当大。

有可能远离故乡的西路兵团是在漫长的水土迥异、风俗不同的丛林据点攻防和守备中,被严酷的大自然和部落军事联盟形态的土著居民共同吞噬。

广西平乐银山岭,位于五岭之一的都庞岭之南,湘桂走廊的东侧,秦孝公元年(公元前381年)时,鱼地已归属楚国。银山岭的战国墓遗址,是岭南大地迄今仅见的戍卒墓地。

当中部分女性墓,或与史载赵佗上书秦皇帝求女无夫家者为士卒衣补有关。

还有一件“廿二年临汾守”戈于1974年出土于江西遂川,形制与“十四年属邦戈”相同。

临汾守即秦的河东郡守,廿二年为秦王嬴政的纪年。冯永驱认为,这把铜戈无疑是当年秦五军攻越中的“一军守南野之界”(即今大庾、南康等县域)的遗留,出土地遂川往南过南野境,越过大庾岭梅关,就进入粤境了。

赵佗像

5

秦军迁移民修城郭开新局

任嚣、赵佗负责的“番禺之都”就顺利许多。从《史记》我们能发现,其他四军主要是驻屯或游弋在南越地区的边缘地带,唯独任嚣军深入珠三角腹地,似乎有悖军事常识。

但一些专家认为,秦军南下之前,古番禺城一带很有可能经历过一个较长的城市或大型聚落发展过程,番禺与内地原来已有较便利往来的商路,同时又是最具开化条件的聚居点,存在着秦军从一开战就将其作为战略要地并顺利占领的可能性。

这也恰恰可以说明,秦军平南越,是对南越的族群结构、聚落分布、综合实力等有着相当程度的掌握的。看秦平南越之后所设之博罗、四会、龙川、揭阳等县,都是史前遗物出土较为丰富的地方,有古城或古国的基础。

广州历代城廓变迁图

至于广州,历史上对此前的记录有楚庭、南武城的说法。虽然其中任何一个今人都没有找到可靠的证据,但也无法否认它们存在的可能性。

秦平定南越之后,实施郡县制,继续有组织地大量向岭南移民,新开或整补水陆交通的道路网络,修筑城郭。

其时岭南的闭塞局面被打破,与中原及其他地区的沟通往来大大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