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70年前,这样做好开国大典天气预报 | 亲历者说

“那天我值班,

中央气象局副局长张乃召过来告诉我,开国大典要我做预报。”

揭秘!70年前,这样做好开国大典天气预报 | 亲历者说

章淹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当时我才做了一年多预报员,经验有些不足,听说要为开国大典做天气预报,那种带着一点慌乱的紧张我至今都感受得到。”

那一年,章淹24岁。

当年,进行短期天气预报都是以天气图为主要工具,而天气图的整个制作流程全为手工操作。“那时候条件差得很。华北观象台(今中央气象台)每天就画两张图,一张地面天气图,一张根据地面资料反推出来的3000米高空天气图。而且高空天气图是根据一个理想气压推算出来的,数据并不是很准确。”章淹说。

揭秘!70年前,这样做好开国大典天气预报 | 亲历者说

▶建国初期,天气图是做好天气预报的主要工具,填图员在手工填绘天气图,这种方式沿用了30年

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准确预报天气,难度可想而知。

开国大典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当天飞机要进行空中表演,需尽量保证飞机不被云挡住,能让地面的群众看见。如果云层很低的话,飞机在云层下面飞就可能撞上一些高层建筑物,而在云层上面飞老百姓又可能看不见。

“飞机表演展示的是国力,如果因为天气缘故未能起飞,那就太遗憾了。因此,我们的预报必须慎之又慎,不能在这么关键的时刻出问题。”章淹说。

那时,章淹和其他同事都刚到北京不久,对这里的天气并不了解。

揭秘!70年前,这样做好开国大典天气预报 | 亲历者说

▶章淹担任预报组组长时的工作照

于是,章淹和她的几个同学一起翻译了一本国外的预报方法书籍,以此作为自己做预报的理论指导。从当下的角度很难想象,那个年代的天气会商是通过一块小黑板完成的。

章淹和她的同事把各自的预报意见写在小黑板上,得到基本一致的意见后,给报社打电话,将文字内容读给编辑,在晚报上刊载。报纸给予天气预报的版面仅仅是个不起眼的角落,刊载内容也仅为“晴”“雨”“旱”“风”等半文言化的简单字眼。

揭秘!70年前,这样做好开国大典天气预报 | 亲历者说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首次刊载天气预报

1949年年初,接到开国大典天气预报任务的瞬间,华北观象台一片沸腾,几个预报员甚至为此连续兴奋了好几天,这里面当然包括年轻的章淹,因为开国大典当天正好轮到她值班。

起初,一些本地观测员说这个时节北京秋高气爽,很少下雨,但也有一些人说可能会有秋雨。因为实在拿不准,章淹和同事想查阅一些资料,看看北京秋季的历史天气究竟如何。

当时华北观象台可供使用的气象资料很少,几乎找不到什么有用的内容。

焦急之中,章淹突然想起自己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念书时,见过清华大学气象系有一套很厚的《世界历史天气图》资料,于是便和同事商量去清华大学查阅。

“好在最后找到了这套书,书里的资料给我们做开国大典天气预报帮了大忙。”章淹一页一页地翻书,一张一张地查图,逐片逐个地分析天气系统,几乎查遍了所有与北京有关的天气资料……章淹和同事发现,十月初的北京下雨次数并不少,因此需要格外注意。

1949年9月30日,当拿到绘制好的地面天气图时,章淹和同事开展了一次缜密仔细的天气会商,经过一次又一次地反复校验,他们给出了第二天的预报结论:晴转阴云相间,风向偏东,风力弱。章淹在第二天的预报天气图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却一夜辗转难眠……

揭秘!70年前,这样做好开国大典天气预报 | 亲历者说

▶1949年开国大典上的飞机表演

开国大典当天上午九时,天空开始不断有云聚集,中午还落下了些许雨点,下午的天气看起来很不乐观。“我的心里一直很紧张。幸运的是,下午3时左右,西北边的天空最先放晴,透出微弱的阳光。”章淹说。

不久,一架架飞机腾空而起,轰鸣声、欢呼声响彻云霄。

一时间,华北观象台值班室外传来阵阵激动的呼喊声:“快看,飞机来了!飞机来了!”天气没有影响到飞机起飞,空中飞行表演也没有被云遮挡,聚集在天安门广场的人们都看到了我国自主研发的飞机。

揭秘!70年前,这样做好开国大典天气预报 | 亲历者说

▶1949年9月30日的预报结论

揭秘!70年前,这样做好开国大典天气预报 | 亲历者说

▶章淹此前接受采访

“最后,飞机正好是在零星的小雨中间抓住一个空隙起飞,群众在下面都看得见。”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章淹的嘴角微微上扬,“国庆节本来应该放假的,但华北观象台很多人自愿留下来帮忙,都在盯着天气变化。当我们看到飞机从远处飞来,听到人们激动的呼喊声,大家心中紧绷的弦总算松了下来。”

推 荐 阅 读

揭秘!70年前,这样做好开国大典天气预报 | 亲历者说

5.20|给天气写一封情书,我有100句情话

揭秘!70年前,这样做好开国大典天气预报 | 亲历者说

神仙倒水的第一天,哗啦啦啦啦……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