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古代军人的基础条件就是武艺超群,因为冷兵器作战的特点,对士兵单个作战能力要求更高。有的人就认为,在古代以当兵吃粮为本业的职业军人肯定吊打那些临时征发的,于是有人就对征兵制嗤之以鼻,认为不如募兵制。更有强行加戏的,在各种秦汉VS希腊罗马的话题里,表示中国古代士兵都是临时征发来的农民,会被希腊罗马的职业兵吊打!那么,真是这样吗?

征兵制的突出特点是,全体男性国民都要义务从军。也就是说,只要处于适龄期,男丁至少有服两年义务兵役。两年之后退出现役,变为国家后备兵员。一旦国家有战事,这些后备兵员要随时听候国家的召唤,再次入伍参战。比如秦、汉、隋和唐中期,大部分都实行的是征兵制。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种兵制被称为公民兵制更为恰当,从军既是义务也是权力。其实古希腊和古罗马共和国时代都是公民兵制。

这种征兵方式,非常依赖于各级政权的组织力和控制力。秦汉两代都是空前强盛的大帝国,通过郡县制的改革,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大强化,具备了进行普遍征发的组织条件,故而征兵制能够广泛推行。

征兵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迅速暴出大量军队。公元前205年爆发了楚汉彭城之战,汉军在此战中遭到惨重损失,汉丞相萧何立即在关中实行征兵,“兴关内卒乘塞……与诸将及关中卒益出,是以兵大振荥阳”。(《史记·高祖本纪》)前204年汉军在荥阳再次被楚军歼灭其大部,汉王复入关中征兵,没过多久出武关南下宛、叶,后再次与楚大战于成皋。可见其暴兵之快。

征兵制的另一个好处是全民武备程度高。由于役期短,流动快,使得绝大多数成年男丁都能接受两年军事训练,必然广泛提高了全社会的军事技能水平。所以发生战争时,国家不需要进行多么紧张的战前训练,征召的兵员便能迅速投入战斗。盛行于隋和唐前期的府兵制,其是也是征兵制的一种。军府户自己拥有土地而不必纳粮赋役,从军打仗的积极性自然很高。

但征兵制也并非没有弱点。

一是大水漫灌式的训练体制,与全社会动员的情况,一旦进入长期战争状态或需要大规模的远征作战必然损害国家整体的经济运行。二是无法抵抗土地兼并对兵源的侵蚀。汉唐帝国与古罗马人都曾遭遇了这两个问题的困扰。

以唐代为例。府兵制下的士兵,原来的作战范围只限于几百里内。即使征期较长,但一旦罢归,很快就能回家。故而府兵少有怨言。黄永年先生针对这一特点,概括其为“地区性兵制”。可随着唐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大,府兵的服役期限大大加长,最终不堪重负。原本每府之兵,每年只需要服役30到45天。但唐朝兵锋指向中亚后,从长安到高昌、龟兹乃至葱岭,单是行军就超过一月,府兵的负担极重,引发了不小的抵制情绪。唐朝一些现实主义诗人如杜甫的诗句,如“边庭流血成海水,汉皇开边意未已”“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正反映了府兵的疾苦。

同时,随着唐帝国土地兼并得加深,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甚至一些军府户也没有了土地。他们一边要自备衣粮出丁参战,一边要忍受地主的兼并与剥削,这种生活自然无以为继。于是大量军府户开始逃亡。到了武则天以及唐玄宗时代,府户终于逃亡到无法提供足够兵员的地步,于是唐朝终于不得不面对现实,全面废除府兵制,只能无奈地选择了募兵制。

相对而言,募兵制就没有这两个缺点。由国家出钱出粮,雇佣武力出众者为兵。这就大大减轻了对编户的依赖,即使国家没有控制那么多户口,也可以从流民中召募到足够的兵员。所募之兵长期服役,进行专业化的训练,比短期训练的征兵兵员战斗力自然强大的多。而且,由于募兵制下的兵员相对自由,也不会连累子孙都来当兵,更易于被社会接受。

然而募兵就一定是万能的吗?并不是。它的缺点是耗费钱粮太多。募兵制不像征兵制那样,说征就征,说罢就罢,罢归的老百姓都有田种,他们从战时转为平时非常快。募兵制征召的兵员大多是失地人员,他们成为职业兵后便以从军为职业,国家绝不会随时罢归,因为要重新培养一支成熟的军队时间太长、成本又高,所以只能持续维持。同时,职业军人全家都要靠军人的军饷养活,养兵不仅是要养兵,也要养兵背后的一家子。这自然导致军费越来越高。

另外,理论上,募兵制的职业军人不事生产,有更多时间狠抓技战术训练,实际上却不一定。训练也是要花钱的。毕竟训练肯定会造成武器装备与战马的损耗,士兵还需要加强营养和补助。在钱不够用的情况下,募兵的训练水平实际上没大家想象得那么强。在冷兵器研究所之前那篇《妻女被凌辱,二千人打不过17骑!靖康之耻究竟有多“耻”?》文章中,曾经提过宋代军队缺乏训练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实行募兵的宋代,朝廷日常养兵的军费开支虽然已经占了全部财政支出的七八成,自然没有财力去保证士兵的训练强度。

当然,如果募兵规模本身很精干,倒是很容易提升质量。比如征兵制时代也都有小规模募兵制精锐的存在。可当募兵超过一定规模后,就会陷入穷养难练的局面。有办法搞到钱的军队才能做到更新装备、精练战技,但另找营生搞钱的军队少有不腐不匪的。而且就算养兵规模再大,但募兵制的战争组织方式过于依赖饷银,实际用兵规模全看凑得出多少钱。

此外,论全民军事教育水平,募兵制必然不如征兵制。这也就意味着,募兵制下军队的主力一旦遭到沉重打击,就很难快速补血与后备抵抗力量。北宋的快速覆灭与罗马帝国的“三世纪”危机就是实证。说到底,无论是兵农合一的征兵制,还是兵农分离的募兵制,人民的负担都不轻,只是负担方式不同而已。

募兵制是要养着一支庞大脱产壮劳力群体,普通民众不用出征,但劳动成果大多被朝廷用来养兵了。朝廷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养兵上,其他大事自然也干不了太多,基层控制力也越来越渣。一旦有事,或朝廷腐败,就必然加大剥削力度,结果就是官逼民反。

但相比之下,征兵制看上去没花多少钱,但大部分经济压力转移给基层民众。朝廷把民众当成蓄水池随时抽,抽干了就仍然是官逼民反。总之,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其实,某一种兵制是好是坏,全由它所处的时代决定。适应了社会基础,便能发挥出极大作用;背离了社会背景,便只能扫进历史的尘埃之中。至于声称一种兵制能吊打另一种兵制的不是读书太少想得太多,就是别有用心。

相关文章